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霞+江海濤
摘要:校企合作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關鍵環節和重要途徑。本文結合地方院校食品專業校企合作的實踐,分析了當前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問題,并指出了今后校企合作的發展方向,提出了新形勢下食品專業校企合作采取的措施。
關鍵詞: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
中圖分類號: G710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 ? ? ? ? ? ? ?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4.24.0086
地方本科院校以滿足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為主線,以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為根本任務,為傳統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為戰略新型產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既滿足青年大學生就業、創業從而實現全面發展的需要,更是高等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責任擔當。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與培養要求決定了學生除了要掌握扎實的理論基礎外,還需要具有較強實際動手能力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該專業實踐性極強的特點,決定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是高校創新辦學模式,培養應用型職業技術人才的重要路徑。
1 校企合作現狀
校企合作的理論研究起源于國外,首先是創新基礎理論研究方面,提出了創新過程的三個特點:動態化、集合化和綜合化。這些觀點,把大學、研究機構納入創新的主體范疇,與企業共同成為創新的主體,進一步奠定了校企合作創新的理論基礎,為校企合作提供了理論指導。校企合作創新的研究內容涉及激勵機制與障礙因素、動力機制、方式種類,績效評價等方面。特別是“國家創新系統”概念的提出,大學——產業——政府關系的“三重螺旋(體)”,正如奈斯比特所說“當今,大學越來越更像是企業,而公司也越來越像是大學”,這些都為更深入地研究企業和高校之間的合作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1]。
國內主要從新制度經濟學、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校企合作的演化博弈、交易成本、合作機理等方面進行了研究,時下也將此上升到了國家創新系統方面。此外,從法律角度分析了國家和地方法律(法規)及政策在促進產學研合作方面遇到的瓶頸,并提出解決思路;從經濟學角度研究如何支持產學研合作的規范和可持續發展;運用演化博弈基本理論和模型對校企間合作創新問題進行研究,揭示影響系統演化過程及演化穩定的重要因素,并對校企合作的內部化模式進行優化研究等等。有關校企合作的法律保障機制、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合作辦學模式創新是主要的研究方向和趨勢。
當前,校企合作主要有以下四種模式。一是訂單合作模式。這種合作形式讓企業在學生培養和職業培訓中發揮著更為重要的作用, 學生入學就有工作,畢業就是就業。2011年我校與南京古南都集團簽訂了訂單式合作模式,首次成立“古南都班”。2014年首批食品專業的畢業生有5人進入古南都食品有限公司工作,全校有29人進入古南都集團的不同子公司工作。目前食品專業正在與南京雨潤集團、南京旺旺食品有限公司、無錫三全食品有限公司等就訂單合作模式進一步溝通和細化。“訂單教育”不僅有效地保障了學生就業,使學生進校后就有歸宿感,也使教學更具有實效性,實現了以就業促招生,以招生促發展的目的[2]。
二是工學交替模式。在調研食品專業培養方案中生產實習的合理時間問題時,我們走訪了地方的食品企業如南京衛崗乳業有限公司、南京旺旺食品有限公司、南京雨潤集團等,食品企業普遍認為合適的生產實習時間最好安排在企業的生產旺季,這樣既解決了企業旺季生產的用工短缺問題,也能使學生在不同的崗位上得到鍛煉,大部分企業還有一定的實習補貼,可以實現企業、高校、學生的“三贏”。實行旺季“階段性實習”,淡季返校上課,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交替進行,大大增強了學生的動手技能[3]。
