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玲
摘 要:新課改像一股永不知疲倦的風,一刻不停地沖擊數學教學課堂,帶給它活力和生機。《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出臺,指出了課改方向,倡導有意義的學習方式,即探究學習、合作學習、自主學習。在“個體學習”與“競爭學習”的前提下,合作學習是更優秀的學習方式。合作學習怎樣積極開展,這個需要廣大教師改變和如何才能積極開展合作學習,這需要教師改良教學策略,把握時機,給足學生參與和交流的空間和時間,在培養學生的合作技巧和合作精神方面做一些努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合作學習
21世紀是充滿著機遇與競爭、蒸蒸日上的知識時代。我校處在一個教育蓬勃發展的重要新時期,課程改革的接續深入,學校的數學教學不能只滿足于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比之更為重要的是學生本身積極主動地攝取數學技能以及知識。這樣的形勢下,作為實現一個目標的關鍵,“合作學習”是一種新的學習方式。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對于今后的數學課堂中怎樣進行“合作學習”提出了幾點看法,希望可以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一、“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讓合作學習符合學生的實際
需要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是孔子提出來的,是合作學習的理論依據。最開始的“合作學習”是幾位學者結成學伴,取長補短,結構相對來說比較松散,彼此之間沒有約束,學習的動力只能靠自身意志。而現在我們推行的“合作學習”是一定數目的學生在教師學習計劃的引導下,小組作為單位,使得小組內學生去的最大的學習效果的教學方式。這種方式要求積極參與和互幫互助。小組中的每一個成員不僅僅是自愿,還必須是一種義務,集體的榮譽和成就感是學習的動力。
有同組的同事講過一個課堂小故事,在學習“小數乘整數”這課的時候,老師以買鉛筆引入,一支鉛筆0.9元,小明買了5支,一共花了多少錢?大家算算。說完立即就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討論,大家一起解決小明買鉛筆花了多少錢的計算。老師話音剛剛落下,班里就人聲鼎沸,有些“積極”的學生甚至站了起來,爭執不下,面紅耳赤,好不熱鬧。十分鐘過去了,隨著教師的一聲停,同學們全部停止討論,班上很寂靜,幾位學生象征性地報告合作討論的答案。一節課結束的時候,這種所謂的合作學習交流進行了幾次,但都是一節課下來這種象征性的合作學習交流共進行了3次,每一次都是急急忙忙地收場,課堂上看似熱鬧,學生看似積極參與,其實是無用功,效果不明顯,沒有發揮合作學習的真正作用。
以上案例教導我們防止“把所有大米放入合作學習的鍋里”,合作學習的實施要符合學生實際情況,量體裁衣。除此之外,留出一定的思考時間在合作學習中,讓學生們放手去合作,充分挖掘學生隱藏的能力,在互幫互助的合作學習中,教師適當給予引導幫助。通過這種形式,學生的力量就會在合作學習中展現出來,才會在踏踏實實的學習中得到發展。
二、“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合作學習的強化適當的教學方案和問題情境
設計的教學方案和問題情境是不是合理,直接影響小組合作的效果。探索性、挑戰性、可操作性和開放性是設計問題的重要,但是大多數教學的問題以及內容不太適合學生直接開展合作學習,這就需要老師們挑選甚至是從新設計安排。
1.問題情境設計
第一個問題: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邊形的外角和的度數分別是多少?
第二個問題:正n邊形的外角和的度數是多少?并回答原因。
第三個問題:在有理數中,較大的數減去較小的數是否一定是正數?較小數減去較大數是否一定是負數?并回答原因。
第一個問題難度不大,探究性不大,挑戰不夠,學生通過簡單的思考就能解決。在第二個問題中,相對于第一個問題探究性強一些,難度也深一些,我們的學生不能一下子明白,進入合作的角色相對難一些。由此可見,合作學習不適合所有的問題。以上所說的第一個問題和第二個問題我們可以把它們合成可操作性質的問題,有一定的層次感,重新設計成一個問題,達到有利于學生開展合作學習。第三個問題是有一定的探索性,相對來說可操作一些,學生易于研究,進入合作的角色也相對簡單,學生們互相交流并且獨立思考,答案也就很快得出,但是當學生們遇到障礙時,教師就要做出相應的指導,比如可不可以使用有理數的減法法則和加法法則來探討解決。
從以上可以看出,問題情境的設計具有探索性、挑戰性、可操作性和開放性,是小組合作學習的可行性前提條件。
上面兩點就是我在教學工作中得到的點滴啟發,必須要說的是合作學習的這種方式還在新課改的摸索中,我在課堂教學中,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不敢否定還是出現了一些困擾我的問題。“不存在任何情況下對任何學生都行之有效的最佳教學方法,教師的任務是如何選擇和優化已經被提煉出來的教學組織方法。”教學專家弗蘭克爾說過這句話,在我們的教學課堂中,教師一定要根據教材和學習的進程,有計劃地運用合作學習形式,防止盲目隨意的合作,力求把合作學習的有益性發揮到最好。
?誗編輯 孫玲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