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歡
摘要:書籍裝幀的形態美是書籍藝術性的外在視覺表現,也是書籍裝幀設計的重要任務。通常設計者在了解書籍內容以后,從內容出發把握書籍的形態特征,從而提高書籍形態的認可性、可視性、可讀性、審美性,以形態承載書籍的內涵。
關鍵詞:書籍裝幀;書籍形態;創新
在當今社會,書籍裝幀設計中書籍形態的創新是書籍裝幀設計發展到現代的一個突破方向。現代書籍形態的設計追求對傳統裝幀觀念的突破,新時代的書籍裝幀設計應該是具有三維空間特性、多側面、多因素、多層次的文化產物,時代的不斷發展勢必造就書籍形態的多元化發展。書籍裝幀設計已經完全從封面設計中突破出來,真正開始從結構、層次、內涵的深度進行書籍裝幀設計。
一、新的媒介發展促進書籍形態的創新
新的媒介包括數字化媒介和電腦網絡媒介。
數字化媒介包括桌面上的個人計算機、手持數字設備、專業閱覽器等媒介。其中以專業的電子書籍閱覽器最為常用。電子書籍閱覽器是一種采用LCD、電子紙為顯示屏幕的新式數字閱讀器,可以閱讀網上絕大部分格式的電子書,例如PDF、CHM和TXT等。不過現在的電子閱覽器越來越多的采用的是電子紙技術,提供類似于紙張閱讀感受的電子閱讀產品。
電腦網絡媒介是人們信息交流使用的工具,是一個新興的媒介工具,功能會越來越多,內容也會越來越豐富。網絡媒介可以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會借助文字閱讀、圖片查看、影音播放、下載傳輸、游戲聊天等軟件工具從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方面給人們帶來極其豐富和美好的使用及視覺享受。
新的數字化媒介和電腦媒介對人們生活的滲透和嵌入意味著讀圖時代的來臨。現在國內很多紙質媒介也在探索、轉型,尋找新的發展道路。新興媒介不同于紙質媒介,有著許多無法取代的優點。電子閱覽器方便攜帶,體積較小,儲存量大,可以同時儲存成千上萬的書籍、資料、信息,使學習知識、檢索信息更加方便。但是也有一定的缺點,比如價格比傳統書貴;LCD屏幕由于不斷刷新會造成眼睛疲勞。因此,紙質媒介與現代技術的結合,將成為新媒介及傳統媒介下一步發展的新方向。
二、特殊材料的運用促進書籍形態的創新
材料化是現代書籍設計的顯著特點。今天的書籍設計的材質不再只局限于紙張,還有纖維紡織品、皮革、木材、塑料、玻璃等,各種材質的肌理、色彩質感散發著不同的藝術氣息。這些特殊材料的運用將賦予書籍一種特有的氣質,它們在書籍中起著三方面的作用。
(一)特殊材料的運用增強了讀者閱讀時的新鮮感,材質不同質感也就不同。質感多指某物品的材質和質量給人的感受,是視覺或觸覺對不同物態特質的感覺。生活中大部分的瀆者對傳統紙質書籍以經產生厭倦感,當新的材質出現在眼前時,首先會被材質的美感所吸引,增加閱讀的新奇感,同時促進銷售。
(二)書籍的材質不同功能就不同。針對不同年齡斷的讀者在書籍材料的選擇上應該有所區別。成年人的書籍采用紙質材料沒問題,但是兒童書籍應該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和改進。例如幼兒是兒童的早期階段,這個時期的孩子在看書的過程中喜歡撕扯書頁,對頁面的信息量要求是次要的,而安全性則是主要問題,所以布面材料成為這類書籍的較好選擇。書籍可以采用各種顏色的布組成,里面的插畫可以做成半立體的生動形象。布質地柔軟而舒適,耐撕扯性和安全性高,是兒童書籍材質的較好選擇。針對不同讀者的書籍選擇不同材質是設計師對人文關懷的直接體現。
(三)特殊材質的書籍可以使讀者從書籍外在的形式上感受到內容主題所出傳達的意境。例如關于佛教文化類的書籍可以適當選擇木質材料,這樣可以更好的詮釋佛教清新自然的意境,而在古典名著、詩經中采用木質材料則可以傳遞古香古色的文學氣息。
書籍的形式從屬與書籍的內容,但不能完全真實的展現內容,想在有限的畫面上表達整本書的思想難以做到,因為它受到一定空間的限制,書籍裝幀設計的難度也就在于此,但以準確的材質表現去詮釋深刻的內涵卻是今天的設計師可以做到的。
三、新的設計觀念
概念書籍設計是現代人對的書籍設計提出的一種新的設計觀念,概念書籍的出現是對未來書籍裝幀設計的一種探索。概念書籍是指設計書籍時采用一些概念型的材料、工藝、形式等進行創作,使書籍的外觀及所表達的含義更有深意。概念書強調視覺藝術,目的是啟發積極的創新性思想及思維意識。概念書的設計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伴隨著現代設計而產生的,是書籍裝幀設計的新形態,能激發設計師更加努力的探索書籍藝術形態和結構形式美,使書籍裝幀設計保持創新的特征。
概念書籍的特征主要表現在材質工藝、外部形態已經表現技法三個方面。概念書所能使用的材質新穎、獨特、多樣,任何和主題概念相關的材料都可以應用到書籍裝幀設計上。因此概念書籍是被視覺化的作品,其材料結構就是它的內容。閱讀這類視覺性的概念書籍能喚起讀者對材料、結構的感知力。
概念書的外部形態不同于傳統書籍,外部形態的創新、突破是概念書籍最典型的特征。概念書的外觀形態往往打破傳統書籍的六面體形態,圓形、多邊形、立體形態可以在視覺上帶來新鮮感,增加趣味性。
書籍形態的創新不能僅僅提留在表現、外型,而應更多的從書籍的內涵出發,做到形式與內涵的完美統一。
【作者單位:武昌工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