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紅娟
(宜興 214221)
任何一門成功的藝術,都離不開藝人的感性。而一件成功的藝術品不僅包含了藝人富有智慧的創意,也體現了藝人的精神寄托和精神信仰。紫砂“合歡壺”(見圖1),壺器的外型實用又美觀,線條利落、比例精準、明秀挺快,蘊含著快樂歡喜的感情情愫,體現出了一種中國文人式的浪漫主義情懷。
圖1 合歡壺
紫砂“合歡壺”壺身猶如兩個碗扣合而成,圈底為碗足沿,短頸與之呼應;圓潤的壺蓋上,鈕如蒼穹天蓋;“合歡壺”一變嘴勢頭內斂,耳形端把流暢柔和,壺把和彎流、壺嘴左右對應、收放自如,使得整個壺器神采飛揚、張力十足,圓潤中可見純熟技藝。上下拼接的壺身對仗工整,從壺身腰間線可以看出此壺穩重端莊。此款“合歡壺”造型美觀、用料稀有,越是賞玩就越覺得余味無窮,展示了非常高雅的品味。品玩此壺,方知何為經典之作。
紫砂“合歡壺”由來已久,該壺型為清代名家陳曼生所鐘愛。陳曼生在溧陽當官的時候,擔任過運送“白芽”貢茶上京城的重任。陳曼生不敢怠慢,征集、挑選、包裝,命人晝夜兼程把“白芽”貢茶送往京城,龍顏大悅。陳曼生等人完成任務后都很高興,曼生設宴慶祝這件事,酒席間,陳曼生一時興起,揮毫潑墨,寫下了“八餅頭綱,為鸞為鳳,得雌者昌。”并親自手持大镲用力合敲,歡喜之情溢于言表。大镲凹凸有致,合則響,合而美。此時,曼生的好友郭通提議,何不造一款壺慶祝這件喜事呢?陳曼生是性情中人,感受到了大镲的分分合合奏響了人間歡樂,靈感突而其來,于是,他以合镲為樣版,創作了一款新型的紫砂壺器,并以“合歡”命名。此壺壺型極富天趣,富含吉祥與幸福之意,適用于節慶、祝福聚會之場合以添樂趣。“合歡壺”典美精工、余味無窮,擁此壺而品茗,必逢喜悅之事。捧壺把玩,有如重回當年曼公呼朋喚友鼓樂歡天之場景,喜不自禁由壺傳。
陶刻是紫砂裝飾工藝的一種,作為陶刻藝術創作者,必須要有高超的技巧,因為技巧是實現藝術美的必然條件。具有高超的技巧才能使創作達到一定的高度,才能使作品巧奪天工、妙超自然。此款紫砂“合歡壺”的壺腹刻繪了唐代著名詩人張繼所做的《楓橋夜泊》里的兩句經典詩句:“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這兩句詩描寫了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游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表達了詩人旅途中孤寂憂愁的思想感情。為什么詩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寫了“月落、烏啼、霜滿天”這三種有密切關聯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時大約天將曉,樹上的棲鳥也在黎明時分發出啼鳴,秋天夜晚的“霜”透著浸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彌漫著滿天霜華,而詩人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紫砂壺的制作,技巧雖然重要,但也不能過于強調表現技巧,而影響了一件陶藝作品的完整性。從事陶刻藝術等人,要具有深厚而全面的藝術修養,諸如篆刻、繪畫、雕塑、詩詞等等,這些因素對陶刻藝術的創作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此款“合歡壺”以傳統的“合歡”型器為造型,又以“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兩句詩句刻繪壺腹,表達的是一種浪漫主義的情懷。“合歡”一詞由來已久,大致在春秋時期并已經出現,《禮記·樂記》:“故酒食者,所以合歡也;樂者,所以象德也;
禮者,所以綴淫也。”后來,漢朝有宮殿名曰“合歡殿”;亦有合歡花一說,相傳合歡花來由于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現今,“合歡”一詞都用來比喻和樂美滿之意。而“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表達的是一種惆悵的情愫,如此一來,一種美好的往事產生的浪漫情懷油然而生。
[[1]范海燕.關于紫砂壺構思理念和創作的分析[J].才智.2014(04):268.
[2]王智明.濃濃陶刻情[J].陶瓷科學與藝術.2011(09):58.
[3]王祥.工寫相融,取意傳神——陶刻技法上創新的嘗試[J].江南論壇.2010(07):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