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執教者均能抓住課文的重點和難點,體現了以教師的“導”為引線,以學生的“讀”為主線的教學特色,遵循主體性原則,采取“讀悟”為主的策略,讓學生在讀中想象,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激發情感,從而領悟海上日出的奇特壯美并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
相同點:
1 深入全面解讀教材,確立切合實際的學習內容。兩名執教者均能透過文字表面,結合巴金先生寫作本文時的背景,深入理解課文,首先做到了教師與文本、作者及教材編寫的對話,從而抽離出切合學生特點,符合課標學段要求的執教內容,從課文的語言形式(文字的優美,情景交觸),作者寫作時的心情(興奮驚喜,向往光明),構文的條理(層次清晰,語句流暢,順序明朗)等方面人手,來確立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2 準確科學把握學情,利用已有經驗開展學習。兩名執教者對學生學情把握比較準確,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認知水平來施教。如李秀敏老師利用學生已有的看日出的生活實際經驗導入新課。為了節省課上時間該教師將讀文放置課前,是運用學生已有的課前預習能力。兩名老師均在教學中設計了讓學生充分談一談“課文哪些語句美,美在哪”的環節,是在學生已有的品詞析句能力的基礎上進行自主學習和交流,從而對學生的能力再培養、再提升。
3 注重落實課標,達到教學活動有的放矢。兩名執教者分別以第二學段目標為依據來設計并執教本課,具體落實的目標有:①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②初步學會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③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④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⑤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執教者將以上課標要求根據課文內容進行分析,融入到每個教學環節,逐一完成,從而也使得教學活動豐富、有效,達到了有的放矢。
4 提高課堂效率,注重培養語文能力。從課堂實施效果來看:兩節課均已順利達成目標。《海上日出》這篇課文,有很多地方用詞比較精妙,如:“天空變成了淺藍色,很淺很淺的”,“轉眼間,天空出現了一道紅霞,紅霞的范圍慢慢擴大”(藍、紅對比,展現畫面)“出現了太陽的小半邊臉,紅是真紅,卻沒有光亮”,“太陽像負著重荷似的,一步一步努力上升,最后沖破云霞,跳出海面,顏色紅得可愛”(動靜描寫,擬人手法,展現太陽初升狀態),“一剎那間,這深紅的圓東西,忽然發出奪目的光亮,射得人眼睛發痛,同時附近的云也添上了光彩”“太陽在黑云里放射出光芒,替黑云鑲了一道光亮的金邊,后來突出重圍,把一片片黑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紅色”等(紅、黑、黃、紫顏色的綜合運用,突現了太陽這個神奇而偉大的自然美術師的魅力,描繪了絢麗多彩的自然景觀)。教學時兩名教師雖說設計的教學環節不同,但均抓住了這些描寫性句段,引導學生通過讀、看、議、想,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真正感受到語言的鮮明性、生動性和形象性,體會到隱含在文章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兩名教師都抓住精讀課文的特點,都選用了“創設情境,以讀促講,讀中想象,讀悟結合”的教學策略,使用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暢游文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悟詞句,感受海上日出的壯美,走進文本與作者對話,走出文本與同學交流內心體會,達到在感受文字美的同時激發熱愛自然景觀的情感,可謂以情怡境,品詞析句,領略語言精妙,注重了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
不同點:
1 教學目標的確立不同。對比中不難發現,李貴友老師在其目標中加進了“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這一目標內容。就本節課教學而言,這一目標的點出是教者對課文思想性的深入挖掘,體現了執教者意在本課的學習時呈現給學生的精神大餐是全面而完整的。而李秀敏老師將“通過作者追求光明,從而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這一教學目標在課的結束前點出,引導學生課下查找資料,下一課時深入理解,雖未在第一課時完成此目標,但也讓學生略知紅日之寓意,體現了不同課時的學習內容的不同與梯度,同時引發了學生深入理解課文的欲望,有課雖盡,意無窮之感。
