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廊坊歷史文化叢書》由廊坊市委宣傳部牽頭,廊坊市文聯主編,從2012年10月謀劃啟動,歷經一年多編輯整理成套,現由中國文聯出版社正式出版。它是一部全面反映廊坊市歷史文化概貌的叢書。叢書以廊坊歷史文化的發展脈絡為綱,以翔實的資料和豐富的研究成果為基礎,從藝術、人物、考古、文學、風俗、傳說等多方面入手,全面展示了廊坊從4000多年前“黃帝制天下以立萬國,始經安墟”時期直至今天的豐富歷史文化,是反映廊坊市文化建設的一項重點工程,填補了廊坊市文化領域的一項空白。
該叢書包括《文化名人卷》、《文物古跡卷》、《民間藝術卷》、《書畫藝術卷》、《龍鳳文化卷》、《文學精品卷》共6卷本,總計210萬字,珍貴圖片近3000張。各卷都以歷史為經,以人事為緯,以文化為主題,在門類的輕重、材料的取舍等方面,盡量做到了科學把握,嚴謹靈活。該叢書不僅為國內外友人了解廊坊的人文和歷史提供了窗口,更成為宣傳推介廊坊的文化名片。
《文化名人卷》全面展示廊坊自古至今各個歷史時期的代表人物,他們分別在不同的文化領域標新立異,各領風騷,卓有成就,為中華文化的發展起著推動作用。該卷中記載了“小事不計較,大事不糊涂”的宋代呂端;元朝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學者郝經;明朝兩京尚書王遴;清末八卦掌創始人董海川;近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嚴修,著名學者、教育家高步瀛、鄧毓怡,享有“南派包公”美譽的李桂春、著名河北梆子元派創始人魏連升、河北梆子一代名伶大吉高等諸多的歷史文化名人,他們是廊坊各時期文化界的代表人物。
《文物古跡卷》通過展示介紹廊坊已經發掘和發現的大量文化遺存,讓人們看到廊坊歷史的豐厚悠久和文脈的源遠流長。據目前的考古資料表明,最晚從距今8000~7000年之間的新石器時代中期開始,我們的祖先就已在廊坊大地上生息繁衍。永定河流域北福地一期文化的廣陽區北旺遺址,泃河流域上宅文化的三河孟各莊遺址、北福地二期文化的三河劉白塔遺址,大清河流域后崗一期的文安太子務遺址、龍山時期的文安小王東遺址等的發現,證明了廊坊悠久的史前文化。在三河、大廠、香河均發現夏商時期的大坨頭文化遺存,而在南部的文安、大城、霸州則分布著較典型的中原商文化遺存。全市1200余處古代城址、遺址、墓葬(群)、建筑、碑碣石刻、軍事工程、水利工程等遺存的發現,真實地記錄了數千年來廊坊地區發展的歷史進程。
《廊坊民間藝術卷》重點展示廊坊各個民間藝術門類的技藝與傳承,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通過介紹各藝術門類的代表人物及相關知識,使人們了解廊坊人民自古至今的智慧和創造力,從而使民間技藝雅俗共賞,民間絕技世代傳承。廊坊的民間戲曲、民間曲藝、民間歌舞、鄉村古樂、民間美術等均富有濃厚的地方特色,被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特別是大城縣的古典家具中浮雕、淺雕、陰雕、透雕、鏤空雕刻、通雕、立體圓雕等獨特工藝,給人以全新的視覺享受;固安縣屈家營古樂是中國民間音樂瑰寶,歷經500多年,仍保持了古樂的純凈,被譽為“中國音樂活化石”。大廠縣的花絲鑲嵌工藝,歷史悠久,技藝精湛,是宮廷藝術中的經典。廊坊的烙畫藝術積極吸收中國水墨畫的表現技法,將山水、花鳥、人物等畫技融為一體,圖案美觀,造型栩栩如生,堪稱中國烙畫絕藝。