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周,中國同時與越南、菲律賓和日本發生沖突。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戰略研究學教授休·懷特提出,中國的舉動應該說并不意外。畢竟,愈發自信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已呼吁建立“新型大國關系”。這意味著,中國不希望自己被視為低美國一等的國家,而是希望被視為與美國平起平坐的國家,至少在西太平洋是如此。
為了維持現狀,美國需要防范中國的每一個舉措,但它目前無力做到這一點。中國只需要挑起一些它知道美國無意卷入的小規模沖突:在這里劃一塊防空識別區,在那里架一座石油鉆井平臺。就這樣,中國正在一點點地制造新的既成事實。每個新事件都是它發出的挑戰。為一艘越南漁船卷入沖突值得嗎?恐怕不值得。一座菲律賓暗礁呢?一座無人居住的島嶼呢?短期內,此類策略很可能促使眾鄰國團結起來,或是比以往更緊密地抱緊美國。但如果說中國正在改變地區的看法和現實,那么上述結果可能也無足輕重。
懷特教授寫過一本名為《中國抉擇:我們為何應當分享權力》的書,書名的含義不言自明。他認為,面對中國的挑戰,美國有三種可選對策。第一,撤出亞洲。第二,設法維持自己的主導地位。第三,妥協。美國將在“遏制”和“綏靖”之間做出選擇,這兩個詞均充滿了消極的暗示。
中國正試圖向鄰國證明:遏制是沒有用的,指望美國保護它們是行不通的。如果中國能夠做到這點,這些鄰國和美國將不得不承認,現狀是難以維持的。
《歸來》,一部展現文化大革命時期被打成右派的知識分子與家人坎坷命運的電影。影片與其說是等待著被平反的先生歸來,不如說是等待著“被失憶”的妻子歸來,等待記憶的歸來,等待傷口的愈合,等待社會和人走向正?;?。時代的洪流推著人們向前走,信息的流動已非人為設置的防火墻所能阻擋,歷史記憶總能從各種管道中一點一滴地拼湊出來,民智民心的開啟勢必由下至上帶動社會走向民主法治的建立,而完善的民主法治終究才是國家免于患上“集體精神病”的保障。
所有“被失憶”與“被妥協”的,相信,總有一天也都會以某種方式,歸來。
中國經濟面臨著增長嚴重依賴投資、人工費急劇上升以及房地產泡沫等多種風險。而如果將目光轉向企業經營,另一種風險似乎隱約可見。那就是在改革開放政策下,自1980-1990年代創業起就領導企業走向發展壯大的中國企業領袖正面臨退休。那么,他們的接力棒能否順利地傳遞下去呢?
大型通信設備企業華為設置了主管日常經營的“輪值CEO”職位,由俆直軍等3位四十多歲的副董事長以半年為期輪流擔任。格力電器的股東則否決了政府指派的總裁人選。在中國,只要搭上不斷發展的經濟增長的列車就能保持企業增長的時代已經過去。如今,對于企業來說,經營判斷的正確性和速度這兩者均至關重要。與中國整體經濟一樣,企業經營層面的結構改革也已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