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事農村小學的作文教學工作已經有十幾年了,很了解農村學生的習作現狀。由于農村經濟相對落后,學生很少外出旅游、參觀,接觸外界的機會很少。家長對學生的習作能力重視程度也不夠,多數學生根本就沒有課外書,因此閱讀量很少,沒有足夠的寫作素材。從而導致了農村小學生作文的一個普遍現象,那就是“空話”“套話”“假話”成篇。針對這一現象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了以下幾種教學策略:
解放心靈,放飛思想,讓學生樂于表達
消除顧慮,鼓勵學生“敢”說心里話。《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引導學生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在教學中我經常開“綠”燈,鼓勵學生說自己想說的話。如:有一次指導寫《××我想對您說》時,學生看到題目都不敢說真話,只是簡單地贊美父母或老師的辛苦和偉大,所說內容幾乎是全班一個樣。見此情形,我宣布:“今天的作文不用先說后寫了,可直接寫在本上,而且寫完后直接交到我手上,可以不給別人看。”學生一聽,各個面帶笑容。我又趁熱打鐵,把我女兒對我說的心里話,當范文讀給學生們聽。此次作文,學生們都大膽地寫出了心里話。“媽媽別總訓我,其實我很努力了……”“爸爸,您能不抽煙嗎?求您了。”“老師,如果您不留作業我會更愛您……”可謂是千人千面。
打開心扉,引導學生“想”說真心話。小學生的天性就是活潑好動,敢說敢做。所以在作文教學中我盡量引導他們“想”說出自己的真心話。盡量包容學生的一些奇談怪想和異想天開。從不否定他們的某些超出常情,有違現實的前衛想法,讓他們想自己所想,說自己想說,寫自己想寫。如:一次在寫有關批評社會上不良現象的小練筆時。為了讓學生能發自內心地寫出自己的真心話。在習作前,我有意給學生發了一張試卷,并聲稱:“這張卷子兩元,以后每天考一張卷子,誰不買也不行,我也沒辦法,只好執行……”學生們面面相覷,開始竊竊私語,我大聲喊到:“快點答卷,今后每天帶兩元錢,買卷做。”無耐之下學生們有的已經開始答卷了。見此情景,我揭了底,說出了此舉的意圖。于是,一篇《由試卷風波想到的……》的作文誕生了。學生們都爭先恐后地說出了自己想說的話,把自己真實的想法寫出來了。“什么破老師,這不是亂收費嗎?”“先答題,下課后我就去舉報……”在解除學生思想顧慮的同時,學生的作文自然就“真話、實話”成章了。
保護自尊,賞識學生,使其“樂”寫作文。每次指導學生習作時,我都力求做到兩點:一是明確學生作文訓練的層次性要求,不擅自拔高。并根據課標的要求和小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確立由詞到句,由段到篇,循序漸進地進行層次訓練;二是“沙里淘金”,尊重學生的勞動成果。盡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就是再差的作文,也要“沙里淘金”,挖掘其閃光點。
我在批改學生習作時,常常“捕捉”他們天真的語言,給生動的語句畫上波浪線,并及時加以恰當評語,如:“太好了”“精彩極了”“細節指導到位”“了不起,未來的小作家”等。這樣具有鼓勵性的評語,在學生的作文中隨處可見,有時我也將一些優秀的作文朗誦給全班同學。或全篇或片段,或一句語,有的貼在班級的板報中,有的貼在學校的宣傳欄中。學生們都以作文中有波浪線為榮,以能被老師朗誦為樂,以能貼在宣傳欄中為榮耀。在這樣的鼓勵機制下,學生們開始大膽地快樂地寫作文了。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讓學生抒寫真情實感
有意制造一些“突發事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我經常制造一些“突發事件”。如:一次早自習,我突如其來地抽查了學生背誦情況,學生毫無準備,個個提心吊膽,生怕被我點到名字,也有的學生裝著若無其事的樣子,認為自己運氣好,可以僥幸過關。這樣的情境創設后,作文也有了《恐慌的早自習》。同學們的寫作興趣很高,不到一節課作文草稿全部上交了,內容也很豐富,細節描寫很到位。有寫:“只見小麗的手在膝間使勁地搓著。”有寫:“小鵬飛雙腿在發抖,……”有寫:“小峰低著頭,口中念念有詞……,可謂是臨時抱佛腳。”我慶幸我的“事件”制造有效了。
