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農村外出務工人員規模的不斷擴大,“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逐步被社會關注。由于親情缺失和監護缺位,留守兒童存在生活失助、學業失教、安全失保、心理失衡等現象,其教育和管理逐漸成為突出的社會問題。為切實關愛“留守兒童”,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農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促進文明城市創建工作,肇東市把留守兒童管理服務工作擺上重要位置,通過推進寄宿制學校建設和管理為留守兒童創設了最優的成長環境。經過幾年來的實踐,探索出了“政府主導、教育實施、社會關愛、家校互動”的留守兒童寄宿制管理模式。
突出“三個重點”,營造留守兒童的成長環境
1 加大寄宿制學校建設力度。加大財政投人,廣泛吸納社會資金,加快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步伐,逐步實現校校具備寄宿條件,并不斷擴大寄宿規模,提高接納能力,滿足農村留守兒童的寄宿需求。全市共投入資金1.44億元,成功改建寄宿制學校21所,新改擴建食堂宿舍面積81314平方米,可滿足1.2萬人食宿。
2 加強寄宿制學校的常規管理。加強對有留守兒童寄宿的學校的政教處機構設置、人員配備、制度建設和考核管理。以紅頭文件的形式下發了《肇東市教育體育局學校安全工作十本臺賬》,加強食堂、宿舍等重點環節的管理,對食品留樣、樓道疏散、應急演練、領導帶班、日夜巡查等工作進行全面規范,保證寄宿制學校的安全。
3 加強學校周邊環境綜合治理。配合公安、文化管理部門對中小學校特別是農村和城郊中小學校周邊環境的監督、管理和查處力度。對學生進行宣傳教育,勸解學生不要進入營業性網吧。
實行“四個優先”,提高對留守兒童的關愛層次
1 設施上優先配備。通過對上爭取、財政匹配、社會捐贈等方式為寄宿制學校進行配套設施建設。為新建學校購置學生用床、餐桌、切菜機、和面機、消毒柜等食堂設施,保證食宿需要。添置農遠裝置、微機、多媒體教學設備提高學校信息化管理水平,保證為寄宿制學校的優先配備。
2 學習上優先輔導。學校從學習方面對留守兒童逐一進行分類、分組,落實到每一位任課教師。由任課教師具體分析學生的學業情況,制訂學習幫扶計劃,明確幫扶時間、內容和階段性效果。新立小學等學校教師對結對幫扶效果進行定期檢查,建立進步檔案。
3 生活上優先照顧。學校對留守兒童多看一眼,多問一聲,多幫一把,使學生開心、家長放心。食堂注意營養搭配均衡,有益身體發育。留守兒童患病時,及時診治,悉心照料。指導寄宿學生養成文明健康的生活習慣。
4 活動上優先安排。學校高度重視并認真組織留守兒童參加集體活動,或根據特點單獨開展一些活動,既使其愉悅身心,又培養其獨立生活能力。新立小學、姜家中學通過文體活動、棋類比賽、寢室食堂文化展示等形式,豐富留守兒童的文化生活,使他們受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
建設“五個團隊”,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有效監管
1 學習互助團隊。建立“1-2-1”學習互助團隊,由一個學習基礎好的學生和兩個中等學生,再加一個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建立一個學習互助團隊,實行“生教生,生帶生”的管理模式,發揮集體傳幫帶作用,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同學之間的友誼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以達到共同發展的目的。
2 生活幫護團隊。成立生活幫護團隊對于寄宿制學校管理意義重大,學生每天穿衣、洗漱、疊被、用餐等日常工作都須要在教師指導下完成。團隊成員互相學習,既有利于培優轉差,也有利于提高團隊內同學自理能力。組員幫組員既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還通過致家長的一封信、家長會、電話家訪等形式交流幫護情況,讓學生認識到自己不再是被動的“管教”對象,而是真正的“主人翁”。
3 健康檢查團隊。建立以教職員工為主體的學校幫護團隊。加強教職工與學生的密切配合,及時了解學生的身體狀況。這種學生的自我檢查和管理不但增強了學生的責任感和自信心,而且也成了學生能力和意志鍛煉的有效途徑,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意志力和約束力,養成了健康檢查的良好習慣。
