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東方猶太人”的傳說不同,生活在本地的溫州人卻有自己的活法。
李峰的每一天從中午開始。他的寶馬將他載到城市邊緣一家燕窩店,這里有他熟絡的服務員。坐定,無需看菜單,盈盈淺笑的服務員就給他端上一碗燕窩,這是他的早中飯。勞動路的公司與他的排場顯得不合,但那里每個月數千收入的工作,只是他收入中很少的一部分。民間借貸,幾家公司的股份,外地的房產……這些才是他收入的主要來源。但這份自在的工作讓他活得“有所事事”。
李峰的生活只是眾多溫州人生活的一面,或者說是名聲在外的溫州財富光環彰顯的一面。另外一面是,溫州民間力量正日益崛起。
夜色降臨,“歐洲城”海鮮坊到了一天中生意最旺的時候。幾張年輕的臉龐聚集在喧囂的角落里,目光一刻不離開手機、iPad,時不時有人挑起個話題,也是剛剛從網絡上看來的。這群年輕人便是溫州本地網站的主力軍。1983年出生的黃學敏便坐在其中。他是703網站的主創人員之一,而他的年齡在703團隊中已算是老的了。
2011年溫州動車事故當晚,黃學敏9時30分抵達現場,703網站隨即開始了網上不間斷的滾動——每有重大公共事件發生,該網站便理所當然地成為了網民聚集之地:警察開著警車上街遛狗、區委書記與開發商權錢交易、公務員工作時間上網“種菜”、高官集體成為高爾夫球會會員……
“有這樣一個網站的地方,網民是幸福的!”連溫州市政府的官員都不敢小覷來自該網站的聲音。甚至有些主力網友,白天是政府部門的處級官員,夜間便成為703上面針砭時弊的憤青。
2011年5月,常年堅持滑翔和動力傘運動的陳斌召集了五名動力傘愛好者。此前陳斌和他的伙伴曾多次以航拍的形式,從空中拍攝污染企業排污、火災以及空中求婚等公共事件。這一年,動力傘隊正式被編為蒼南縣壹加壹應急救援中心的空中搜救隊,陳斌任隊長。此時,蒼南縣壹加壹應急救援中心已走過第四個年頭。
這一年,“7·23動車事故”發生后,陳斌駕著動力傘從天空先于媒體拍下了俯瞰現場的視頻。隨后“梅花”過境。壹加壹再一次進入備戰狀態。這也是壹加壹四年來迎戰的第十次“風險”。
2007年5月,時時跑突發事件現場、以“通訊員”的頭銜出現在浙江地區報章上的張炳鉤坐在蒼南的出租車里,與司機開始閑聊。發現出租車內裝有GPS定位系統時,張炳鉤聯想起這座海邊小城幾乎每年都會遇到的臺風威脅。
“出租車司機熟悉道路,開車技術好,再加上有GPS系統,在遇到臺風時,可以成為一支有力的救援力量。”一瞬間的想法讓張炳鉤變得很興奮。他拿著自己起草的方案找到了當時龍港鎮宏達出租車公司總經理李少紅。李很快被張炳鉤的興奮勁感染。兩個月后,全國第一支依靠出租車車載GPS系統建立起來的防汛防臺應急服務隊正式成立。
最后這位“通訊員”還說服了蒼南縣人民政府。2008年11月26日,蒼南縣壹加壹應急救援中心正式登記注冊。此后,壹加壹的運作模式甚至開始演化成“政府購買服務”。在與壹加壹的合作中,政府投入資金一度達270萬元。
在溫州民間,如壹加壹這樣的力量不在少數,它們繼商會之后成長起來,目的不是簡單地為了抱團賺錢,更多想的是:“有錢之后,該做什么?”
見過的溫州人都有超乎想象的自省力和行動力,如同走出山水的最初,他們深知資源匱乏之困。于是,面對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溫州城市發展,他們并沒有一味地指責和委屈,他們開始行動了。
與全世界忙著賺錢的溫州人不同,這群新生代的“溫州人”熱衷于公益和網絡的新生力量,自建救援團隊、自建環保組織……當然,他們傳承了溫商一直以來的組織能力,并回答了一直以來困擾富豪的問題:“有錢了,然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