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軍
(江蘇省交通科學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江蘇 南京211112)
江蘇省河網稠密,湖泊眾多,沿江沿海流域分布有大片海相、湖相沉積的深厚軟土層。這類土層具有含水量大、壓縮性高、強度低、透水性差等特點。如果在這種地基上直接修筑高速公路,路堤(面)荷載和竣工后,在交通荷載作用下會產生相當大的沉降和差異沉降,而且完成固結過程的時間長,會對高速公路的正常使用產生不利影響。截止2010 年,江蘇省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突破4 000km,其中,水泥攪拌樁在軟土復合地基的處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是江蘇省高速公路軟基處理最常用的方法。
然而,目前江蘇省高速公路水泥攪拌樁復合地基中,水泥攪拌樁樁身對于抗壓強度的合格判定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江蘇省的水泥攪拌樁檢測,一直執行原江蘇省高速公路建設指揮部頒發的《江蘇省高速公路水泥攪拌樁檢測工作實施細則》(以下簡稱《細則》)。在該細則中,對水泥攪拌樁樁身現場取芯的無側限抗壓強度要求較低(見表1、表2),其中,上部28d 無側限抗壓強度達到0.45MPa即為滿分。而筆者在查閱江蘇省高速公路設計文件后發現,絕大部分的設計要求是“要求水泥土攪拌樁90d 齡期無側限抗壓強度為1.2MPa,28d齡期無側限抗壓強度為0.8MPa”。

表1 上部(5.0m以上)計分標準

表2 下部(5.0m以下)計分標準
從實際檢測經驗來看,水泥攪拌樁上部與下部成樁質量有明顯差異,上部的質量普遍好于下部成樁質量。因此,江蘇省在高速公路工程的水泥攪拌樁檢測中,采用了上、下部分別評分的方法。那么這種評分是否科學,特別是側限抗壓強度界限是否合理呢?本文從力學理論計算分析角度進行了驗證。
《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JGJ 79—2012)(以下簡稱《規范》)設計承載力時,按式(1)進行估算,同時應滿足式(2)的要求。

式中:Ra為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kPa);up為樁橫截面周長(m);qsi為樁周第i層土的側阻力特征值(kPa);li為樁長范圍內第i層土的厚度(m);α為樁端天然地基土的承載力發揮系數;qp為樁端地基土未經修正的承載力特征值(kPa);Ap為樁的截面積(m2);fcu為室內加固土試塊在標準養護條件下90d齡期的立方體抗壓強度平均值(kPa);η為樁身強度折減系數。
式(1)表明,水泥攪拌樁的承載力由樁身側阻力和樁端阻力共同發揮,其中,樁端阻力的發揮與樁端施工質量和樁端土質有關。式(2)表明,水泥攪拌樁在承載力發揮的過程中,樁體強度要保證樁體不發生破壞。因此,水泥攪拌樁樁體強度下限應該由樁身軸力的大小來確定。
用fcuf表示現場取芯檢測所得試件的室內無側限抗壓強度,則應有:

其中:

式中:fspk為復合地基承載力特征值(kPa);fsk為處理后樁間土承載力特征值(kPa);m為復合地基置換率。
根據《規范》,η濕法可取0.25~0.33。
設樁頂荷載為N0,樁身任意截面軸力為Ni,則對于水泥攪拌樁任意截面處,應該有:

其中:

當由水泥攪拌樁和樁間土所組成的復合地基處于臨界狀態時,在樁頂處應有:

根據高速公路復合地基的用途和特點,本文選取填土高度分別按4.0~8.0m 進行取值(填土重度取18kN/m3進行計算),樁徑按0.5m 計算,樁間距分別從1.1~1.8m 進行取值(按正三角形布樁考慮)。本研究中,fsk按90kPa,β取規范建議范圍的較低值0.75。按照上述算例,求得復合地基處于臨界狀態時,樁頂荷載N0最大值,如表3、圖1所示。

表3 不同樁間距及填土荷載條件下臨界狀態時的N0
根據表3 及式6,可以求得現場水泥攪拌樁樁頂檢測強度的下限值,如表4所示。

圖1 不同樁間距臨界狀態時水泥攪拌樁樁頂荷載與填土荷載的關系

表4 樁頂現場檢測強度下限值(單位:kPa)
由于水泥攪拌樁樁體強度隨著齡期增長而逐漸提高,因此,以上強度下限值可以理解為水泥攪拌樁90d齡期要求。基于目前的工期要求,現在檢測大多在28d進行。因此,將表4的下限值換算成28d 齡期要求的強度。本次強度折算采用《規范》中推薦的齡期換算關系式:

計算結果如表5 及圖2 所示(本研究中按fcu90=1.43fcu28進行計算)。

表5 樁頂現場28d檢測強度下限值(單位:kPa)

