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永烈第一次背上行囊遠離溫州,是上世紀五十年代末,作為當地考上北京大學的“狀元”。三面環山的溫州,出不去,也進不來,唯一的水路,直到六十年代初才有通往上海的客輪。葉永烈的心里有放飛前的迫不及待。他踏上“背著鍋爐的汽車,圓的鐵桶,木炭擺進去燒,叫木炭汽車”。
木炭汽車從溫州出發,沿著甌江狹窄的公路開了好久,途中常因為要添加木炭停下來。這樣一路停停開開,搖晃著到了金華,終于有了火車。但是到了火車站,葉永烈丟下行李,急匆匆要做的事,是去看火車:“從來沒見過火車啊!行李都不要了!”
五十多年后,他與妻子楊惠芬可以坐著動車,說走就走回溫州。只是“不識故鄉路,不識故鄉人”的尷尬常讓兩老不知所措:“到溫州,完全是一個陌路人。”
每次回溫州,葉永烈都堅持住溫州大酒店,因為那是老城區的核心,唯有那里還留有他熟悉的童年影子。
今年春節,《溫州日報》讓他給家鄉人寫新年祝詞,他寫下愿望:“祝愿溫州兩翼齊飛。”他說的兩翼一是經濟,另一個是文化。“文化這個翅膀太缺了!到現在,大的成就不多,而且很多都是過去時,南懷瑾、蘇步青……這些文化人過去有,希望新的一代里也能有。”
葉永烈生活的溫州尚留永嘉書香余味。“那時還沒有溫州,只有永嘉縣。”永嘉縣因“永嘉學派”的功利之學得名。
葉永烈父親是民國年間永嘉銀行行長,兼任甌海醫院院長。解放后,成為溫州市工商聯第一任主任,形同現今溫州商會會長。葉永烈上有哥姐,下有弟妹,他居中。
在那個落后閉塞的海邊小城里,葉永烈五歲便上小學,此后連連跳級,待到要北上求學時也不過十六七歲。在此之前,他最遠去過一百公里外的雁蕩山。
在工商界有一席之地的父親留給葉永烈的印象更接近儒商。每天早上,父親把員工召集在一起讀《古文觀止》。他自小把家中父親的藏書都看完了,然后到圖書館、文化館借書,“三個借書證輪流用。”其父寫得一手好書法,也好詩詞。
離家時,葉永烈從家里帶走了兩本書,一本便是《古文觀止》,另一本是他偏愛的梁啟超的《飲冰室文集》。
葉永烈數學成績時常滿分,“有次考了99分,難過了半天。”似乎是繼承了溫州的數學家基因。多年后,他采訪蘇步青,被告知全國有許多個大學的數學系主任是溫州人,“世界數學家會議里頭,溫州話是通用語言。”
葉永烈問蘇步青:溫州出了那么多數學家,是不是跟吃黃魚有關系?“那時候,溫州就是這么流傳,黃魚很便宜,還能使人腦子聰明。”蘇步青回答他:“哪里哪里!就是因為溫州太窮,搞物理、化學要實驗室,搞數學一支筆就可以了,所以我們那么多人去念數學。”然后一代代的數學大師就傳承了下來。
人物周刊:作為溫州人,你對這個群體怎么看?
葉永烈:第一,溫州人能吃苦;第二,溫州人很團結,如果幾個溫州人一起做生意,在海外非常團結,一個帶一個,所以溫州話是一個很好的工具。
在紐約,我跟太太說幾句溫州話商量事情,店主聽見了,問你是溫州人?我很吃驚,他就把隔壁,隔壁的隔壁溫州人都喊來,一下子把我愣住了。這種語言在很小的區域中,成為一種流派。
人物周刊:溫州文化,早年有永嘉學派,但是現在說起溫州,就成了財富的代名詞。
葉永烈:是。溫州商會在上海有8萬會員,相當厲害,很多人在上海都是億萬富翁,上海的幾個大企業,幾個大百貨大樓都是溫州人買下來的。經濟上溫州起了很大作用,但是文化還太差。溫州只重視經濟建設,對于文化建設還不夠重視。
我給上海圖書館捐書,溫州圖書館很震驚,他們問為什么不捐給溫州圖書館。當然我也給溫州圖書館捐過一批樣書,一批手稿,但是我認為這個可能更適合于上海,上海畢竟是2400萬人的大城市,在這里能得到最高的利用。
人物周刊:在溫州的本地文化里,還是比較注重宗族鄉情的?
葉永烈:在現在的情況下,也在慢慢變味。過去我很喜歡回去,后來漸漸地疏遠。就像現在這里的溫州商會,他們對我都非常熱情,因為上海的文化人不多,我也知道他們的用意。見到老鄉能夠用老鄉的語言來交流也很高興,但是我覺得真正的提高文化素養其實是很重要的。他們很尊重文化人,但是溫州整個城市建設上也應該重視文化。
人物周刊:溫州商會的影響力很大,可能超過政府,是個“小政府,大商會”的社會模式,政府可能有心去做,但未必使得上勁。
葉永烈:溫州作為一個商業城市還是很成功的,溫州模式在全國有很大的影響,名氣很大。我也為有這樣的故鄉感到驕傲,但是溫州當代數得上的學者,四十幾歲、五十來歲的,幾乎沒有。我也不是在溫州成為學者,不是在溫州成為作家,所以我只有回到溫州才自稱溫籍作家,其他時候都稱為上海作家,因為我在上海都有半個多世紀了,完全融入了這座城市。
人物周刊:外面討論溫州人炒房、炒煤、炒大蒜……這種時候,你是什么感受?
葉永烈:炒什么都無所謂,就是溫州有時候出了假貨,我看了后臉紅。有段時間,溫州成為假冒偽劣的代表,但是這段時間差不多過去了,現在的溫州的產品還是不錯的。而且溫州人很敏銳,國外到處都是溫州商會,全國各地更不用說了。連新疆喀什都有溫州商城,那么大一個商城,后來才知道是溫州人投資造的大商城,然后租給人家,叫溫州商城。在這么邊緣的地方,都有溫州人,每個城市都可以找到溫州人。反過來,你在溫州打車,去某個小區,找某個人,用溫州話,他聽不懂,這些都是外地人,真正的溫州人都出去了,所以現在是新一代的溫州人。
人物周刊:你覺得外界對溫州人有沒有誤讀?
葉永烈:溫州人善于經商,也很大膽,這都是很值得驕傲的,我曾經還為溫州人寫過一篇很長的報告文學,但是現在就像我今年給《溫州日報》元旦寫的祝福一樣,溫州要雙翼齊飛,文化這塊,尤其是教育,這樣才能夠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