固安的焦式臉譜、勝芳花燈、永清秸稈扎刻、香河安頭屯中幡會等,均在國內外享有盛譽。有近百項民間藝術被列為市級、省級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龍鳳文化卷》嘗試從全新的角度解讀廊坊文化,拋磚引玉,尋找文化新坐標,推進文化品牌建設。只因一條龍河、一條鳳河從廊坊的南、北蜿蜒流過,綠水清流滋潤著這片肥田沃土,歷史上的魏武帝曹操經過此地嘆曰:“此乃龍飛鳳翔之地!”龍鳳之地名并非虛傳,在廊坊左近,不僅河流以龍鳳名之,許多地名村名都有龍鳳字樣:龍鳳莊、龍虎莊、大伍龍、大王龍、鳳河營、鳳窩集等。本地所流傳的民間故事也多與龍鳳相關,最著名的是黃帝長子玄囂與鳳河之女鳳娘,漢武帝劉秀與金鳳的愛情故事。此地之民如此衷情于龍鳳,具有濃厚的龍鳳情節,久而久之,在民間便形成了獨特的龍鳳文化。2011年,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組織多名專家學者考察論證后,授予廊坊“中國龍鳳文化之鄉”稱號。
《書畫藝術卷》重點展示廊坊當代書畫家及作品,古代和近代雖然資料稀少,但都有涉及,以便讓讀者了解該門類的藝術淵源和發展脈絡。在明朝廊坊畫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高松,他擅繪山水、花鳥,尤以畫竹著稱(他所著的《竹譜》流傳至今)。他還工詩文,擅書法,著有《變化永字七十二法》。他成為自明代廊坊有歷史記載最早、也最為知名的畫家。清代書畫家崔廷綬、尹少泉、司馬鐘、楊潔等,他們代表了廊坊地區在明清時期文人畫發展的水平。近現代書畫家李鐘琴、張巨源、蔡如梁、張樹榛、劉雋生、趙云亭、張紹曾、閻道生等,他們憑借各自才情,或傳承、或探索,做出了不俗的業績,令廊坊后輩畫家深獲袍澤。當代書畫家劉凌滄、許鴻賓、高鴻源、米春茂、雷金池、馬文鸞、韓文來、陳繼榮、史國良、劉進安、張玉華、張緯東、劉以忠、尚林德、胡立民、王厚祥、劉京聞等,他們都是廊坊書畫界具有代表性的杰出藝術家,在全國都有重要影響。
《文學精品卷》重點展示廊坊當代作家和作品,古代和近代雖然資料稀少,但都有涉及,做到厚今而不薄古。張華可謂廊坊歷史上最早、最有影響的一代文學大師,成為在政壇和文壇同時閃耀的明星。現代的塞克、冼星海等人的作品被作曲家譜曲傳唱。當代的張孟良可謂一枝獨秀;浩然先生成為“文革”特殊年代八億人民中唯一的一位作家。民間文學家張士杰畢生致力于民間故事的發掘與整理。歷史進入新時期,在戲劇影視文學方面的趙德平,散文方面的張中行、張立勤、張成起、雪小禪等,小說創作方面的湯吉夫、奚青、張中吉、秦天壽、李錚、李綿星等,兒童文學方面的趙金山、尹玉茹、張玉清、李樹松等,詩歌創作方面的伊蕾、趙麗華、王雪瑩等,文學評論方面的湯吉夫、苗雨時、張東焱、孫達佑、張連營等,他們都為廊坊的文學創作起到了很好的帶動作用。
《廊坊歷史文化叢書》的出版發行,是對廊坊悠久歷史文化的全面回顧和整理,其目的是為了梳理城市發展中存在的悠久文化脈絡,展現城市歷史長河中創造的文明成果,繼承和發揚廊坊的文脈文風,同時有利于在城市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大環境下積極開拓創新,開辟新時期文化發展的新思路新格局,創新文化發展的新辦法新舉措,為打造廊坊文化強市作出了重要貢獻。
(責編: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