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翠宏
“今天的英語作業是預習第五單元的閱讀部分。”我的話音剛落,班上幾個調皮男生就歡呼起來:“好!”其他同學也在竊笑,他們以為這樣就可以偷懶不寫作業了。我接著說:“預習是有要求的,誰來說說對于預習閱讀課應該有哪些要求?或者說我們應該怎樣去預習呢?”“把課文讀兩遍。”“把課文背出來。”“畫出看不懂的句子。”學生們七嘴八舌地說開了。等學生們沒了聲音,我就接著說:“剛才大家說的都有理,但這些都是淺層次的預習。大家能不能再深入一些預習呢?”學生們這會兒就納悶了,這還能深入預習?我接著引導:“我們能不能當一回出題老師?我們能不能當一回上課老師?針對你對課文的理解,可不可以出點閱讀理解題給你的同學做做,幫助他們去理解課文呢?你可不可以通過查閱資料找出文章中的知識點來講給同學聽,再出點相應的題來幫助同學掌握這些知識點呢?你可不可以找出你自己不懂的地方去和別的同學討論討論呢……”通過以上的引導,同學們一下興奮了起來。也許是角色的轉換讓他們頗感興趣,他們欣然接受了這份特殊的作業。
今天這樣布置作業是想讓我親身領悟一下《初中英語課程標準》中提到的英語學科的性質。《初中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英語課程的學習,既是學生通過英語學習和實踐活動,逐步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提高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過程;又是他們磨礪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視野、豐富生活經歷、開發思維能力、發展個性和提高人文素養的過程。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技能,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記憶、思維、想象能力和創新精神……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我校的“八字”教改也要求我們要讓學生進行自主建構。然而,作為一名任教了近20年的英語教師,長期以來一直在教學中實踐著“傳授-接受”的教學模式。這一模式經過幾代人的總結提高完善,對學生獲取知識確實有簡捷快速的優勢。但它的明顯缺陷是學生自主學習活動少、依賴教師、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水平低。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自覺、主動、積極地獲取知識的一種綜合能力較差。課堂上經常出現教師自以為講得很到位的知識,學生自我實踐時卻不盡人意。改變課堂學習形式成了迫在眉睫的工作。
第二天的課堂讓我出乎意料地發現學生的潛力既然如此大,也讓我深深地體會到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是如此精彩。
叮鈴鈴……英語課開始了。今天的學生面貌有點不同于往常,個個精神飽滿,頗有躍躍欲試的神情,我還沒開始講,學生就個個專注地看著我,似乎希望我只看到他。“今天我們來學習第五單元的閱讀課,你們通過預習后知道它是一篇什么題材的文章嗎?” “人物傳記” ,學生們大聲回答道。“好,大家對文體把握得很準確。下面請你用你設置的理解題來展示一下你對文章的理解。” 話音剛落,教室里就一片嘩然:“老師,我先來”。 我暗示學生安靜,人人有機會。然后我讓手舉得最高的小A同學展示。
學生小A:”What do you think of A udrey Hepburn?” “How do you know that?”
問題一出,其他的學生馬上高舉著手:“我來”。這個情景在我任教初三期間可沒有出現過,我是悲喜交加。悲的是我平時用了那么多的心思備好的課,那么用心地教,也沒見學生有現在這樣的熱情;喜的是這一次改變帶來了讓我意想不到的情景:學生這樣的熱衷于課堂的學習,學生的提問是如此的到位,與老師備的課相差無幾。
反思這一現象,我覺得這大概是放手讓學生自主建構的嘗試喚起了學生的自主意識,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作用,真正讓學生體會到成為學習的主人的樂趣,喚起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他們積極思考,敢于質疑問難;充分展示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強烈的進取精神。
課堂學習仍在繼續……
學生小B:“Why was Audrey Hepburn remembered for ever ? ”
小B的問題一提出,教室里出現了少許的安靜。這一個具有挑戰性的理解題讓學生有點為難。此時,我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討論,然后請學生代表來回答。
第三小組的學生代表小C說:因為她是好萊塢的名演員,又是世界上最漂亮的美女之一。此時,有幾個小組馬上就爭著要補充。小D說:“我們認為不僅如此,主要是還因為她為人類的慈善事業作出的貢獻。因為文章第7自然段提到:……。她被人們永遠記住是因為她對人類有貢獻。”
聽著同學們的爭論,看著熱鬧的課堂,我陷入了深思……
這次的嘗試讓我體會到學習不是結果而是一種過程。曾記得布魯納說:“學習不是把學生當作圖書館,而是培養學生參與學習過程。”是啊,引導學生全面、主動地參與學習是提供學生自主學習的最好形式。只有直接參與探索新知的全過程,才能領悟知識的奧秘,感受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優化教學過程最根本的所在就是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參與的內涵是豐富的,教師在教學中要大膽放手,更多地提供給學生參與的機會,充分發揮學生各種感官功能,讓他們多動手、多動口、多動腦,參與觀察、思考、討論、實驗,做到五個讓:特征讓學生觀察,規律讓學生發現,思路讓學生探索,方法讓學生推導,難點讓學生突破。真正讓學生參與每個學習的全過程,參與形式要多樣化,如在這次嘗試中我就充分運用多種參與方式:首先在布置學生朗讀文章時,要求采用跟讀錄音和同伴齊讀,互相朗讀和傾聽的方式;在理解課文時采用查字典、聯系生活實際、大膽猜想,聯系上下文句句揣摩,列表理清事件,設計閱讀理解題考考同伴,查找疑難問題和同伴合作探討的方式;然后在語言知識點的學習上,采用查找資料、課堂講解、精選鞏固題和同伴合作討論的方式;在理解其中的意境時,則采用動手作畫的方式:主人公為呼吁大家來保護大自然,悠閑地在自家花園中休憩漫步的情景。由于在“動口動腦”的基礎上強調了“動手作畫”,把文本的高遠意境變換成具體的字畫,極大地拓展了學生的形象思維和想象力。也由于變換了參與學習的方式,就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自然也就容易理解文本和語言點,提高了學習效率。
這次嘗試引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展示能力的舞臺。因為,自主構建的學習具有很強的靈活性,故而利于學生能力的發揮,容易使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鍛煉和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也讓我品嘗到了改變教學方式的甜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