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純淵
[摘 要] 本文將用唯物辯證法中可能性和現實性的關系原理、否定之否定規律、全面聯系發展的觀點對科學發展觀進行剖析;以實踐觀點和群眾理論為基礎,從唯物史觀和認識論的角度對其進行全面把握,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科學發展觀聯系起來,體會科學發展觀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意義。
[關鍵詞] 科學發展觀?? 歷史唯物主義認識論?? 唯物辯證法?? 唯物史觀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是其形成的歷史根據;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是其形成的現實依據。用唯物辨證的、唯物史觀的和認識論的觀點對其進行全面把握和深刻領會,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世界觀、方法論的高度上認識科學發展觀,我們才能在理論上達到新的高度,在實踐中實現新的發展。
一、唯物主義認識論角度剖析科學發展觀
恩格斯在《路德維?!べM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指出“全部哲學,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哲學的基本問題包括兩方面的內容:第一方面指思維和存在誰是第一性、誰是第二性;第二方面是指“思維能不能認識現實世界?”即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
對科學發展觀進行哲學思考同樣要考慮到這兩方面,第一方面要求我們用實踐的觀點,一切從實際出發來了解科學發展觀;第二方面則必須用遵守客觀規律和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辨證關系角度來理解它。
1.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堅持實踐的觀點
列寧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中提出了著名的論斷“生活、實踐的觀點,應該是認識論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要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認為一切理論來源于實踐。科學發展觀就是在實踐中發展,并在實踐中得到檢驗的正確的認識。
1978年前,由于歷史原因,十年文化大革命使中國經濟趨于癱瘓,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從中國的實際出發,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改革創新,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另一方面也面臨一些問題,如貧富差距、環境污染、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等,黨提出了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以實踐為基礎,處理好經濟社會的關系、人和自然的關系。
可見科學發展觀是在準確把握世界發展趨勢,認真總結我國發展經驗的基礎上提出的,它既實事求是又解放思想,既理清過去又與時俱進,既順應世界潮流,又符合中國實際。
馬克思主義哲學還認為,認識對實踐有反作用,科學發展觀是符合時代需要的正確理論,在現代化建設中,堅持貫徹科學發展觀,對經濟社會的發展有正確的指導作用,有利于實現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態建設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
2.必須懂得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辨證關系
人們要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有所建樹,就必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但能動性的發揮不能隨心所欲,必須尊重客觀條件和規律。
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探索是幾代中共黨人孜孜以求的共同主題,縱觀我們的歷史,從提出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到提出發展是硬道理、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再到提出科學發展觀,實現中國夢,是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逐步深化??茖W發展觀與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同志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發展觀,標志著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高度。
二、唯物辯證法視角下理解科學發展觀
片面的發展觀會離開唯物主義辯證法,在思維方式上陷入主觀主義、形而上學的誤區,而科學發展觀則在形成中注意到了各種可能性,不斷完善自己、否定自己,最終形成了全面的、聯系的、科學的發展觀。
1.科學發展觀給我們帶來“好的可能性”
世界的聯系、發展是通過一系列的基本環節得以實現的,對于這些基本環節的邏輯反映即是辯證法所說的基本范疇。其中可能和現實范疇與科學發展觀有著緊密的聯系。
科學發展觀的制定體現了黨首先看到了經濟發展的可能性,同時又看到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環境問題等現實的可能性,所以問題的關鍵就落到第三點上,即好的可能性和不好的可能性。黨中央努力實現我國經濟向好的可能性方向發展,于是對以往的優秀理論繼承的同時又揚棄了不足的地方,提出了科學發展觀,明確提出要以人為本、堅持可持續發展,實現經濟社會、人和自然的協調發展,從而便于實現人民全體小康、共同富裕這么一個好的可能性。
2.科學發展觀要堅持否定之否定規律,揚棄社會發展“壞的方面”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形成了科學的辨證的否定之否定規律,即辨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和揚棄。
科學發展觀的形成深刻體現了否定之否定規律。新中國成立后,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從我國國情出發,沖破蘇聯模式,恢復了戰后經濟,但由于部分原因導致了文化大革命,出現了經濟蕭條的現象。 1978年后黨繼承了過去好的方面,把發展作為首要任務,形成了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是對過去經驗的總結和揚棄的結果,是第一個否定。但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又出現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如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環境污染等,此時黨中央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倡導以人為本、協調發展、統籌兼顧,最終實現和諧相處。這是第二次否定,否定之否定,是對以往社會理論的繼承和揚棄,是與我們的實際相吻合的科學理論。
3.用全面、聯系、發展的觀點審視科學發展觀
辯證唯物主義主張全面發展聯系的觀點,認為事物是普遍聯系的,整個世界是相互聯系的整體,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統,這就要求我們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要用聯系、發展、全面的觀點??茖W發展觀的科學性就體現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堅持全面、發展、聯系的觀點。它堅持“協調發展”,要求實現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堅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與社會發展等。endprint
三、唯物史觀視角下分析科學發展觀
1.科學發展觀堅持群眾觀點,提倡“以人為本”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 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 是歷史的創造者,不僅是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也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唯物史觀的歷史主體論, 正是我們黨堅持一切為了群眾, 一切依靠群眾的理論依據。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 以人為本”,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地區、不同部門群眾的利益;就是要堅持在全國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關心每個人的利益要求, 體現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和人文關懷, 滿足人們的發展愿望和多樣性的需求, 關注人的價值、權益和自由, 關注人的生活質量、發展潛能和幸福指數, 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 我們的事業是人民的事業,因此,我國必須重視并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 必須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 尊重和保護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會的勞動。
2.科學發展觀重視處理好“人和社會的關系”
在《關于費爾巴哈提綱》中,馬克思把實踐引入歷史觀,解決了人的本質問題,克服了十八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二律背反”的缺陷。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首先具有自然屬性,因為人是一種自然機體的存在,具有生命力和自然力,但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性。人只有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并在社會中實踐,才能實現他的本質。
科學發展觀是“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要求我們在發展中要高度重視和充分發揮人的主體性作用,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聰明才智、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人真正成為社會中的人,實現他的本質。
科學發展觀與馬克思主義是一脈相承的,是對以往經驗的總結和揚棄,是與中國具體實際相吻合的科學理論,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史觀辯證法和認識論的要求。我們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致力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努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 蔣金鏘.深刻認識科學發展觀的統領意義[J].人民日報,2007,(09).
[2] 曲昌榮,禹偉良,張志峰等.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理論[J].人民日報,2007,(004).
[3] 王文建.科學發展觀的哲學意蘊[J].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南京市行政學院學報,2005,(增刊).
[4] 歐振寶.從哲學角度談談科學發展觀的方法論意義[J].蚌埠黨校學報,2007,(2).
[5] 金曉燕,王昌明.從馬克思的社會有機體理論透視科學發展觀的哲學意蘊[N].共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07,(4).
[6] 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中國:商務出版社,196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