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小學生對口語交際真可謂是“想說愛你不容易”,學生在交際時的文明態度和語言修養,如自信心、誠懇、有主見、談吐文雅等方面的缺失表現,已經影響了農村小學口語交際教學的目標達成和小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的形成。
缺失一:木訥自卑,不自信
在農村小學生的口語交際中,我們常常看到有的學生靦腆羞澀,不喜歡開口表達;有的學生思維不流暢,口舌木訥;有的學生心巧口拙,肚里有話卻不善言談,能寫不能說;有的偶爾回答也是面紅耳赤,支支吾吾……而且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學生越來越不敢說、不愿說,最終只能是不會說,自然顯現出木訥自卑、交際時躊躇不決的不自信現象。
對策:
1 營造和諧氛圍
要想讓學生敢于、樂于與人交往,培養學生交際的自信心,必須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創設寬松、自由、信任、和諧的交際氛圍,尊重學生的表達方式,多一些表揚,少一些批評,保護好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于永正老師在《說話要得體》一課的導入時,走到一位女生身邊:
師:請你站起來。(女生很羞怯地慢慢站起來。)你緊張嗎?聽課的老師那么多,說不緊張是不現實的。別說你,連我開始都有些緊張。你一定也想問我這些問題,是不是?你現在最關心的、最想知道的是什么?
生:最關心的、最想知道的是您給我們上什么課。
師:這個問題怎么問呢?
生:請問老師,您今天給我們上什么課?
師:問得多好啊!你不是不會問,而是不敢問。看來,做什么事都得有勇氣,對不對?
對于緊張羞怯的學生,于老師給予了特別的關照,使得學生敢于說話。其實,當學生說話結結巴巴時,教師用“微笑”等待;當學生表達不流暢時,教師態度溫和地說:“不要急,慢慢說!”;當學生說不出來的時候,教師對他充滿信心地說:“沒關系,你一定能說好的!”這看似簡單的微笑、平凡的言語,不正是激發學生表達興趣、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自信的良藥嗎?
2 引進源頭活水
老師們都有這樣的發現:孩子們上課不肯說,不敢說,下課了幾個人聚在一起卻說個沒完。因此,在口語交際中克服孩子的不自信現象,我們可從選擇的話題人手,讓他們有話可說,教材規定的口語交際話題都比較寬泛,可以根據當地實際靈活選擇。我們能不能把孩子們在課下說的有些話題拿到課堂上來說?
同時也有一部分農村小學生在口語交際時不知道該如何說,作為農村小學的語文老師要大力倡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魯迅先生說過:“(讀書寫作)如蜜蜂一樣,只有采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葉圣陶老先生也說過:“必須在國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書,越多越好。”這都明示我們:必須將閱讀延伸到課外,這樣學生心中有積累,口中才能吐芬芳。
3 提出適度要求
對于農村小學生,從他一入學就熱情鼓勵他大膽說話。只要學生肯開口,哪怕鄉音重、語言不規范,也要熱情鼓勵,消除農村孩子的不自信心理。同時我們也要提出適度的標準和要求,當然這個要求不能過高,但說話聲音要響亮,讓全班同學都聽到;說話時不抓耳撓腮,不用手拉衣角等。一開始就要嚴格要求,不能聽之任之,否則長此以往,學生的不自信的外在表現就很難更改。
缺失二:生硬僵化,不得體
口語交際的得體被認為是交際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小學生進行口語交際情感因素的一個重要方面。所謂得體,就是要言行“恰如其分”。要言行得體就必須要看交際的對象、言行的時間和場合、言語的表達和效果等,也就是要看語境。在農村小學生的口語交際中也存在著一些不得體的現象:有學生沖家長大喊大叫,甚至用命令的方式讓家長幫助做事;有的與同學交流沖聲沖氣;有的不會體諒別人的心境,傷害了別人……
對策:
先秦時期研究說服術的鬼谷子在《鬼谷子》中寫道:“夫言之術,與智者言依于博,與拙者言依于辯,與貴者言依于勢,與富者言依于高,與貧者言依于利,與賤者言依于謙,與勇者言依于敢,與過者言依于銳。”這段話很好地說明了與人交際時,應針對不同的對象和不同的情況而采取不同的方式。口語交際最簡單的理解即為:見什么人說什么話,在什么場合說什么話。因此應指導學生做到“四講究”:
1 講究對象