2 兩節課確立的重難點不同。隨之引發的教者執教時落實重點,突破難點的方式也不盡相同。一是教學環節的設計不同。李貴友老師設計的教學環節是:讀語段,質疑人文;初談文,理清脈絡;細讀文,感受景奇;引背景,情感升華。四個環節中二、三、四環節是教者完成重難點學習的主要環節。李秀敏老師設計的教學環節是:談話激趣,導人新課;檢查預習,交流匯報;初讀課文,暢談感受;細讀理解,體會感悟;品讀升華,總結全文。五個環節中四、五環節是落實重難點教學的主要環節。
二是學習活動的切人點不同。李貴友老師課的始末以“奇”為切人點,引領學習品讀日出的奇特之美,涵詠文字的表達美,體味著筆者的精神美。李秀敏老師以“悟”為切入點,引領學生感悟日出美,讀悟文章美,品悟情感美。
小的教學環節亦如此。在兩節課中,第四、五自然段均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李貴友老師教學中出示提示:找出最能體現有云時日出景色奇特的語句,組內交流。李秀敏老師教學中出示學法指導:初讀,自由讀課文。圈畫,畫出自己感受最深或喜歡的句子。再談,想一想所畫句子該怎樣讀。交流,組內談談自己對這個句子的理解或喜歡的原因。
3 運用的教學模式不同。李貴友老師整節課先引導學生質疑:為什么說海上日出是偉大的奇觀,確立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即解決該問題,而后師生讀文緊緊圍繞“奇”字展開學習,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后景色各“奇”在哪,從而尋找問題的答案。這里運用了訥河市實驗小學在十二五課題中自主研究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立骨漸入”式:即確立了一個主要探究的問題:為什么說海上日出是奇觀?而后隨著學習活動的開展,教師引領學生抓相關段、重點句、關鍵詞和字來漸漸明晰答案,學生行走在文字之間,都始終有明確的學習任務(各時期日出“奇”在哪),使整堂課的學習行為主線分明,活而不散,張馳有度,目的性強,目標的達成自然、通暢。
李秀敏老師整節課以捕捉學生“感受”為主線,引導學生在“讀·悟”中完成理解課文,培養情感的目的。課一開始教師啟發學生談看見日出的感受,其次讓學生說一說預習課文后,對日出的印象也是談感受,接著,在第三環節中再次交流讀文后的內心感受。而后,在環節四細讀理解課文部分,教師多次引導學生在品詞析句、小組合作交流中談感受。這種“創設情境,讀悟結合”教學模式的運用,充分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了閱讀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個性化理解的特點,符合課標要求,有利于學生能力的發展。
思考點:
同一篇《海上日出》課文,因執教者不同,看課施教的角度不同,制訂的目標不同,選取的教學切人點不同,進行的教學實踐自然不同。然而,都是進行有意義的教學活動,是對學生語文能力、語文素養的挖掘、培養、再提升的過程。
1 讓“解讀文本”成為老師設計有效教學活動的保障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的獨特體驗?!边@表明語文新課程在解讀文本上,由過去按照標準答案的“一元解讀”變化為現在倡導在“教師、學生、文本、教科書編者”溝通的基礎上的“多元解讀”。特級教師孫雙金說過:“上好語文課,解讀文本是第一步?!闭n前深入解讀文本,讀懂文本,讀出自己的理解來,是教者憑借文本實施有效教學的首要前提。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是對文本的正確地、合理地解讀,并不是漫無邊際地臆想和揣測。解讀時就應該立足于文本,要正確地理解把握文章的內容和內涵。這個過程可以借助課文的參考資料來完成。同時還應根據自身的經歷和學識以及對問題的理解和看法的程度,廣泛查找資料細細咀嚼、品味、涵泳,以探得文本的本真意義,豐富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才能科學地設計教學活動,從而有方法、有步驟、有的放矢地培養學生語文學習能力,提升語文素養。反之,師之昏昏怎使學生昭昭呢?兩節課中的教師均在備課時,查找了巴金先生在創作《海上日出》一文時的時代背景及創作意圖,并巧妙地融入教學活動中,為學生正確、全面地理解課文搭好了平臺。根據背景資料孩子們真正體會了作者的創作目的,并觸及文本深處,使體驗與感悟更加深入,從而明晰作品的人文內涵。
2 讓“用教材教”成為教師實施有效教學的核心
新課標認為,教材只是教師利用的課程資源,是教師引導學生認知發展、生活學習、人格建構的“范例”,而不是學生必須完全接受的對象和內容。“用教材教”就要有效利用教材,用好教材、用活教材,就不只是要解讀教材、準確領會教材內容,還要發現教材編寫與“課標”要求的差異,發現教材的不足與缺陷,進而加工重組,使教材得以完善與揚棄,使教學既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兩節課中《海上日出》一文成為了兩名教師施教載體,孩子們或讀,感受語文美;或品,感受語境美;或議,感受筆觸美。師生在質疑中深入解文,在咀嚼中歷練語言。行走在文字中,直抵作者的心靈,領悟的是精神,是一種熱愛生活的態度,提升的是學語言用語言、學語文用語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