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莉鑫
摘 要:信息技術課在高中教學中面臨著比較尷尬的局面,既被社會、學校、學生忽視,也使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缺乏積極性,要改變目前的這種狀態,需要創新信息技術教、引、學、用等過程,實現新的發展,突破邊緣化的困境。
關鍵詞:信息技術;創新;思考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實施,我在教學過程中體會到信息技術必須要創新,只有不斷創新、豐富“傳道授業解惑”的過程,才能取得學生受益、教師滿意的結果。下面就幾點工作中的思考,與大家一起交流。
一、善于思考,緊跟學生“熱點”關注
在準備上每一堂課前,都要認真思考這堂課的切入點,既實現匯聚學生的注意力,又作為這堂課的引子,效果很明顯。如我在講Flash路徑這堂課前,得知今天是一位同學的生日,那么我把生日作為這堂課的主題導引,使大家的好奇心和課堂活躍氣氛被激發出來了,然后以送蛋糕的形式把所教授的內容穿插其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現身說法,強化學有所用的收益
現在學生很厭煩老師在課堂上講人生的哲理和很高深的道理,有時老師說一百遍不如他們自己之間交流一次。有一次,學校組織活動,將活動的圖片交給我們班負責洗印,我帶著兩個同學去影印社去沖洗,當看到一個年輕人熟練應用Photoshop時,旁邊的兩位同學不時露出羨慕的眼神,我問了一下那位年輕人,什么時候學的?工作幾年了?收入怎么樣?年輕人說上學的時候老師教了大部分,自己后來學了一些,剛來這上班三個月,待遇很不錯。兩位同學互視了一下,從他們的眼神中我找到了答案。在第二天的課上,我讓兩位同學將他們的所見所感向同學們做了一下介紹,收到了意外的驚喜,那就是以后的課被“捧熱”了。
三、營造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我喜歡鼓勵的教育方法,時常傳授給他們“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人生追求,因為結果不僅是一種美,更是一種價值所在,所以在學習的時候,我喜歡營造競爭的氛圍,激發他們內心深處“攀比”的意識。有一次上課的時候,我將一位同學修改后的圖片加上了他的名字,然后作為微機室每臺機器的桌面壁紙,第二天他們上課的時候,同學們驚呆了,感覺不可思議,老師怎么會把一位同學的作業當成全班的“榮耀”,可是我這樣做了,結果不是同學們的不理解,而是他們之間不用說的“較勁”。
四、投其所好,發揮內在主觀能動性
作為教師,要充分了解每位同學的性格,在教學過程中,投其所好,往往會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學中,我發現有的同學在學習過程中喜歡炫耀,那么我就抓住他這種心理,及時幫他完善炫耀的資本;有的同學喜歡厚積薄發,那我就幫他蓄積待發的力量;有的同學“與世無爭”,那么就讓他點評其他同學的作品,讓他回歸“競爭漩渦”……通過這種做法,不僅使同學們在信息技術課堂活躍起來,更讓他們收獲自我價值體現的力量。
五、注重評價,進一步創新教學方法
教學評價是教授與學習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它不僅能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而且能給學生更大的鼓勵,激發學生的創新動力,更能讓教師設身處地的思考創新,更好、更具吸引力、創造性地完成教學任務。將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學生之間互評、學校和社會評價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和老師在教與學的過程中能夠更好地完善、補充、創新,開創信息技術教育的新局面。
?誗編輯 孫玲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