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娟
摘 要:要使語文課堂變得精彩,變得活躍,變得有趣,必須讓生活走進語文課堂。在導入中聯系生活;在疑難處還原生活;在陌生處拉近生活。
關鍵詞:初中語文;聯系生活;激發興趣
美國教育家華特指出:“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要來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才能煥發出灼人光彩。如果讓語文課堂孤立于生活之外,使得語文課堂缺乏植根的土壤,課堂就會變得枯燥無味,這是現在的中學生對語文沒有興趣的重要原因。要使語文課堂變得精彩,變得活躍,變得有趣,必須讓生活走進語文課堂。
一、在導入中聯系生活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睂胧钦Z文課堂教學的第一個環節。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導入,能很快地把學生注意力集中起來,并能順理成章地從課內向課外拓展。課堂導入時要做到自然貼切,新穎別致,緊扣主題,內容和方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可采用“猜謎”的方式導入,既能使學生喜聞樂見,又能高度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增強他們的好奇心。比如,教學《桃花源記》時,引入:大家都在形容一個非常理想的境地時常用哪個成語呢?——“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大家知道是怎么來的嗎?我們學了《桃花源記》這篇課文之后,大家就能準確回答這個問題了。于是很自然地導入了新課。
課堂導入的方法很多,如,懸念設置法、比較引入法,都是要聯系學生的現實,讓學生從切實感興趣的事情入手,力求省時、講究知識性、趣味性、時代性和啟發性。如何才能達到這一點呢?這就需要教師多留心,找到與生活相關的實例,使語文課真正地和生活聯系在一起,使語文課堂生活化。
二、在疑難處還原生活
語文課堂中把理論性較強、難于理解的內容生活化、通俗化,把書本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激發學生進行生活化學習,能讓學生豁然開朗。這樣就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所講內容。在教懂學生的基礎上,還能教給學生理解較難的內容的方法,同時活躍了課堂,激發了興趣。比如,巴金的《燈》中有一句:“人不是單靠吃米活著。”問這句話有什么深刻的含義?我提問啟發學生:不單靠吃米活著,意思是還需要吃菜或者吃肉嗎?這樣一問,學生一下子就明白,米代指的物質生活,言下之意人還需要有精神生活。再如,教學《母親》一課,(1)文章圍繞母親寫了哪幾件事?這幾件事表現了母親怎樣的品質?(2)作者主要寫母親是他的恩師,為什么除了寫母親的訓導之外還用更多的筆墨寫她與家人相處的情形?(3)母親的為人處世對作者有哪些影響?(5)你認為母親是一個怎樣的人?這些層層深入的問題,學生在提前熟讀課文、自主預習的基礎上,才能找出答案,在課堂討論交流時,才能有的放矢,氣氛活躍。
三、在陌生處拉近生活
這主要是針對古詩文教學。初中語文教材中所選的古詩文,絕大多數是膾炙人口的名篇,蘊含著豐富的精華。由于古詩文的語法習慣、生活常識都和現在有很大區別,學生較難理解。若借助現代生活中相類似的語法和常識,就可以拉近古人和現實的距離。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還能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在古詩詞教學中,課本上提供給學生的注釋量是很有限的:有些注釋介紹寫作背景或創作緣由,提示本詩的思想內容或感情傾向;有些注釋幫助解釋詞句,說明本詩詞的史事用典或情境理趣;有的是簡介作者,暗示本詩詞的寫作風格或藝術特點。人們常說“詩如其人”,了解了“其人”也能從側面了解其詩。孟子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了解詩人也是引導學生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人創作時的豐富情感的重要一環,讓學生對詩歌及詩人有一個初步感知,為進一步理解詩歌作好鋪墊。學習李白的詩時,對詩人寫作有一些感性認識,可以板書“李白——豪邁奔放”。這樣,從具體到抽象,再從抽象到具體,認識過程由淺到深,對詩人、詩歌的感知也會不斷深化。再如,八年級上冊杜甫寫的《春望》這首詩,學生讀了注釋,就能明白詩歌寫的是戰爭期間,國破家亡的境況。
在講到文言中的兼詞“諸”“焉”等字,所謂兼詞,就是一個詞兼有兩個字詞的詞性和意義,有的時候,一個詞甚至還兼有兩個詞的讀音,比如“諸”,既兼有“之”和“于”的意義和詞性,又兼有“之”和“于”的讀音,我要學生讀把“之”和“于”連在一起快讀,越快越好,最后發出了“諸”的音,學生就恍然大悟,如“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保ā队薰粕健罚W生自然就心領神會了。
總之,語文是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生活是語文教學的源頭活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基礎教育課程應該全力追求的價值是促進學生和社會的發展。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實生活,學生才會感到語文學習是生活的需要;學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語文學習中,樂于汲取廣泛的知識,提高自我的文學素養。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教得輕松,學生才能學得愉快,教學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盧春風.讓生活走進課堂 讓課堂回歸生活[J].小學時代:教師,2010(09).
?誗編輯 謝尾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