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峰
摘 要:加強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不僅關系到大學生個體的成熟與發(fā)展,同時也關系到國家、民族的前途和命運。黨的十八大報告中,特別提出要加強培養(yǎng)青年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這為新時期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為此,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要從國家發(fā)展的戰(zhàn)略角度高度重視這項工作,要從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角度出發(fā),幫助大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主渠道中加強引導,在倡導學生感恩父母、感謝他人和社會中教育學生加強社會責任感的提升,在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中拓寬培養(yǎng)途徑,在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努力之下,使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取得實效。
關鍵詞:責任; 社會責任感; 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4)05-0130-03
黨的十八大報告對新時期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出了許多重要論述。報告指出:“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同時,還強調:“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薄芭囵B(yǎng)學生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卑褜訌娗嗄陮W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也為我們在新時期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當代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作為接受高等教育的優(yōu)秀群體,他們將來必將走向社會,無論從個人角度、集體角度還是國家角度,在他們從事社會各種活動時,其社會責任感的狀況決定著他們的行為方式和行為結果,也影響著個人、集體和國家的發(fā)展前景,更與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息息相關。因此,對大學生進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對大學生自身的成才和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形成和發(fā)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一、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時代蘊涵
責任是一種職責或任務,它伴隨著人類社會的出現(xiàn)而出現(xiàn)。德國哲學家創(chuàng)始人康德,把責任作為道德哲學的核心,開創(chuàng)了義務倫理學的先河[1]。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中,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它總是不斷地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和能量的轉化。作為社會個體,每個人總是和他人或其他社會群體相互聯(lián)系的,在這個過程中,只有強烈的責任意識蘊含于人的個體行為中的時候,才能真正創(chuàng)造有助于社會不斷進步的價值。社會責任是指一個人對他人、組織、社會及本人所承擔的任務、職責和使命。社會責任感是人們對社會責任的一種強烈的自覺意識和崇高的情感、意志,是與人的理想、信念、志向和價值觀的高度統(tǒng)一,能為祖國和人民獻身的一種強大的內動力。由此可見,社會責任感內涵是極其豐富的,它不僅要求人們有崇高的理想、健全的人格,還要求人們勤奮學習、敬業(yè)奉獻,更要求人們公正誠信、團結友善、關心集體和艱苦奮斗。社會責任感的內涵既涉及倫理學、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等多學科方面的內容,同時更涉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新時期對于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從外延方面有很多新的擴展,從廣義方面來說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不僅是對家庭、他人、社會群體和環(huán)境的責任感,而且也延伸到對自我的責任感。其中自我責任感是前提和基礎,是對家庭、他人、社會群體和環(huán)境責任感的保障,包括自我生存和自我發(fā)展的責任感,這是新時期對社會責任感內涵方面的新認識。對家庭的責任感,主要包括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維護家庭團結、主動幫助父母減輕負擔等。對他人和集體的責任感,主要包括關心他人、相互尊重、樂于助人、信守承諾、和諧友愛等。對國家和民族的責任感,是一個人對國家的生存和發(fā)展、對民族的興盛和強大、對祖國的繁榮和進步所承擔的職責和使命。對世界和人類的責任,是當今時代對各種全球化問題的出現(xiàn)要求人類以智慧和理智建構新的倫理價值體系,特別是關注人類生存環(huán)境也是對人類未來負責任的表現(xiàn)。凡此種種,我們可以看出,新時期不僅對社會責任感的內涵有了新的補充,而且在內涵方面又賦予了新的內容。
二、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的重要意義
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強弱,不僅關系到大學生自身的成熟與發(fā)展,也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運。首先,培養(yǎng)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是新時期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所包含的內容來看,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首要的核心內容是加強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新時期,對于集體主義已經(jīng)不再是完全犧牲個人利益而滿足集體利益需要的時代,但是當遇到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發(fā)生沖突時,如果存在對個人利益的制約,即個人與社會相互依存關系中個人社會責任的必然規(guī)定,維護和發(fā)展社會集體利益也是個人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2]。同樣,對于大學生來說,國家的名譽和利益是與個人的名譽和利益息息相關的、密不可分的,大學生應當把愛國當作一種責任來對待,要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作為自己的崇高理想而畢生追求,以飽滿的熱情,高度的責任感,奉獻自己的力量。其次,培養(yǎng)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是國家和民族不斷發(fā)展和進步的必然要求。從中國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上看,正是那些富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人,由于他們努力工作,為國家的發(fā)展和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才使得我們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新時期加強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可以幫助他們更加清楚認識社會發(fā)展趨勢,更加科學合理地調整自身與之相適應的責任意識和行為,甚至能夠對國家、民族乃至全球范圍內的經(jīng)濟運行秩序產(chǎn)生影響。再次,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也需要培養(yǎng)大學生社會責任感作為基礎。和諧社會的根本要求是人與人、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共處。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內容中正是包含這樣一種思想,具備這樣社會責任感的大學生必將為和諧社會的構建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影響。當代大學生在社會的發(fā)展中扮演著先進生產(chǎn)力的創(chuàng)造者、先進文化和科學精神的傳播者、中華傳統(tǒng)美德和社會主義道德的實踐者、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導者等多種角色,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對構建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影響必將是深刻和長遠的[3]。由此可見,加強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科學培育,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的一項重要的戰(zhàn)略工程。
