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按照國家部署,要求國土資源系統在第二次土地調查、土壤普查和上一輪耕地后備資源調查評價等工作的基礎上,開展新一輪耕地后備資源調查評價工作,全面查清可開墾未利用土地、可復墾采礦用地的面積、類型、權屬及分布情況,掌握準確數據和基礎圖件資料,落實到地塊并加以標注,為下一步耕地后備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與調整奠定基礎。本文對開展此項工作的有關技術作了簡要介紹。
關鍵詞:耕地后備資源;調查評價;路線;方法
中圖分類號: F323.211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 ? ? ? ?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4.24.0075
1 耕地后備資源的定義
耕地后備資源包括可開墾土地和可復墾采礦用地兩類。
可開墾土地主要是指自然形成尚未開墾的未利用地,也包含因生產建設或自然災害損毀等造成的廢棄的未利用地。可復墾采礦用地主要是指廢棄的采礦、采石、采砂(沙)場,磚窯等地面生產用地及尾礦堆放地。
2 技術路線
圍繞耕地后備資源調查評價的目標和任務,按照國土部制定的《耕地后備資源調查評價技術規定》,充分利用二次調查、2012年度土地變更調查、農用地分等定級等成果,結合土壤普查、農業普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成果,考慮實際土地利用現狀,按照內業為主、外業為輔的原則,以2012年度土地變更調查數據庫為基礎,采取“限制性因子”評價法,調查評價耕地后備資源的宜耕性,形成耕地后備資源調查評價全部成果。
3 技術方法
以二次調查和2012年度土地變更調查結果為基礎,結合土壤普查、農業普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整治規劃等成果和資料信息,綜合考慮區位、交通等開發條件,以圖斑為單元,調查評價可開墾土地、可復墾采礦用地和一年不能保證收獲一季、受輕度污染不能耕種的耕地;數據匯總,建設耕地后備資源調查評價數據庫,開展數據庫質量檢查,形成耕地后備資源總體狀況;分析耕地后備資源開發的經濟、生態、社會效益,提出合理開發利用的政策建議。
4 操作程序
4.1 確定調查評價區
依據全國標準耕作制度分區確定調查評價區。
4.2 確定調查評價指標
依據《耕地后備資源調查評價技術規定》,可開墾土地自然條件宜耕評價指標涉及生態環境、立地條件、氣候條件、區位指標等4個方面,具體包括:生態條件、年積溫、年降水量和灌溉條件、土壤污染狀況、排水條件、土層厚度和母質條件、地形坡度、鹽漬化程度、土壤質地、土壤pH值、耕作便利度等評價指標。
4.3 獲取宜耕性指標
4.3.1 生態條件 搜集自然保護區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水利規劃、林業規劃、環保規劃等圖件,從中獲取關于生態保護區和生態脆弱區的資料信息。
4.3.2 年積溫資料 積溫資料從國家下發的底圖中提取,對不符合實際情況的,可從氣象站獲取,修正有關指標。
4.3.3 年降水量和灌溉條件 降水量指標從國家下發的底圖中提取,對不符合實際的,可以利用氣象資料、水文資料、水利和土壤資料圖件信息與實地調查相結合的方法,分析有無水源保障。比如,上游有水庫且有輸水干、支渠到達本區域,并有分水計劃,就可能利用地面水發展灌溉。不考慮目前是否有灌溉條件,而是考慮有無建設灌溉條件的可能性。
4.3.4 土壤污染狀況 土壤污染調查資料可以通過實地訪問獲得,或者從環保部門提供主要污染源獲得。
4.3.5 排水條件 從農用地分等定級成果中,獲取相鄰農用地單元的排水條件。不能獲取的,根據當地有關排水體系資料、地形坡度和調查訪問確定。排水條件不考慮目前是否有排水條件,只考慮有無建設排水條件的可能性。
4.3.6 土層厚度和母質條件 從農用地分等定級成果中獲取最近分等單元的土層厚度信息,作為可開墾圖斑的土層厚度。母質類型可以從地質圖上獲取,或找專家實地鑒定。
4.3.7 地形坡度 利用第二次土地調查的坡度圖,提取每塊圖斑的坡度級別。
4.3.8 鹽漬化程度 可以利用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鄉級或縣級土壤圖獲取;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結束以來,土壤鹽分含量發生了很大變化的,可以通過野外典型調查和樣品的實驗室分析,對鹽漬化程度指標進行修正。
4.3.9 土壤質地 從農用地分等定級、耕地質量等級更新成果中,獲取最近分等單元的土壤質地信息,作為可開墾圖斑的表層土壤質地。
4.3.10 土壤pH值 從農用地分等定級、耕地質量等級更新成果中,獲取最近分等單元的土壤pH值信息、土壤鹽漬化程度信息,作為可開墾圖斑的土壤pH值。不能獲取的,可以野外實地用袖珍便攜式pH計測定。
4.3.11 耕作便利度 收集可開墾圖斑所在的區位、交通條件,調查開發后農民是否可以方便進行耕種。
4.4 宜耕性評價
在2012年度土地變更調查數據庫中將調查評價底圖與專題圖進行疊加,形成具有各種評價指標屬性的評價單元,將每一評價指標信息填注到評價對象圖斑屬性信息表中。如評價對象圖斑某一指標評價結果不同,則需要進一步細分圖斑,保證圖斑屬性相對均一,形成評價單元。最小上圖面積為15平方米,滿足不了上圖要求的,根據實際情況,綜合到相鄰的評價單元中。采取“限制性因子”評價法,對評價單元進行評價。在評價單元參評指標中,只要有一項指標不符合宜耕條件的,劃分為不宜耕,其余為耕地后備資源。
4.5 評價結果屬性信息標注
將評價過程中耕地后備資源調查評價結果,標注在評價單元屬性信息表中,建立耕地后備資源調查評價圖層“HBTC”,分類型分別對圖斑屬性進行標注。宜耕土地標注為“GDHB”,不宜耕土地標注為“FHB”。所有評價單元的屬性信息,應同時包含綜合評價結果和所有單項指標評價結果。
作者簡介:張鐵志,大專學歷,雙遼市國土資源局臥虎鎮國土所,技術員,研究方向:地籍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