巧抓大自然的“奇異景物”。在教學中我隨時抓住大自然的變化,巧妙創設意境,激發學生寫作欲望。春夏秋冬的四季變化給我們帶來了許多美景。風雨雷電都是值得一寫的素材。記得有一次,我正在上課,突然天色昏暗,狂風怒吼,漫天翻滾的紙屑和塵土不時地拍打著窗戶,風停后,就是大片大片的雪花從天而降……見此情景,我靈機一動:“同學們,這么特別的景色是大自然賜給我們的財富,千萬別放過,快點認真觀察,記錄下這美麗的景象吧!”于是一篇篇生動優美的觀察日記便形成了。在學生的字里行間,我看到了來自他們內心深處的靈動和真實。
設計游戲,激發學生“寫”的欲望。喜歡參加游戲是大多數學生的共性。游戲中蘊含著豐富的作文內容,學生在游戲中相當放松,能夠想人之所未想,言人之所未言。如:在語文活動課上玩“成語接龍”、找近義詞、反義詞,課余時間玩“老鷹捉小雞”“打色子”“跳格子”等。游戲過后,讓學生將自己玩過的游戲有順序地記錄下來,就是一篇真實的活動作文。
熱愛生活、豐富視野,積累學生的作文素材
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所以我在作文教學時,緊緊抓住農村特有的現象和學生的生活實際來積累學生的作文素材,鼓勵他們寫真話,寫身邊的真實見聞。
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尋找真實的文字。生活就是學生作文的源頭活水,我讓他們走進大自然。春天,我帶領學生走進田間、走進樹林,去發現第一抹新綠,去采摘第一朵花開,去尋找春的氣息,去領略大自然的情趣。夏天,我帶他們走進校田地,去親身勞作,體會勞動帶來的快樂,并寫出勞動后的真實感受。如:《第一次鋤地》《第一次摘瓜秧》《我的間苗記》等等。秋天,我們又來到碩果累累的果園。來到一望無際的稻田。于是就有了《秋收圖》《火紅的秋》《喜洋洋的果實》等佳作。冬天我又帶學生來到雪里、冰上,翻滾打爬,學生們在笑聲中,在打鬧中寫出了真實的作文。如:《一個大雪人》《我的雪人哭了》《冰刀比賽》等。學生們在領略大自然的同時,也有了寫作素材。在他們的作文中不難看到這樣的詞句:“那爭奇斗艷的鮮花,令人陶醉的芳香,翩翩起舞的蝴碟,涓涓流水之中的蝌蚪正快樂地游玩呢!”這些都是學生們真實而美麗的文字。
組織學生參加實踐活動,感受生活中的真實。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就會做成什么文字。作文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為了豐富學生的生活,我有目的地為學生設計各種生動有趣的實踐活動。如:在學習園地上開辟“優美詞句賞析專欄”“名言角”;組織辯論會,演講會;清明節時組織學生到附近烈士墓掃墓,緬懷先烈,寫出感受;定期到村里孤寡老人家里幫助干家務。
引導閱讀,積累語言,豐富寫作素材。積極引導學生多讀名著名篇,讀后把好詞、妙語、佳段摘錄下來,進行整理積累。同時要求學生背誦記憶好詞好句,學習體會文章的語言特點和表達方式,并學會品讀賞析。寫作文時則時時提醒學生: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句子。這樣,學生的作文便會由空詞乏味向生動具體發展。此外我還建議學生把日常生活中聽到的有趣的對話或討論,爭辯的原話及時地記錄下來。這對于學生了解不同人物的不同的語言,寫出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有很大的幫助。為了激發學生閱讀,我定期舉辦讀書匯報會,學生可以談自己近期讀書內容或讀書心得,也可以評價所讀的書,也可向同學推薦自己喜歡的書目,從而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學生有了這些豐富的語言材料,便能準確生動鮮明地描繪出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語文素養自然就提高了。
總之,我認為農村小學作文教學,應該讓學生心情舒暢,信心十足地進行練習,在寫真人真事的基礎上自由發揮,只要從根本上解除學生害怕和厭倦作文的心理,學生就不會覺得“作文難,難作文”,而教師在整個寫作過程中最大作用就在于調動和保護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努力創設一種更為寬松的習作環境,充分尊重信任每一名學生,并給予明確、具體、有效的幫助。這樣我們便會發現:學生的作文才會真實,才會富有個性和靈性,才能讓他們盡情抒發真情,記錄純真的童年。
(作者地址:穆棱市實驗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