欒旭倫
(淮陰師范學院國有資產管理辦公室,江蘇 淮安 223300)
學科化信息服務作為高校圖書館提供的一種學科屬性強、信息專指度深的高層次信息服務,其在各高校的廣泛開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服務效益。開展學科化信息服務,要求學科館員“以用戶的信息需求為中心進行信息搜集、組織、分析、重構,根據用戶的具體問題和信息需求情境,使自己的信息服務融入用戶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為用戶提供能有效支撐研究行為的信息服務[1]”。為提升學科化信息服務的時效性,在實際的工作中,學科館員必須做到與用戶實時溝通,根據用戶的不同研究進展,提供有針對性的信息服務。圖書館在信息服務過程中,一方面用戶在不同的研究階段、在相同研究階段的不同進展中,其信息需求往往千差萬別。受時間、溝通有效性、怕麻煩等相關因素的制約,用戶往往很難或不愿及時與學科館員進行溝通,因而學科館員也就無從獲知用戶的實際信息需求,其所提供的信息服務與用戶的實際信息需求相脫節也就在所難免;另一方面,受工作時間、地點等因素的限制,學科館員全程介入用戶的研究進程并根據用戶不同的研究進展,全天候24小時更新學科信息,提供服務顯然也不現實。相關問題的存在嚴重制約了學科化信息服務的深入開展,而目前在各高校圖書館逐步推廣應用的RFID技術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一種有效途徑。有鑒于此,筆者在分析利用RFID開展學科化信息服務可行性的基礎上,利用RFID技術,構建了一個基于RFID技術的學科化信息服務模型,并在模型構建的基礎上,探討了其應用于實踐中可能遇到的相關瓶頸問題。
針對用戶在某一階段的信息需求,圖書館往往可以通過對用戶的書籍使用率、借閱率等相關行為數據的統計及分析獲得。RFID技術作為一種非接觸式的自動識別技術,可以通過無線射頻信號自動快速識別目標對象并獲取目標對象的相關行為數據。通過對所獲得數據進行深層次數據挖掘及分析,獲得用戶的當下信息需求、閱讀偏好等相關信息,進而在征得用戶同意并在保護其隱私的前提下為其提供更加有針對性的學科化信息服務[2]從技術上講是可行的。
目前,RFID技術已經在國內的集美大學、汕頭大學、北京理工大學、東北大學、寧波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圖書館得到了廣泛應用,使得這些高校圖書館的服務和管理變得更加高效和智能。自助借還功能的應用簡化了讀者的借還書流程,提高了圖書和文獻的流通率;智能盤點、自動分揀等功能的應用提高了圖書整架及歸位的工作效率。應用RFID技術后,高校圖書館可以將節省的人力資源配置到讀者培訓、參考咨詢、學科化服務等更深層次的服務上,進而提高圖書館的附加值,實現服務轉型[3]。因此,將RFID技術應用于學科化信息服務在實踐層面是可行的。
在某種程度上,用戶的學科化信息需求可以從兩方面表現出來。顯性方面可以通過與學科館員進行口頭、網絡交流等方式來提出自己的信息需求;隱性方面可以從用戶在某段時間內的入館率、在圖書館中所借閱的圖書清單、所查閱的相關文獻、進館頻率等行為方式潛移默化地反映出來。憑借技術手段,對入館的目標用戶進行信息行為追蹤,對其行為進行記錄形成行為數據庫并對行為數據庫進行數據挖掘及分析,便可實時獲得用戶的信息需求。目前,各高校圖書館在顯性學科化信息服務方面做得較為成功,從理論層面講,利用RFID技術獲取用戶的隱性學科化信息需求是可行的。
基于RFID技術的高校圖書館學科化信息服務系統,其設計原理是基于RFID所獲取用戶的相關行為數據,以RFID中間件為連接紐帶,將RFID系統和圖書館原有的相關系統進行無縫對接,通過對用戶的行為數據的統計、分析、挖掘等來獲取目標的實際信息需求并針對用戶的實際信息需求來開展有針對性的學科化信息服務。系統在總體架構上主要分為3層:基礎層、中間層、應用層[2]。如圖1所示。