圖2 不同樁間距臨界狀態時水泥攪拌樁樁頂28d強度下限值與填土荷載的關系
從設計角度來講,當填土荷載較大時,會減小樁間距,提高置換率,從而提高復合地基的承載力。因此,不必考慮高荷載下大間距的情況。本研究中,對以下幾種工況與現行檢測評判標準進行對比。
(1) 填土荷載為8.0m:樁間距為1.1~1.3m時,樁頂水泥土攪拌樁樁身現場抗壓強度分別要求達到333kPa、387kPa 和446kPa,雖然低于目前上部樁身強度滿分標準(0.45MPa),卻高于合格標準(0.25MPa)。如果按目前的合格標準檢測,可能出現安全隱患。
(2) 填土荷載為7.0m:樁間距為1.1~1.4m時,樁頂水泥土攪拌樁樁身現場抗壓強度的要求,雖然低于目前上部樁身強度滿分標準(0.45MPa),但卻高于合格標準(0.25MPa)。如果按目前的合格標準檢測,可能出現安全隱患。
(3)填土荷載為6.0m:樁間距為1.1m 和1.2m時,樁頂水泥土攪拌樁樁身現場抗壓強度分別要求達到198kPa 和227kPa,都低于目前上部樁身強度合格標準(0.25MPa)。按照目前的強度評判標準,能夠滿足上部荷載的要求。但如果樁間距大于1.3m時,目前的檢測評判標準可能偏低。
(4)以上數據表明,目前的檢測評判標準在填土高度小于5m 時較為適用,檢測標準能夠保證路基的穩定性。但如果填土高度超過6m 時,目前的檢測標準就偏向不安全了。這里還需要考慮其他幾個因素:樁間土的承載力及發揮情況、水泥土強度與齡期的關系,本次研究都按較低的水平取值。
(5)總體來說,現場檢測強度是否合格,與工程地質條件、荷載水平等有較大的關系。因此,用一個標準來評判所有水泥攪拌樁樁體的質量,對于工程地質條件好、荷載水平低的情況,是不經濟的;而對于工程地質條件差、荷載水平較高的情況,是不安全的。
水泥攪拌樁既不同于碎石樁等柔性樁,也不同于鉆孔灌注樁等剛性樁,是介于柔性樁和剛性樁之間的一種樁。因此,其受力特點和荷載傳遞規律既不同于柔性樁,也不同于剛性樁。設計者往往將水泥土樁理解為樁基,要求其像剛性樁那樣,在樁長范圍內強度一致,且樁強度越高越好,這違反復合地基基本假定。《規范》認為,水泥攪拌樁樁身軸向應力自上而下逐漸減小,其最大軸力位于樁頂3 倍樁徑范圍內。因此,在水泥土單樁設計中,為節省固化劑材料和提高施工效率,《規范》(JGJ79—2012)推薦設計時采用變摻量的施工工藝。現有的工程實踐證明,這種變強度的設計方法可獲得良好的技術經濟效果。
根據式6,假設樁身深度范圍內,土質均勻,則可以得到如下關系式:

式中:fi為樁身任一界面處承載力(kPa);f0為樁頂承載力(kPa),如圖3 所示為樁身受力示意圖。

圖3 樁身受力示意圖
根據現場的實際情況,樁身直徑取0.5m;根據工程經驗及《規范》相關規定,qsi對淤泥可取4~7kPa;對淤泥質土可取6~12kPa;對軟塑狀態的黏性土可取10~15kPa;對可塑狀態的黏性土可取12~18kPa,此處保守地取qsi為4kPa。根據《細則》規定,江蘇省現有的水泥攪拌樁上、下部以5m為劃分界限;li取5m。水泥攪拌樁綜合評分時規定,上部應達到75 分(對應強度要求0.25MPa)以上,下部應達到60 分(根據評分標準,用線性內插得到60 分對應的強度為0.098MPa≈0.01),則判定為不合格樁。由此,式12可以變換為:

可以看出,5m以下部分規定的承載力應比5m以上部分至少小160kPa,假設樁頂的承載力f0取合格值(f0=0.25MPa)時(《細則》中的規定),5m以下樁身承載力fi合格值的上限應小于0.09MPa,而《細則》規定樁身質量達到0.098MPa 時合格,說明《細則》規定上、下部合格值的差值范圍科學合理。
(1)設計中要求的水泥攪拌樁樁身強度,在實際檢測中往往達不到。其主要原因是,設計中的強度要求并未根據承載力的要求和沉降計算來確定,而基本上是千篇一律。建議在今后的設計文件中,對不同的填土高度和沉降要求,分別驗算樁身強度。
(2)設計中未對室內配合比試件抗壓強度和現場檢測強度分別提出要求,導致施工單位按照室內配合比進行現場施工的樁身強度達不到要求。而從歷史檢測資料來看,現場檢測強度有時候僅為相同配合比試件強度的1/3~1/4。為此,《規范》(JGJ79—2012)也對室內試件強度采用了折減系數。建議在今后的設計文件中,必須分別明確室內配合比試件和現場檢測強度的要求。
(3)本次研究采用幾種接近極限的工況對樁身強度進行驗算,表明《細則》是基本合理的。但對于填方超過6.0m 的高填方路段,檢測標準還需要進一步優化和嚴格。
(4)本次研究選取的是承載力對樁身強度的要求,未考慮沉降對樁身強度的要求。后續研究中應充分考慮沉降對樁身強度的要求。
[1] JGJ 79—2012,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S].
[2] 陳煉,王立華.水泥攪拌樁室內配合比實驗研究[J].廣東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11(3):24-26.
[3] 何淼,趙幫亞.高速公路水泥土攪拌樁加固效果室內試驗研究[J].現代交通技術,2008,5(2):10-11.
[4] 張仕洲,季鵬.鉆芯法檢測水泥攪拌樁的若干問題探討[J].科技創新導報,2008(34):51-52.
[5] 石名磊,朱森林.關于水泥系深層攪拌檢測的探討[J].重慶交通學院院報,2000,19(3):63-67.
[6] 石名磊,戰高峰,于志淳,等.多元統計在水泥系攪拌樁檢測中的應用[J]. 公路交通科技,2000,17(Z1):52-55.
[7] 段繼偉,龔曉南,曾國熙.水泥攪拌樁的荷載傳遞規律[J].巖土工程學報,1994,16(4):1-8.
[8] 劉朝暉,唐風華.高速公路軟基處理中粉(濕)噴樁質量檢測方法評述[J].公路交通科技,2004,21(3):22-25.
[9] 徐建力.水泥攪拌樁質量檢測與綜合評定方法的探討[J].市政技術,2003,21(1):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