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凌
我們乘坐的大型旅游客車從慕尼黑出發,向巴伐利亞州南部的阿爾卑斯山駛去。車里坐滿了游客,大部分是歐洲人,也有其他國家人。我座位旁邊,是一位新加坡人。
阿爾卑斯山是位于德國和奧地利交界地的歐洲最高大山脈,從熱那亞灣附近的圖爾奇諾山口沿法國、意大利邊境北上,經瑞士進入奧地利境內,綿延1200公里。這條山脈的北麓,是德國的一個著名旅游區。我身旁的那位新加坡人,剛到慕尼黑,只打算在這個城里住幾天時間,可是也慕名而來,愿意花上一整天的時間前往游覽。看來這里的確是個吸引人的游覽勝地,更增添了我對它的好奇心和游興。
考赫爾湖畔
汽車行駛了約莫1小時,在山麓下的考赫爾湖畔停下來小憩。部分旅客下車后,徑直走向湖邊的小店里去喝咖啡。我不愿把自己關在屋子里,就到湖畔去散步,欣賞這里的湖光山色。
沒有風,也沒有城市的喧囂,湖水平靜得像一面鏡子,遠望煙云浩渺,近觀水波不興,對岸的山巒,云環霧繞。一群鳥倏忽而來,在水面輕輕掠過,激起微微的漣漪,轉瞬之間又已經飛過山巒,不見蹤影。湖邊的農舍,在綠樹叢中露出紅色的屋頂。映在水中的倒影,簡直像真的一樣清晰。這里,絲毫沒有鋼鐵的味道,連一些湖邊的欄桿,也是用沒有刮掉皮的圓木釘成的,使人感覺不到有人工斧鑿的痕跡。也許,這個旅游勝地的魅力,首先來自于大自然的本身,來自于保持和發揮了大自然本身的優勢。如果這里高樓大廈林立,現代設施齊全,恐怕反而沒有人光顧了。
古老的教堂
經過片刻的休息,汽車又繼續進發。途經伊薩爾河谷,來到埃特哈爾市。這個美麗的小城市,有一個古老的大教堂,城市因此而出名。我們下車之后,就向這個大教堂走去。教堂是蔥頭式的塔頂,和我們在其他村鎮所見到的許多教堂相類似,但是建筑要宏大得多,這樣的教堂形式,比哥特式的尖頂更增添了童話色彩,雖然宏偉,但絲毫沒有壓抑之感。教堂里金碧輝煌,帶有強烈的中世紀特征,教堂里那精美的繪畫和雕塑藝術品,都很吸引人。墻上設有許多璧龕,里面是圣徒們的塑像,或眼往遠方,或垂目沉思,但不管怎樣,全都神情肅穆,更增添了宗教的神秘性,倒是這里的神父都溫和帥氣。我雖是無神論者,但在這里卻情不自禁地感到教堂的神圣,想要去膜拜。
午飯是在這個城市附近的一個環境優美的小飯館吃的。這個飯館座落在山坡上,背靠青山,面對公路。飯館有兩層樓,是典型的巴伐利亞民間的建筑形式,屋頂是人字形的,山墻是木結構的。窗戶很多,可是都不大。樓上的陽臺前,鮮花盛開,紅色的花朵,像火焰一樣惹眼。飯館的周圍,環繞著花草樹木。飯館里掛著油畫,沒有包廂,就算是明星政客也要和大家親密接觸,侍者問話的聲音很輕,好像悄悄地談心一樣。
畫一樣的小鎮
接著,我們又乘車來到了烏貝爾安美爾高市。這個小市鎮,驀然就是一個中世紀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的小鎮。忍不住走進這畫中去,一片蔥蘢中,鵝卵石鋪成的小街一塵不染,木舍的外墻用白松樹皮包起,在陽光下泛出起伏的波紋。屋檐下掛著串串臘肉,后院里整整齊齊地堆著冬季用的劈柴。鎮上家家戶戶都養花,里里外外開得熱熱鬧鬧,連牛棚的窗沿上都擺著大花盆,粉紅黛綠的一片。商店的墻壁上,繪著耶穌在十字架上受難的畫像。小鎮以木雕聞名,商店里出售的各種木雕像,也大都取材于圣經里的故事。據說,幾百年前,這里瘟疫流行,死了很多人。市民們禱告上帝,如果上帝能消滅這里的疫病,他們就定期舉行宗教戲劇演出。以后,疫病消滅了,當地人就堅持按期演出宗教戲劇,一直延續到現在。
將近傍晚時分,我們登車回駛。一路上,我回味著一天的所見所聞。我在想,大自然賜予阿爾卑斯山的美麗風光,和人們精心保護的古代文化建筑,再施以濃厚的地方特色,以及清潔、整齊和周到的服務設施,讓這里成為使人心動的旅游勝地,在這里,不僅讓人感受到歐洲常常能見到的湖光山色,更是有其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而這一切,也許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摘自《大眾健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