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黃驊市羊二莊鎮高官莊村,傳承著一項民間技藝——面花模子雕刻。這項技藝由村里的高姓人創造并世代沿襲下來,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一個成型的模子做出來,需要經過選料、刨板、畫外殼、鑿形狀等近十道工序。制作方式是采用陰刻技藝,運用直刻、斜刻、平搶等雕刻刀法,將寓意吉祥的花、鳥、魚等動植物和其他圖案凹刻在木板上,供制作面花使用。這項技藝已列入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高殿華夫妻就是這項民間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
面花模子開出“花”
蒸制面花是黃驊當地的傳統節日習俗,黃驊面花制作技藝流行于廣大農村,其面花除用模子制作外,還有極具地方特色的麥垛、刺猬、倉官(田鼠)等花式。黃驊面花具有造型美觀、形意結合、構思獨特、做工講究等特點。
至今在黃驊一帶農村,逢年過節時仍舊家家戶戶“蒸花”。蒸面花的多為農家婦女,她們將面團揉進模子,一“抹”、一“磕”,一個活靈活現的“面花”便問世了。黃驊面花還走上了中央電視臺,成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有經營者開始以現代工藝來對這傳統的面食進行生產加工,使得小小面花承載了厚重的歷史信息和鮮活的時代特色。而“面花模子”,正是制作面花的工具。經過民間智慧的打磨,小小的“模子”開出“花”,成為頗具傳統意味的美麗技藝。
用心創作藝術品
黃驊市羊二莊鎮高官莊村的高殿華和妻子李淑華是面花模子雕刻技藝的傳承人。提起面花模子,高殿華的話匣子一下子打開了。
高殿華告訴筆者,他13歲的時候跟隨伯父學習面花模子雕刻工藝;15歲初中畢業后,開始在村里的木器加工廠里嘗試著在家具上雕刻花紋、圖案。每當看到自己雕刻出漂亮的圖案,心里就有一種說不出的喜悅。
高殿華喜歡上了面花模子雕刻并一發不可收。只要是農閑時間就在家中進行面花模子雕刻,時時刻刻想著怎么才能刻出更漂亮的花樣來。工夫不負有心人,高殿華經過30多年的潛心研究發展,創新了面花模子雕刻技藝。在圖案花樣上,傳統的面花模子有魚、桃、花一些簡單的圖案,而高殿華將這些圖案發展到150多種。花樣造型取材于當地農村生活,多以寓意吉祥、富貴、喜慶的動植物為代表,像雞、魚、壽桃、石榴等。
在雕刻技藝和精細程度上,高殿華并不滿足于將面花模子當做普通的制作面花的模具,而是當做一件精美的藝術品:每一個紋理,每一個凹凸面,高殿華都做得精細清晰,惟妙惟肖。每一次刀鋒的運、搶、轉、刻,他都力圖不僅是用手,而是用心去打造。用高殿華的話說,“好的作品應該能夠打動人,富于表現力和感染力。”此外,高殿華還一改之前工具單一的現狀,創造性地親手打制出斜刀、圓鏟、半圓勺形搶鏟、平鏟等雕刻工具。有了這些實用工具,高殿華的技藝如虎添翼。
雙印坊
如今,高殿華和妻子一起在自己家開了一個小型的面花模子制作作坊,名曰“雙印坊”。
高殿華制作面花模子追求完美,在刻制模子時一旦出現一點兒瑕疵,他都會將這個半成品棄之不用,重新選材制作。不僅如此,高殿華為了創立自己的面花模子品牌,專門到工商部門申請,并委托幾名美術老師設計出字形后,將“雙印坊”三個字刻在一個鋼制刻章上,作為自己的“專屬商標”。“雙印是我的小名,我靈機一動干脆將其作為模子商標,這樣一來,判斷模子是不是出自高殿華之手就一目了然。后來,很多之前買了模子的人也聞訊而來,堅持讓我給補上刻章。”高殿華笑著說。
高殿華的模子賣出幾批后,訂單源源不斷,越來越多。開始只是黃驊的幾家面花食品廠和周邊縣市的買家訂購,隨后迅速向外輻射,甚至吸引了很多外省市的訂單。一位大連的客戶不滿足于只看到成品,因為對產品制作過程好奇,專程坐飛機到北京,又倒了幾次車,最后終于找到高殿華家,只為了親身感受面花模子的創作過程。
期盼技藝得傳承
黃驊面花模子火了,面花模子雕刻技藝的傳承人高殿華也開始有了名氣,不少人覺得這下老高可算“發”了。然而看似光鮮的背后,卻也有許多不為人知的糾結與艱難。其中滋味,只有高殿華自知。
高殿華告訴筆者,面花模子利潤很低,掙的錢只能勉強糊口而已。剛結婚時,因為做面花模子的事,妻子李淑華和他沒少吵架。李淑華曾多次勸說丈夫放棄這門手藝出去打工掙錢。“要是我倆都出去掙錢,好歹日子也會比現在好過。”李淑華說。但高殿華死活不肯放棄自己的這門手藝。他的理由有兩條:一是多年的雕刻經歷讓他徹底迷上了這門技藝,丟了舍不得;二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手藝堅決不能在自己這一代“斷”了。
現在,夫妻倆又在為如何發展壯大、傳承面花模子雕刻技藝而發愁。他們曾招收了一批學員,免費教授模子雕刻,可是學員數量不多。面花模子雕刻技藝作為一大特色工藝,有著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并且作為傳統文化,我們有義務把它傳承下去并發揚光大。”高殿華看著桌子上的成品模子,眼中充滿了期待。
(責編:劉建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