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花獎獲得者廊坊惠民巡演
近日,由河北省委宣傳部、河北省文聯、廊坊市委市政府主辦,河北省劇協、廊坊市委宣傳部、廊坊市文廣新局、廊坊市文聯承辦的“梅花爭艷·廊坊行——河北省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惠民巡演”在廊坊成功舉辦。
來自河北、北京、天津的11名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為觀眾獻上了京劇、評劇、河北梆子以及歌劇等豐富多彩的節目。中國戲劇梅花獎是中國戲劇最高獎,此次演出陣容全部由中國戲劇梅花獎演員組成,他們將高水準的藝術帶到了基層,讓廊坊市民在家門口欣賞到了精彩絕倫的演出,現場觀眾叫好連連,高潮迭起。
“河北省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惠民巡演”是河北省文聯、河北省劇協打造的品牌活動,去年7月在保定進行首場演出。該活動將持續舉辦下去,讓更多的基層百姓欣賞到高水準的文藝演出。
紀錄片《武強年畫》在央視播出
由河北省委宣傳部、河北省外宣局,河北省文聯,武強縣委、縣政府,河北省影視家協會聯合攝制,河北亞神影視藝術有限公司、河北平凡影視制作有限公司、河北天湖影視有限公司、武強年畫博物館聯合承制的紀錄片《武強年畫》,近日在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探索·發現》欄目播出。
該片講述了衡水市武強縣發端于千余年前的民間文藝形式——年畫的前世今生,是“河北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系列紀錄片《大風歌》”中的第一部作品。
另悉,由河北省文聯、河北省影視家協會、河北亞神影視藝術有限公司、河北省農村黨員現代遠程教育管理中心、河北平凡影視制作有限公司、方圓電子出版社有限公司聯合攝制出品的32集傳統相聲輕喜劇《常開笑口》已制作完成,即將在全國發行。
(張靜璇/文)
劉建國妙手剪出《中國夢》
河北省民間工藝美術大師、阜城剪紙代表人物劉建國用了半年多時間,十易其稿,日前創作出了多層套色剪紙——《中國夢》。
剪紙作品《中國夢》99厘米見方,作品中融入了作者的巧妙構思和美好祝福,寓意偉大的祖國長治久安。作品以大紅為底色,以中國版圖為背景,將象征祖國強大的神十飛船、嫦娥三號月球車、青藏鐵路、遼寧號航母等九個場面融入其中。
據劉建國介紹,剪紙作品中北京天安門、凌空飛舞的和平鴿象征著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和諧、美好的中國正日新月異地飛速發展;遼寧號航母象征著偉大的祖國蒸蒸日上,正以雄偉矯健的步伐,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神十飛船載著中國人的飛天夢、科技夢與天宮一號對接,聚集了中國人的士氣,鼓舞了中國人的斗志;嫦娥三號月球車發射成功,是中國航天事業新的里程碑。
談及作品的創作初衷,劉建國說:“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中國夢。我從事剪紙創作多年,希望通過手中的刻刀,剪刻出實現偉大祖國繁榮發展的中國夢。”
阜城剪紙源于崔廟鎮陳集村,已有60多年的歷史,該縣現有剪紙高手百余名,從業人員近萬人,年銷售收入近億元,已成為當地農民致富增收的一大文化產業,輻射衡水、滄州兩市十幾個鄉鎮幾十個村,產品遠銷美國、新加坡、韓國等28個國家和地區。
河北省攝協舉行文化惠民活動
近日,河北省攝影家協會赴革命老區邢臺沙河市柴關鄉王硇村舉行“中國夢 趕考行——河北攝協文化惠民基層行”活動。
活動在王硇村文化廣場舉行,首先向5個品學兼優的貧困孩子捐贈了書包和文具盒,向王硇村小學捐贈了課外輔導書及攝影作品集,向3戶農戶贈送了全家福合影,向村委會贈送了王硇村風光照片,向兩戶老黨員送了慰問品。為了更好地通過攝影藝術對王硇村進行旅游文化的對外推介和宣傳,慰問活動結束后舉行了邢臺市攝影家協會和沙河市攝影家協會攝影創作基地揭牌儀式。活動受到王硇村百姓的熱烈歡迎。
(康少臏/文 周西娟/攝影)
昌黎舉辦第二屆碣石民俗文化廟會
為期三天的昌黎縣第二屆碣石民俗文化廟會日前精彩上演,近30萬群眾及游客來到廟會現場,逛花燈、看演出、猜燈謎、品小吃,在歡樂與喜慶中度過了元宵佳節。
2014年是昌黎舉辦碣石民俗文化廟會的第二個年頭,本著“節儉辦廟會”的原則,本屆廟會以“百姓廣泛參與,群眾自娛自樂”為出發點,在活動安排上精雕細琢,內容突出地方民俗和本土文化,讓“民俗文化”味十足。昌黎地秧歌、民歌、吹歌、皮影戲、老呔鼓等民俗文化專場展演讓群眾大飽眼福,直呼過癮;昌黎皮影畫、剪紙、根雕、麥秸畫、魚皮畫、葫蘆燙畫、文玩核桃等特色工藝品“亮相”廟會,使百姓充分感受民間藝術的獨特魅力;首屆相親會也為廟會賦予了浪漫和新意。此外,拉繩得寶、歡樂投籃、砸銅錢、甩冰猴、滾鐵環、猜謎語等花樣翻新的游藝活動妙趣橫生,讓百姓樂在其中,滿足了群眾的休閑娛樂需求。
群眾參與廟會的熱情極其高漲,東山群藝大舞臺、老年舞協、向東皮影劇團、黑豹藝術團等民間文藝團體,自發組織歌曲、小品、舞蹈、戲曲、皮影、變臉、氣功等自編自演的文藝節目,競相亮藝,在自娛自樂的同時,為廟會增添了許多看點。
據廟會主辦方介紹,本屆廟會共吸引了當地群眾及游客30萬人次,既弘揚了民俗文化,又豐富了群眾的節日文化生活。
“寬城背桿”重返元宵花會
河北省寬城滿族自治縣自古就有正月十五鬧元宵的習俗,從正月十三到十六來自縣城周邊的數十檔高蹺、旱船、龍燈等花會,載歌載舞,歡聚一堂,引來數萬人觀賞。馬年元宵佳節到來之際,一場闊別24年之久的“背桿會”重返寬城滿族自治縣元宵花會。
“寬城背桿”已有一百多年傳承歷史,俗稱“背歌”,始于清朝光緒年間,尤其以道具精良、講究,手法制作細膩獨到為世人稱奇叫絕。2008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寬城背桿”分為單架、雙架和三架,表演時一名成年男子頂著數名扭童,整架背桿高達三四米,平均重量約27公斤,好的背手一副架最多負重百余公斤,頂負三四名扭童。
“寬城背桿”取材于古典戲劇,是古典戲曲和民間藝術的結合,道具制作精細,上下角綁縛極其講究,上下角都是傳統的戲曲裝束,很多道具都是祖輩傳下來的。
“寬城背桿”場面宏大,表演時兩對龍鳳旗、一對黃鑼傘頭前開道,黃鑼傘下紅色豎幅上印有會首、傳承藝人以及十三架背歌表演者名錄。“寬城背桿”全本共有“麻瑞獻壽”“排風擋馬”“血手印”“算糧登殿”“火洞天”等十三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