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一項新研究發現,與正常人相比,自閉癥兒童及青少年的大腦內存在過多“突觸”,一旦用藥物消除這些多余突觸,實驗動物自閉癥行為便可有所改善。這一發現有助于探索治療自閉癥的新策略。
大腦中一個神經元與另一個神經元相接觸的部位叫做突觸。這項研究第一作者、哥倫比亞大學助理教授湯國梅說,人的大腦包含一個龐大的興奮性神經元網絡。所有神經元通過突觸感受刺激、傳導興奮。在大腦正常發育過程中,突觸在嬰兒期會過量生成以形成大腦回路。在兒童時代后期及青春期,部分過量生成的突觸將通過一種稱為“剔除”的生理過程而消失,功能性突觸則得以保留,這一生理過程對于形成穩定的功能性神經元通路及學習記憶非常重要。
湯國梅和同事在新一期美國《神經元》雜志上報告說,他們在研究中分析了26個自閉癥患者的大腦額葉組織,這些患者年齡在2~20歲之間,他們大多因溺水、車禍或噎食等非自閉癥原因死亡,另有22個源自正常人的大腦額葉組織作為對照組。
研究結果顯示,在兒童時代后期,正常人對照組的大腦突觸密度下降了約一半,而自閉癥大腦的突觸密度只下降了16%,這說明自閉癥患者的大腦皮層中存在過量神經元突觸。湯國梅說:“這一病理是由于大腦在發育期間的剔除過程緩慢而造成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