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武漢40度高溫。市政府大門外,站著一位面相稚嫩的年輕人。他西裝革履,加上內心焦灼,后背已經全部濕透。為了見到市長,他必須等下去。
同行者將這個場面拍了下來,用微信發給了世茂集團助理總裁蔡雪梅,蔡又轉給了下屬,這張照片的故事在員工中流傳開來,“這就是我們的老大。”
“老大”名叫許世壇,其父許榮茂因創立世茂集團被稱為“豪宅教父”,這是一家中國房企排名前十的公司。2013年,許榮茂家族以335億人民幣的資產排名福布斯富豪榜第12位。
2011年,中國房地產陷入最低谷時期,受到金融危機和國家政策的沖擊,世茂已在幾年前跌出了一線房企的行列,許榮茂卻決定在此時隱退,將龐大的家族產業全盤交由兒子打理,35歲的許世壇開始實際接管家族產業。
許世壇等待的市長剛剛上任,之前,世茂在武漢的錦繡長江樓盤準備開盤,恰巧碰到市領導人事變動,擱置了預售證的下發。區域主管已經無法搞定,許世壇必須親自出馬與新市長溝通解決。
成為實際掌權人后,“富二代”許世壇改變了世茂既有的發展戰略,對人事組織和高管團隊進行了大幅度的變動。很多人提出異議:外部市場疲軟,內部已經形成一個龐大的架構,好比給一個病入膏肓的老人下猛藥,風險太大,何況他還是一個如此年輕的老板。
許多下屬都無法理解許世壇,他在一個男人最愛玩的年紀,有足夠花幾輩子的錢,卻經常夜里兩點還在發短信溝通工作。員工向他提出問題,都能馬上得到回復,這種勤奮讓手下那些自詡為“工作狂”的高管們都感到驚訝;也有下屬感嘆他的高處不勝寒,一個努力工作的二代老板,希望為員工分擔壓力,而不是制造壓力。他不會向員工傾訴,也不能向父親吐槽,多數時候,“他都是孤獨的”。
在許世壇主事的兩年,世茂地產業績增長率連續達到50%,重新回到了房企銷售額前十的行列,隨之增長的,是他愈發明顯的白頭發。他說:“很多父輩有錢的人,給社會上的印象都不太好。聽到一些詞會覺得很刺耳,這需要自我檢討,上輩人有錢不代表你自己也很成功。”世茂的發展是最能讓他欣慰的事。
許世壇不介意別人稱他為“許榮茂的兒子”,因為“本來就是”,童年時,他還不是“富二代”。
許氏家族祖籍福建石獅,上世紀70年代,父母都在行醫的許榮茂前往香港謀生。先是在一家藥店當伙計,因為不會講粵語,干了幾天就轉到工廠打工,許世壇便在那時出生。
80年代初是香港快速發展期,股票行情持續走高,許榮茂因一個偶然的機會當上了證券經紀人,不久開設了金融公司,1982年,身家已過千萬。80年代中期,他開始進軍實體產業,在香港和內地開設紡織和制衣廠。到1989年,開始轉行房地產,先是在老家福建,隨后轉移到澳大利亞和北京,專門建造高檔公寓。
許世壇在香港度過童年,在澳大利亞完成了高中和大學的學業。90年代末,許世壇完成學業時,世茂正處在一個變革的時期。作為家族中唯一的男性繼承人,他并未被刻意培養成接班人,但他與父親許榮茂有很多共同點——對數字敏感、喜歡做生意、不抽煙、不喝酒。
許榮茂不希望兒子走出大學后馬上進入公司高層,甚至不希望他進入自己的公司。父子溝通的結果是,小許進入一家香港的地產代理公司做銷售員。
對于許世壇來說,做銷售非常“殘酷和折磨”,人人都想賣樓拿傭金,而且沒人知道他是許榮茂的兒子。他克服的第一件事情是“臉皮薄”,“與自己的性格做斗爭”。
在國內,業主會主動上門買房,但在香港,需要主動打電話給客戶。每天,許世壇坐公交車上班,給一兩百個陌生人打電話,小部分人答應看房,最后有一筆能夠成交,這種狀態持續了一年。他從大學出來時“比較內向一點”,然后變得“外向了很多”。1998年,許世壇到了父親的公司,出任銷售助理,進入內地地產領域,2000年出任銷售總監。
那年也是世茂戰略轉移的一年。1994年北京房地產低谷時,世茂將業務移到北京,開發了紫竹花園、亞運花園、御景園等成功樓盤。2000年,北京房地產達到巔峰,上海陷入低谷,許榮茂在質疑中將重心轉向了上海。
許世壇經常說,父母是兒女的一面鏡子,他很佩服父親做生意的眼光和頭腦。他說自己在生意上的很多判斷,都得益于父親許榮茂從小潛移默化的影響。
“我父親很能接受新生事物,經常提醒我們的就是創新,世茂6個核心值觀之一就是創新,所以我跟團隊說,不是戶型變大就是創新、小面積改大面積就是創新。我們在展示區、戶型、設計、營銷、成本控制和工程管理上都做了很多創新。”許世壇說。他從父親身上學到的,還有親力親為和分擔員工的壓力。

2011年,世茂集團合約銷售額307億元,只完成了銷售目標的85%,已經被同期的萬科、恒大、中海、保利這些地產商遠遠甩在了身后。
盡管超越了許多福建家族企業的封閉,但外界仍能感到許榮茂對兒子許世壇寄予了很多期望,同時也非常信任他的能力。“世茂”二字便是在倆人的名字中各取一字,在公司業績下滑時,他選擇讓許世壇進行二次創業。
許世壇接手世茂后,最重要的動作是更換了主要部門的高管,并提出了“三年銷售額過千億”的目標。