三是校企共建師資隊伍的相互交流模式。隨著校企融合的不斷深入,雙方相關人員交流日趨頻繁,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的效果日益顯現。通過校企雙方互聘,實現學校與企業“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雙贏結果。學校教師給企業員工組織專題培訓,內容涵蓋企業管理、生產技術、研發方向等,提高企業管理層和一般員工的素質,指導企業技術開發和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具體難題,這樣教師的實踐技能得到了強化,服務企業的意識也普遍提高。企業的技術工人和身懷絕技的能工巧匠走進學校給學生授課,這樣他們在專業知識水平上也得到了長足的進步,教學水平得到提升。在這幾年的教學中我們邀請了南京旺旺食品有限公司質檢部部長給學生親自指導食品分析實驗課,學生們普遍感覺來自一線的工程師實踐能力強、檢測方法實用、實驗嚴謹。同時也邀請南京的不同企業的生產廠長給學生講授面包加工工藝、牛奶加工工藝、肉制品加工工藝,學生們普遍覺得企業的工程師彌補了專業老師一線生產經驗不足的缺點,學生們都覺得受益匪淺。
四是產教結合的模式。專業建設初期我們就提出了“利用專業辦產業,辦好產業促專業”的產教結合思路,并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初步的成效。食品專業依托500萬“食品科學與工程實訓中心”中央財政項目建設了具備生產能力的焙烤實訓中心,以此為依托成立了專業社團“焙烤時光”,社團邀請了南京克里斯汀食品有限公司生產廠長作為指導教師,定期為社員舉辦各種焙烤產品的加工制作,廣受學生歡迎。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和積累,還帶著自己創新的產品參加了2014年盼盼杯焙烤大賽,并取得了優秀的成績。同時實訓中心還承擔一些尚在發展初期的公司產品定制工作,為校內外的幼兒園、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舉行各種DIY活動,學生們在鍛煉自己的同時,也學習了產品的研發和生產,取得了一定的社會和經濟效益。endprint
2 存在問題和原因分析
從實踐角度看,目前校企還沒有進入深層次合作,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校企合作質量有待提高。目前校企合作僅局限于學生去企業實習、企業工程師來高校授課這樣的淺層次合作。雖然學生在企業生產旺季去實習解決了企業高峰時期用工的問題,但是因為企業對校企合作的準備不足,同時因為學生的頂崗實習能力欠缺,目前學生的實習崗位主要在一些底層次的跟崗實習,如包裝、貼牌、原料的預處理等環節,而相對學生眼中的高科技崗位如研發、產品檢驗、品管等崗位學生得到鍛煉的機會相對較少,這樣也導致了學生實習中的一些負面情緒,學生的綜合技能難以得到提高。
二是學校管理體制有待改革。雖然在校企合作中校方作為主動方,做出了積極的姿態,但是在真正落實過程中仍然受限于各種傳統的學校管理體系。傳統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遵循的是“從理論到實踐”的邏輯順序。南京曉莊學院作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創辦的地方本科院校,我校的工學專業更應該體現陶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思想,這些都需要學校層面創新管理體系。
三是業績考核體系有待改善。校企合作過程中因為學生分散在不同企業的不同實習崗位,對于習慣了傳統課堂教學方式的老師而言,很難確定實習成績。傳統的課堂一門課一名老師就可以完成考核,但是工學結合中不同的企業往往需要安排不同的老師帶隊實習,需要一個教學團隊密切配合,對校內的業績考核、津貼分配體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是合作保障機制有待加強。國務院在《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指出,要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建立企業接收職業院校學生實習的制度;但是當前的校企合作仍然存在校方熱、企業冷的現象。由于缺乏法律的約束,企業并沒有把培養學生作為自己的義務,甚至認為學生進車間實習在一定程度上干擾了企業正常的生產,增加其管理難度,所以目前學生所能接觸的實習崗位也僅限于一些低層次的前處理、后包裝甚至搬運等崗位,與學校和學生的期望有一定差距。這就需要國家從法律層面上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保障機制,對校企合作中的學校、企業、學生三方的權利和義務進行必要的監督、約束和保障。