圖1
其中,基礎層要通過閱讀器、電子標簽、標簽轉換器等設備與后臺用戶數據庫進行連接,識別用戶身份,并對用戶的行為軌跡進行相應的記錄。中間層利用RFID中間件實現RFID信息服務器與圖書館管理服務器、數據庫服務器等原有系統的連接,其主要功能是屏蔽不同應用系統接口、數據格式等差異,為最后的數據挖掘做鋪墊。應用層通過數據自動清洗、數據挖掘等技術對獲取的用戶行為數據進行分析,進而獲取用戶在某段時間內的信息需求,并針對用戶的信息需求開展有針對性的學科化信息服務。
鑒于通過RFID來實時獲取用戶的行為數據有可能侵犯用戶的隱私權,因此在追蹤用戶的行為前圖書館應先與用戶簽署知情同意書,獲得用戶的認可。用戶簽署知情同意書后,在用戶入館查詢書籍、期刊、電子數據庫等相關信息時便開始對用戶的行為信息進行記錄,將用戶的行為信息寫入后臺數據庫。在用戶離館后,系統開始對用戶的行為數據進行數據分析及挖掘并形成分析結果。學科館員根據系統得到的相關分析成果,及時調整自己的服務策略,進而提供更有針對性的信息服務。為防止用戶的隱私行為被泄露,應定期征詢用戶研究完成否,若已完成服務,則應刪除后臺庫中的用戶信息行為記錄,若未完成則可繼續對用戶的信息行為進行記錄追蹤。如圖2所示。

圖2
基于RFID的高校圖書館學科化信息服務平臺其工作核心是捕獲到館用戶的信息行為軌跡,并對最終的用戶信息行為數據進行挖掘分析,獲得用戶的信息需求,為學科館員調整服務策略提供理論支撐,為有效實現這一功能,系統應具有如下框架結構[4](見圖3)。

圖3
文獻借閱數據統計平臺:用戶在圖書館內所借取的有關書籍均與用戶的興趣或所正在從事的研究項目有關。文獻借閱情況可以作為用戶信息需求反饋的指標之一。該平臺的工作過程如下:當用戶借書出館時,條碼機自動讀取附在用戶借書卡背面及相關書籍內的RFID信息,并將用戶的借閱信息儲存在后臺的用戶借閱記錄庫中。
期刊取閱統計平臺:期刊尤其是現刊往往時效性較強,是時下相關研究領域研究進展的一個集中體現。通過對用戶期刊瀏覽情況進行相應的記錄,可以集中體現用戶當下的信息需求。該平臺工作過程如下:當用戶取閱相關期刊時,期刊內附的RFID芯片自動向期刊室內的RFID設備傳送數據并將相關數據記錄在后臺的數據庫中。
電子數據庫查詢記錄平臺:用戶從事某項研究或撰寫相關論文,往往需要查詢相應的電子資源,通過記錄用戶的歷史查詢結果及用戶的論文下載記錄,可以實時獲知用戶的信息需求。該平臺工作過程如下:用戶持借書卡進入圖書館電子閱覽室時,閱覽室內的RFID設備自動獲取用戶身份,在用戶離開后自動讀取服務器日志上用戶的行為信息并自動記錄在后臺數據庫中。
數據清洗平臺:用戶從入館到離館,其間會有大量RFID原始數據被獲取并記錄在后臺數據庫中,這些行為數據為原始記錄,沒有任何使用價值。要獲得圖書館所需要的用戶當下的信息需求,必須將這些原始記錄清洗、去冗余、過濾并轉化為帶有語義的信息[5]。該平臺主要負責對RFID的原始數據進行處理,獲取所需要的帶有語義的數據信息。
數據分析平臺:獲取用戶行為數據的最終目的在于及時調整服務策略,真正為用戶提供其所需要的學科化信息服務。數據分析平臺功能在于分析經過數據清洗后得到的相關數據,得到用戶當下的信息需求。
院系數據接口:用戶獲取信息的途徑不僅局限于高校圖書館。很多教師及研究生經常通過所在院系或機構的資料室來獲取相關信息。院系數據接口模塊通過后臺的相關中間件與院系內設備進行連接,來獲取該部分用戶的相關信息。
學科化信息服務平臺接口:基于RFID的學科化信息服務平臺是當前圖書館RFID應用功能的一個延伸,其作用在于充分發揮RFID數據獲取方便快捷的優勢,將這種優勢用于提升學科化信息服務的廣度、深度及時效度。學科化信息服務平臺接口模塊功能在于將通過分析得到的用戶信息需求通過該接口與圖書館原有的學科化信息服務平臺進行對接,進而通過高校圖書館原有的學科化信息服務平臺開展學科化信息服務。