交際者應當有強烈的對象意識,針對不同的對象,組織有針對性的話語,這樣才能使口語交際收到理想的效果。如果不顧及交際對象的實際情況,有可能鬧出笑話,甚至會引起對方的不悅,使交際難以持續。
在《學會安慰》的口語交際中,在交際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安慰的對象分別是考試做錯題的小惠,因生病聽不懂數學課的小林,家里發生了不幸的小敏。因此在交際時要針對交際對象的實際情況,安慰到對方心坎里去,而不是在他們的傷口上無意間再刻上一刀。同時我們要引導農村小學生在口語交際時對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對象采取不一樣的交際言辭,從而使學生的交際情感與能力得到提升。
2 講究禮貌
由于交際雙方直接使用口語進行交流,因此更應該注重朋語文明,講究禮貌,相互尊重。人們常把美好的語言比喻成“舌尖上的蓮花”,禮貌用語就如同散發著淡淡幽香的蓮花。適時、適當地使用禮貌用語就能給人親切、和藹、大方、有教養的感覺,能獲得別人的理解、尊重和好感,能營造出一種健康、積極、和諧、得體的交際氛圍。
3 講究場合
口語交際時,要善于根據特定的場合來選擇交際方式,組織交際語言。如果不顧交際場合,不僅很難達到交際目的,甚至適得其反,貽笑大方。對于小學生的口語交際來說,應該引導學生關注場合,適度調控,來達成較好的交際效果。比如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的《學做節目主持人》口語交際訓練中,就應該針對不同場合訓練學生這種關注場合的意識,從而提升他們交際得體的情感態度。
4 講究策略
在交際中,交際的雙方要隨著話題的進展不斷調整自己,既要侃侃而談,也要認真傾聽,如果隨便插話,打斷別人的話題,或是只顧自己海闊天空地說,不顧及對方的感受,這些都會影響交際,因此要講究交際的策略。提升到交際策略的角度,對于小學生來說,好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實,在口語交際的教學中教師只要讓學生明白怎樣交際更有效。在交際中做到“聽得仔細,說得清楚,善于交流”就應該是講究策略了。
缺失三:空洞假意,不真實
在農村小學的口語交際教學中,經常是由于事先沒有選擇好學生喜歡的話題或沒有引導學生獲得真實的生活體驗,導致學生的交際語言缺乏真誠,顯得空洞、生硬、不著邊際、說套話,這樣的口語交際缺乏實效性,不真實的交際情感取向影響了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如在《學會贊美》的口語交際中,很多學生沒有發自內心的真實贊美,而且空洞地說“你真棒”“你真好”之類的話,沒有真正觸及內心的真實情感,沒有達到交際的目的。
對策:
廣闊的生活是立體的課本,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生活即教育”,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就是口語交際的內容,口語交際就是生活的工具,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為口語交際教學提供了源頭活水。把口語交際和學生生活感受緊密結合,將交際世界向生活世界同歸,引導學生交際出真實、真誠、真情。
1 經營生活化的情境
“情者,言之徑。”我們注重“經營學生美好的記憶”,盡量讓他們的生活豐富多彩,同時有指導有目的地讓他們去感受社會和自然,經營生活化的情境,從而激發他們產生更多的情感體驗。口語交際的“交際性”特點也要求把信息的傳遞、情感的溝通置于口語交際的第一位,提升學生交際意識和情感。如:“教師節”到了,讓學生充當小記者采訪任課老師,讓學生置身于特定的真實的環境中與老師進行溝通和交流,自然而然地培養學生的真情實感與表達能力。
2 注重真實性的體驗。
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是新課標中努力倡導實施的目標內容。口語交際要緊扣“情感”這一命脈,注重學生的真實獨特的體驗,著眼于學生的發展使學生有感而發。如《畢業贈言》這個話題的設計中,我們在教學中就把其分解出幾個子話題來:“師恩難忘”“同學情深”“友誼地久天長”,引導學生對號入座,回憶學習生活中的細節,描述細節,用情敘述細節,這樣強化生活體驗,孩子的交際自然處于真情之中。
總之,要把農村小學口語交際的訓練過程看做是對學生的情感呵護與尊重,交際的過程就是個體生命的成長歷程、打通交際時的情感之脈,這樣學生才能敢說、會說、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