4 課外活動團隊。寄宿制學校的學生長時間離開家,肯定會想家,無心學習。課外活動就顯得尤為重要。針對這一情況,新立小學、昌五小學等學校開展了有意義的課外活動,如象棋、跳棋比賽、乒乓球比賽、娛樂游戲、匯報演出等,以減少學生的心理壓力,同時緩解了給學生學習帶來的負面影響。
5 學生干部團隊。采用“學生會”管理制,將學校的日常工作分成:學習部、生活部、體育部、安全部、宣傳部。學生會獨立成為一個部門,每部配備一到兩名指導老師,各部設正副部長一名,從各班選拔學生會檢查組成員進行例行檢查。每日檢查情況匯總公示,根據檢查結果評比“文明班級”“文明寢室”“文明餐桌”“每周升旗班”。
構筑“六個平臺”,托起留守兒童的美好明天
1 構筑留守兒童多元教育平臺。與市工會、團市委、婦聯、關工委等部門聯合,邀請“五老”、青年志愿者、心理教育專家當好校外義務輔導員,積極開展對留守兒童的“手拉手、心連心”活動,做好教育和服務工作,使每一名遠離父母的留守兒童都能“感受愛、理解愛、回報愛”。
2 構筑留守兒童權益維護平臺。認真落實國家“兩免一補”及各項資助政策,進一步完善國家、社會(企業)、學校三位一體,獎、貸、助、補有機結合,財政撥付、社會捐獻、師生聯誼等多種形式并存的救助體系。依托現有的司法和婦聯法律援助渠道,利用12348、12338援助電話,為有需要的留守兒童提供及時有效的法律援助。
3 構筑留守兒童學校監管平臺。在城鄉中小學和幼兒園全部安裝視頻監控系統,重點對寄宿制學校的食堂和宿舍增設攝像頭,保證校園全覆蓋、無死角,并將校園視頻與市天眼“工程進行”聯網,確保24小時監控。新立小學還利用對學校視頻進行遠程監控,使學校領導在家里也可以全面了解學校情況,有力提高了學校的安全管理水平。
4 構筑留守兒童社會關愛平臺。充分發揮學校警務室、法制副校長的特殊作用,配合有關部門加強對網吧、游戲廳的監督工作。引導留守兒童遠離不良嗜好、不法場所、不軌人群,人格上做到自尊,生活中學會自立,獨處時能夠自律,成長中力求自強,防范不良行為,快樂健康成長。四站中學等學校還廣泛發動社會力量,積極開展針對留守兒童的各種幫扶活動,鼓勵社會對留守兒童開展捐款、捐書、捐物活動。
5 構筑留守兒童溝通交流平臺。寄宿制學校建立與留守兒童交流談心制度,開設心理咨詢室,內設心靈聊吧、視頻面對面、內心獨白、發泄墻、沙盤等板塊,為留守兒童緩解壓力、放松心情,并設專業心理教師開展心理咨淘。新立小學等親情化管理特色學校通過開通親情熱線、視頻交流、微信互動方便留守兒童與家長傳遞親情,拉近留守兒童與父母的距離。
6 構筑留守兒童家教咨詢平臺。在留守兒童家長中廣泛開展“爭做合格家長,培養合格人才”的家教實踐活動,優化教育和監護行為。西八里中小學等農村寄宿制學校利用節假日、農忙時節,組織召開返鄉家長會,開辟網絡家教陣地,引導留守兒童家長樹立正確的教子觀,掌握科學的家教知識,提高了教育孩子的水平。
通過幾年來的不懈努力,肇東市關愛留守兒童寄宿制學校管理工作優勢凸顯,主要體現了四個亮點。
1 寄宿制學校支持了全市的經濟發展。寄宿制辦學使農村家庭擺脫了子女無人托管的困擾,解放勞動力外出務工創業,全市每年僅勞務經濟一項就增收了4億多元。寄宿辦學既優化了素質教育,又支援了園區建設,還推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步伐。
2 寄宿制學校整合了現有的教育資源。由于近年來生源驟減,農村微型學校不成規模、效益低下,現代化技術設備很難做到村村有、校校全。寄宿辦學既解決了學校撤并后學生遠距離求學往返不便、耽誤時間等難題,又實現了規模興教的目標,有效推動了布局調整、資源優化和城鄉教育一體化的均衡發展!
3 寄宿制學校解決了家長的后顧之憂。寄宿制教育有序的管理、優質的服務、食宿一條龍的服務、全方位的安全保障體系,為學生家長放心地經商、上班、外出務工創造更有利的條件。
4 寄宿制學校保障了學生的各方面需求。寄宿制學校為留守兒童構筑了安全、溫馨的愛巢,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留守兒童在寄宿制學校的統一管理下,懂得了生活自理,學會同學相處、孝敬師長、感恩社會。
肇東市是農業大縣、農業強縣、全國百強縣,有近60萬農村人口和19.4萬外出務工人員,解決好這些家庭和孩子的教育問題既是教育行政部門的職責,也是政府的民生工程,在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的進程中關愛留守兒童寄宿制學校管理模式還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