基于目前我國國內各高校RFID標簽實際應用情況及基于RFID技術的相關業務開展情況,目前利用RFID技術構建高校圖書館學科化信息服務主要面臨以下幾個問題[6-8]。
至今,RFID尚未在全球范圍內形成統一的技術標準,不同的RFID技術公司或生產廠家的RFID技術產品標準差異較大。國內應用RFID技術的各高校圖書館大都基于本館業務流程的需要制定本館的RFID數據格式規范。由于各高校圖書館之間的數據標準、格式不兼容,館際之間的數據交換及協同工作難以順利開展。標準的不統一,是日后通過系統開展學科化聯合信息服務、聯合參考咨詢等業務面臨的技術障礙。
基于RFID的高校圖書館學科化信息服務平臺作用的發揮,離不開RFID標簽及RFID相關信息獲取設備的支撐。從某種程度上講,RFID標簽應用的規模決定了數據獲取的準確度,就目前RFID發展趨勢來看,近幾年,RFID很難有大規模降價的可能。標簽應用的有限范圍限制了獲取行為數據的有效性。
傳統的圖書館業務流程以條形碼為基礎,而RFID技術以電子標簽為基礎,二者需要在通信協議、接口、數據格式等方面進行整合。目前的RFID技術軟件應用商與RFID硬件供應商各自為戰,要實現RFID技術與圖書館原有系統的徹底互聯互通尚待時日,系統無縫對接的缺陷限制了數據挖掘及分析的科學性。
作為無線傳輸形式的數據傳輸模式,RFID標簽很容易被截獲或跟蹤,造成讀者的借閱信息外露。開展基于RFID的學科化信息服務,需在開展相應的學科化信息服務前征求用戶的同意,并做好用戶信息加密工作及用戶信息定期清理工作。擔心隱私權外泄可能成為用戶使用該系統的一個顧慮。
受技術等因素限制,該模型還存在一定的缺陷,如系統僅可對入館的目標用戶群的行為進行記錄,對未入館的目標客戶群的行為難以進行記錄。因此,該模型應是圖書館原有的學科化信息服務功能的一個補充或延伸。此外,目前應用RFID技術的高校圖書館數量不多,但就已經應用RFID技術的高校圖書館業務開展情況來看,該技術的優勢還是非常明顯的。有理由相信,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進步和創新,RFID技術將日益完善、成本將不斷下降,所出現的各類問題也將逐步得到解決。利用RFID技術開展學科化信息服務將成為常態,學科化信息服務過程中的信息溝通不暢的問題將徹底得到解決。
[1] 吳新年,陳永平.關于學科化信息服務的思考與建議[J].情報學報,2007(12):31.
[2] 姚媛.RFID技術在高校圖書館的應用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11:8-10.
[3] 張風仙.公共圖書館RFID應用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2:18-22.
[4] 曹哲.面向旅游企業的RFID技術應用及海量數據統計優化[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2:23-24.
[5] 李原.基于統計推斷的RFID數據清洗技術[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11:1-2,4.
[6] 陳江靜.基于RFID技術的圖書館績效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3(7):44.
[7] 曾頻,高飛,寧璐.基于RFID技術的圖書館管理系統的分析與評價[J].圖書情報工作,2013(5):77-78.
[8]褚慧萍.RFID技術在圖書館中應用的利弊分析及應對方案[J].電子設計工程,2013(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