之前在龍湖地產主管銷售的蔡雪梅,即是在此時加入世茂。第一次見到許榮茂時,她問坐在對面的大老板,為什么要選擇在這個時候做這些事——管理架構、管理模式、高管團隊全部調整。對世茂來說,還沒有到死的地步,即使出了前十也可以賺錢,活得很好。許榮茂告訴她,如果一家企業不能做到最好,生不如死。這句話讓她感動,下定決心加入世茂。
但她第一次見到許世壇時,卻又擔心起來,因為“看上去太年輕了,跟80后一樣,話不多,不談公司的理想和愿景,只是默默地聽你講,像個與世無爭的人”。在龍湖和其他房企,她還沒遇到過比自己年紀小的老板。
默默傾聽是許世壇帶領團隊的方式,在公司的高管會上,部門和區域主管之間吵得不可開交,甚至直接跟他叫板,他只是坐在那里等大家說完,然后發表意見。
2013年,世茂內部定了700億銷售額的目標,但年中才拿到地,整個公司運作推遲,各個部門壓力巨大。很多人認為,600億也可以交代,不用那么辛苦。蔡雪梅到許世壇辦公室談銷售指標時告訴他,最近聽到了很多聲音,供貨量上不來,考核又那么嚴格,大家壓力很大,很多人都建議不要再提今年沖700明年沖千億的目標。
許世壇笑著說,這些我已經知道了,但定的目標不會改變。
“他善于學習,有強大的信念和超強的付出,還有容人的胸懷,他才三十歲出頭,面對的都是五六十歲的老臣,作為一個富二代,如何讓這些人心甘情愿為他打天下,這幾年我明顯感覺到他的成長,也很佩服他。”蔡雪梅說。
如何讓父輩留下的老臣子為自己效命,許世壇認為態度是決定因素。他把上下級的關系看成戰友關系,向年長的下屬請教,比常人更努力地工作,下屬完不成的任務他親自出馬幫忙解決,“你們放手去做,出了問題,由我來向董事長(許榮茂)交代”,這是許世壇經常對下屬說的一句話,“經過這么多年,他們已經看到我的能力了。”
對于37歲的許世壇來說,今年是他進入房地產業的第18年,父親許榮茂對于公司的控制,只限于對國家政策的研究和對宏觀戰略的建議,父子倆會在散步時交換關于世茂發展的一些觀點。
為了確定品牌定位,與其他房企差異化發展,銷售部門給許世壇提出建議,世茂應該成為城市進化的探索者,在中國高速城鎮化的過程中探索創新的房產模式。許世壇贊同這個建議,唯獨一點他不能接受,他把探索者改為了先行者,探索者可進可退,先行者只能走在前面。
“兩年共事,才發現他骨子里是一個非常非常好勝的人,只要認定的事就要做到最好,原來不像外在那樣與世無爭。”蔡雪梅說,許氏父子身上有很多特別相似的東西。
許世壇希望未來能有更大的不同,除了住宅地產,世茂在商業地產和旅游地產業也進行了嘗試,甚至還有養老地產和農業地產。他把這些形容為自己的世茂夢:成為行業的引領者,改變客戶的生活方式。
“我是一個非常追求領先的人,首先要有個爭勝的心,但如果付出所有努力還是做得沒別人好,也不能垂頭喪氣,只能明年再來。”面對野心,許世壇也磨練出了異于同齡人的淡定,因為“經歷了金融風暴、四萬億刺激,行情時漲時跌,中國房地產受政府政策影響大、周期短,一兩年就有一個low點,你總要挺過去”。
在2013年底的大學生問卷調查中,世茂身畢業生最想加入企業前十名,榜單中只有兩家房企,另一家是萬科。世茂當年總共收到了37000份簡歷,這讓許世壇很欣慰。
在和下屬討論什么星座最適合做營銷部門負責人時,有人說是白羊座,許世壇一本正經地回答:對,就是白羊座。下屬問他為什么,他說,因為白羊座永不服輸。這正是他的星座。
“我們2014的目標對外是800億,內部已經是1000億了,”聊到數據時,許世壇忍不住說出了口。作為“富二代”,賺錢對他來說有了另一層涵義,他想要成為那個最好的人,改變這個行業,他還年輕,還有很多時間。
人物周刊:一般來說,人們的智慧源自經驗、教訓、學習、父輩教誨等等,你智慧增長的主要途徑是什么?
許世壇:我是從最底層開始進入到公司的,我把自己定位成學習者,到最后做管理的時候,和團隊溝通起來障礙就小了。如果一開始就是管理者的姿態,會讓你的團隊沒有方向感。我也經常向年長的下屬請教,不一定職位高懂的就多。
人物周刊:你覺得你們這一代與父輩的智慧有什么不同?
許世壇:其實沒有太大的不同,我父親是個很愛學習的人。經常會發現我們企業哪里做得不對。他脾氣非常好,很容易高興,很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我覺得這個是作為大企業家最重要的,經常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你的判斷會比較理性一點。
人物周刊:你工作中最看重的是什么?
許世壇:我父親很能接受新生事物,經常提醒我們的就是創新,世茂6個核心值觀之一就是創新,所以我跟團隊說,不是戶型變大就是創新、小面積改大面積就是創新。我們在展示區、戶型、設計、營銷、成本控制和工程管理上都做了很多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