三、加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的有效途徑
1.加強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要內容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所包含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正是中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主旋律,特別是所倡導的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價值觀對大學生來說更可以幫助他們樹立積極向上的正能量。為此,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我們必須強化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引導,提高他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正確認識,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線,通過對大學生進行法律教育、公民道德規(guī)范教育、行為規(guī)范教育、榮辱觀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國情教育等內容體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性,通過分析、解決大學生身邊的事例,反映現(xiàn)實生活,拉近大學生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距離,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用性[4]。
2.在課堂教學中教育和培養(yǎng)大學生社會責任感
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也是培養(yǎng)大學生社會責任感“主戰(zhàn)場”。在實際教學中,高校教師要始終將社會責任感教育貫穿于哲學社會科學和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一方面要通過改進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來教育和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責任意識,另一方面要在教學過程中直接面對學生采用學生講述、情景再現(xiàn)、案例討論等多樣化形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使個人的發(fā)展與民族的振興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從而幫助他們不斷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承擔起自己的歷史使命。
3.在加強感恩教育過程中來培養(yǎng)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
教育和引導學生不僅要懂得感激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更重要的是幫助他們樹立對他人和社會的責任意識。這些年來,很多企業(yè)和社會各界人士為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yè)伸出援助之手,很多學生在他們幫助之下完成了學業(yè)。同時,黨和國家在確保家庭困難的學生順利完成學業(yè)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給予了大力支持。在招生錄取、勤工助學、助學貸款、社會捐助等方面,家庭困難學生都深深感受到黨和國家以及社會的溫暖[5]。因此,對于正在高等學校接受教育的大學生來說,感激之情不能只是停留在情感淺層次方面,而要更多地體現(xiàn)在對家庭的感恩、對祖國的感激、對社會的報答等社會責任感方面,并使這種對家庭、國家、社會的責任感轉化為自強不息、掌握本領的學習動力。所以,在高校開展主題實踐活動過程中要對大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感恩教育,強化大學生們的感恩意識,要積極建設校園感恩文化。
4.通過加強社會實踐和校園文化活動拓寬社會責任感教育的途徑
實踐證明,積極向上、健康的校園文化和社會實踐活動是培養(yǎng)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重要載體和平臺。學校通過開展文明校園創(chuàng)建活動,一定要把培養(yǎng)大學生社會責任感作為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工作的規(guī)范和習慣,要在校園文化活動開展過程中把培養(yǎng)大學生社會責任感作為一項重要內容。要堅持以社會實踐為突破口,尋找大學生個人與國家、民族命運的契合點,個人前途與服務社會的切入點,個人事業(yè)與社會主義建設的結合點,引導他們正確認識社情、民情和國情,培育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5.通過學校、家庭和社會“三位一體”相結合的教育方式提升社會責任感教育的實效
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不是簡單依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完成的,更不是只通過學校教育來實現(xiàn)我們的要求的,必須把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三方面結合起來,共同努力,為培養(yǎng)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家長在給孩子營造和諧寬松的家庭氛圍的同時也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應該以自己的行動來給孩子進行責任感的教育,做負責任的父母,培養(yǎng)有責任感的孩子。學校通過輔導員家訪、電話訪問、召開家長座談會等形式共同研究探討對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同時學校也要加強與社會合作,形成合力,共同培養(yǎng)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社會要積極為學校提供道德教育資源,建立更多的教育實踐基地,為學校提供培養(yǎng)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平臺,創(chuàng)造條件為培養(yǎng)學生社會責任感提供豐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糧;社會方面更要通過報刊、電臺、網(wǎng)絡、媒體等渠道積極倡導明確的主流價值觀和責任觀,對背棄社會責任的行為加大監(jiān)督和批評的力度,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輿論力量和高尚的道德培養(yǎng)機制;政府也要努力為大學生社會責任的履行創(chuàng)造各種條件,使大學生在知行合一中實現(xiàn)社會責任感的自身的完善[6]。
參考文獻
[1] 謝軍.責任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 楊茹,丁云,闞和慶.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內涵理論基礎及現(xiàn)實意義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11.
[3] 周圣娟.論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J].理論導報,2011:4.
[4] 楊菁.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途徑探討[J].學理論,2011(10):79.
[5] 任偉.當代中國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0.
[6] 周平.試論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J].中國成人教育,2007(22):54-55.
[責任編輯:龐 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