3 改進方向和對策措施
校企合作是基于雙方共同利益基礎上的合作,學校應充分認識到企業深層次參與教學過程是保證教學質量和突出辦學特色的重要因素,要把參與企業解決實際問題看著是提高學校教學科研水平的良好機遇。企業應以可持續發展的眼光審視校企合作的得與失,不要把自己僅僅看作是學校的客戶,主動參與學校教育和科研。校企合作是雙方互惠互利的事,只有堅持雙贏的合作才能穩定和持續,單向援助或過分依賴一方的合作就很難持久。
一是提高校企合作質量。較深層次的合作應該是校企雙方理念上的契合、文化上的滲透,在具體合作形式上應該是行業、企業直接參與學校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高校應積極主動為企業培訓員工,幫助提高生產管理水平,參與企業的技術改造、新產品開發,協助企業共同解決生產中的技術難題等。結合地方特色與當地食品加工工業現狀,調整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專業實驗內容,充分融入與食品加工企業相對應或者相關聯的實驗項目或實驗方法,完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實驗教材建設。企業積極參與學校專業設置、教學計劃制定、專業課程開發、教學實踐環節,派工程師到院校教授實踐課程、培養高校教師的實踐技能、共同指導學生的畢業設計、共建實驗實訓室,還可以將部分生產車間設在高校建教學工廠。合作的開展應該是循序漸進的,企業安排學生實習、接收畢業生就業、在學校設獎學金、實施訂單式培養人才。校企雙方還可以開展多種形式的聯誼和互動,加深感情,增進了解,是建立和發展合作必不可少的,有助于深入開展合作[4]。
二是建立合作雙贏機制。校企合作的基礎是“技術、人才、設施”,目的是實現“共建、共享、共贏”,原則是“互惠、互利、互動”。統籌考慮校企合作運作機制,使企業發展與學校設置諸要素之間緊密連接、相互滲透,構成一個互利的有機整體,從而達到預期的合作效果。學校可以派博士、教授到企業任科技副總,積極幫助和參與企業技術開發、培訓、咨詢等科技服務,合作開展產品研發項目。企業優先選聘集團內院校的畢業生,承擔集團內院校學生的實習實訓任務,為院校的專業建設和教學改革提供幫助,這樣才能是校企雙方真正實現融合[5]。
三是深化專業教學改革。地方本科院校應以培養應用技術強、職業素質高的人才為導向,打破常規的課程設置障礙,解決學校側重于普及基礎知識和企業需要專、精人才的矛盾。因此,應順應市場經濟規律、適應企業需求變化,對專業及其教學內容定期進行重新設置和調整充實。即:根據畢業生未來職業領域或當前就業崗位的實際要求調整教學內容,加強知識的拓展性、貫穿性和實用性,側重職業技術能力的培養,綜合、系統化地進行設置和整合,還可以聘請專家、學者、企業技術人員等作為座客教授,組成委員會對校企合作,學校專業、課程、教學管理、實習基地等改革與建設進行專業的、系統的指導[6]。
四是建立健全保障機制。由于高教管理體制改革深化和推進,原來行業、部門辦的地方院校大多數歸口教育部門主管,行業主管部門、行業協會、企業對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參與度減弱。要深入開展校企合作,應重視地方政府在高等職業教育規劃和發展中的統籌、協調作用,建議成立有教育主管部門牽頭、行業主管部門、行業協會共同參與的綜合協調機構來指導校企產學研合作事宜。國家應加大對校企合作項目的財政支持力度,明確企業對于支付實習學生報酬,給予企業相應的稅收優惠,支持高校實訓基地建設。
參考文獻
[1] 趙秀榮.高職院校實行“校企合作、工學交替、半工半讀”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2007.
[2] 徐麗華.校企合作中企業參與制約因素與保障措施[J].職業技術教育,2008,29(1)
[3] 徐建華.我國校企合作的歷史變遷及發展趨勢[J].職業技術教育,2009,30(7).
[4]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Z].國發(2005)35號.
[5]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Z].教高(2006)16號.
[6] 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Z].浙政發(2006)41號.
作者簡介:周紅霞,博士,南京曉莊學院生物化工與環境工程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食品教學與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