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前提。使句子語氣通暢
例如用“……終于……”造句,有個學生是這樣造的:“我終于做出了這道題。”當然,這個句子并沒有語病,是對的,但這個句子造得不好。我問這位學生:“如果這題很容易,你一下子就做出來了,能不能用‘終于’?”他想了想,說:“《資源評價》上的一道思維訓練題,我想了很久很久,在哥哥的啟發下,我終于做出來了。”這個句子就很好了。“思維訓練題”,說明很難;“想了很久很久”,說明我有決心解決難題;“在哥哥的啟發下”這是我解決問題的途徑。有了這3個前提,才能得出后面的結論“我終于做出來了”。這樣造出來的句子,就語氣通暢了。
二、把句子造得真實具體,形象生動
對學生的造句,我首先要求真實。例如“……又……又……”造句,有位學生是這樣造的:“我家種的冬瓜,又大又圓,像個大籃球。”這個句子造得比較具體、形象,卻不真實。我對學生說:“冬瓜不像大籃球,而是像個枕頭。所以說,造句也應該強調真實性,不然的話,形象的描寫,就不準確;具體的敘述,也是錯的;感情的抒發,也就不真實。在真實的基礎上,我要求學生把句子努力寫得具體、生動、形象。
三、養成觀點鮮明,文風感情真實
例如用“得意洋洋”造句,有個學生是這樣造的:“這次階段測試,王小華數學得了98分,就得意洋洋。”這個學生只注意了表面現象,沒有揭示事物的本質。于是,我問道:“得了98分,就得意洋洋,這樣好不好,是什么表現?”他就將句子改為:“這次階段測試,王小華數學得了98分,就得意洋洋,這是驕傲的表現。”這樣觀點鮮明了,而且正確。
讓實驗課堂富有“實驗性”
一、創設富有童趣的實驗課堂
在低年級階段,教師應遵循鼓勵性原則,以培養學生學科學的興趣為主要目標,采取多種途徑與靈活的方式,誘發學生的好奇心理,激發他們參與實驗活動的興趣,體驗實驗探究的樂趣。如《選擇能夠研究的問題》一課中的“吹泡泡”游戲中,我用自制溶液和吹具,吹出了全班最大的泡泡,學生們很羨慕也很驚奇。有的詢問方法,有的向我討要“特制”溶液,還有的要與我現場比賽誰吹得大,誰吹得花樣多,課堂上頓時充滿了童趣。
二、創設富有結構性材料的實驗課堂
要有能體現一定科學概念的材料,指導兒童去探究。如《大腦》一課,涉及大腦的位置、質量、大小、形狀以及溝回的作用等知識性教學,教學時絕不能停留在簡單的說教上,教師要盡可能為學生提供可供感知的結構性材料,變靜態的知識教學為動態的知識感悟。
三、創設富有情景性設計的實驗課堂
知識是具有情景性的,知識無法脫離真實的問題情境而抽象出來,概括化的知識只有在真實問題情境的運用中才有意義和價值。如以《大腦》一課為例:在教學時我設計了如下幾個活動情景:1,用短時記憶法找出互換的同學、說出同學的排列順序。具體的方法是:隨機挑選8位同學上臺,觀察20秒后,任意調換其中兩位的位置,找出調換的兩位同學;任意排列順序,觀察20秒后,轉身向后說出同學的排列順序。2,用智力七巧板自主設計拼圖:先圖片展示七巧板多樣化拼圖,再讓學生創造性拼出各種各樣的圖案。3,用左右手腳協同畫圈,解密難以協調的原因:大腦具有交叉管理功能,即左腦控制身體右側運動,右腦控制身體左側運動。
語文老師課堂上的幾句“空話”
一、“都會了嗎?”很多老師講完了內容后,往往會來一句:“都會了嗎?”學生則異口同聲,且聲音響亮:“都會了!”于是,老師進行下一環節的教學。教學要及時地檢查反饋,以便檢驗教與學的情況,學生不會或一知半解的則重新教學。像這樣籠統的一句“都會了嗎”得到的是一句籠統的回答“都會了”!這樣的檢查是無效的,這是空話、廢話。里面不會的大有人在,難怪有些老師批改作業時埋怨:怎么課堂上都會了,做起作業來就不會了?所以,我們的檢查不能空泛,而要落實。
二、“讀得有感情些!”“感情朗讀”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目標和手段。我們在課堂上經常看到當學生讀得沒有感情時,教師則提醒學生“讀得有感情些”!“讀得再高興些”!“讀得再難過些”!于是學生要么聲嘶力竭,要么捏著嗓子,矯揉造作。難道感情是靠“告訴”“灌輸”“命令”得到的嗎?當學生讀得沒有感情時,我們要指導、要培養,可音樂渲染、可畫面展示、可引導學生想象畫面進入情境、可聯系學生生活,體驗情感等。
三、“課后把這個故事講給爸媽聽。”“課后把這幾個字練一練。”“課后把這段話寫一寫。”這些話在一些老師的課堂上經常聽到。有的是因為課堂上沒時間了,有的是壓根就沒有當堂訓練意識。小學生大多缺乏自覺性,你要求他們課后去做,他們大多是不做的,即使做,也是馬馬虎虎。這樣的要求就成了一句空話。
四、“今天回去把課文預習一下。”這是許多語文老師喜歡布置的一項作業。然而預習有什么具體的要求,怎樣預習卻不說清,這樣的作業布置等于沒有布置。我們布置預習時,一定要說清要求,如讀課題、提問題;畫生詞、解生詞;標上自然段;概括課文大意;熟讀課文等。
課前預習六步走
第一步:借助拼音,讀3—5遍課文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只有讓學生多讀課文,才能讓學生循序漸進地走入文本,這樣,學生就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文章的韻律,體會作者的用意,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感悟能力,與文本進行心靈的對話,將文章升華。
第二步:給課文分段
讓學生先給課文劃分自然段,根據每段的主要內容,看看哪幾個自然段可以合并成一段。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歸納能力。對于今后的閱讀和寫作極其有益!
第三步:給會認會寫的字注音并組詞
如果說漢語是母語,那么拼音就是母音,無論到什么時候母音都不能放下。為此,即使年級高了,也不能讓學生把拼音扔下,讓他們注音可以正確應用拼音,鞏固母音;讓他們組詞可以加深對字義的理解!能夠根據字義正確組詞。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第四步:積累好詞好句
讓學生們每個人都準備一個摘抄本,找出課文里的好詞好句,寫到摘抄本上去。并且讓學生試著理解這些詞句,以便于今后應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寫作中去!
第五步:說出自己感受深的部分
因為對文本的理解不同,所以學生的動情點也不會完全相同。為了能讓學生深入文本,我讓學生寫出自己感受深的部分,并且簡要說明原因。然后拿到班上,班內同學共享,從而使孩子們能夠集思廣益,這對于升華文本極其有益!可以培養孩子們的語言概括能力、相互借鑒的能力,以及團結協作的能力!
第六步:簡單說說自己明白了怎樣的道理
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只有二者合二為一,才會使語文課堂進發活力與生機。其實如果仔細想想,每篇文章都隱藏著一個深刻的道理。學生可以不必理解得特別深刻,但是其中的精髓還是應該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