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咫尺市聲珍巷靜,三千詩夢護春回。”對蘇州平江路的向往,在心中已沸騰了很久,如今,在春風(fēng)的溫馨里,在假日的閑情里,我終于如愿以償。
平江路原來是一條沿河的小路,其河名為平江河。卻說宋元時期蘇州又名平江,以此名路。河路都不闊,河上行走的是手搖船,路上僅可過黃包車而已。同一路上,“水陸并行,河街相鄰”。
走進這里,那平淡的“入口”讓我疑惑,這是久負盛名的平江路嗎?怎么沒有氣派的牌樓?于是問街旁店主:“這是平江路嗎?”店主手一揚說:“是的,請往前走。”
走著看著,就漸入佳境了。那路旁的老樹竟伸長枝葉把一樹新綠送給對岸,讓人生出無限遐想,同伴說得妙:“如果沒有橋,情人或許可以從樹上過河去相會呢!”
對岸的風(fēng)景更是吸引人,柳絮飄飛,竹影婆娑,白墻黛瓦,木柵花窗,外墻多已斑駁,卻如丹青淡剝。春雨初霽后的墻似乎可以擠出水來,和著平江河中的倒影,就像一幅濕漉漉的水墨畫。那臨河“相思茶坊”里的品茗人和那窗外懸掛著的盆花無不顯出生活的恬淡閑雅。
朱漆門、花格窗、水埠頭、石駁岸,合歡樹的枝丫清晰明朗地點綴著老屋,再加上石階上盆景里的那一抹紅,這是似曾相識的一幅畫呀,莫非這就是蘇州國畫家劉懋善的“故鄉(xiāng)的回憶”?然而,那門旁掛著的濕漉漉雨披和拖把卻分明在告訴我們:這是生活,水鄉(xiāng)人的生活。
遠處傳來叮叮當(dāng)當(dāng)?shù)穆曇簦僖淮挝野严鄼C的鏡頭投向?qū)Π叮霈F(xiàn)在鏡頭里的畫面讓我驚訝萬分,斑駁的墻前坐著一個梳著長辮的老者正用小錘敲打著什么,不知他為何做這樣的打扮,但這畫面讓我忘記今夕是何年。
一路往南,發(fā)現(xiàn)平江河上的石橋平的、拱的,大大小小不下十座。其中“胡廂思橋”就是一座有著近八百年建橋史的古橋。據(jù)橋碑上載:“胡廂思橋,始建于宋代,是現(xiàn)在平江歷史街區(qū)內(nèi)唯一一座宋代石拱橋。”拱橋坐落在平江路邊的水巷上,一拱似虹,站在頂端,憑欄欣賞腳下的碧水、劃來的篷船、過往的美女,真是難得的美事。
春風(fēng)中傳來陣陣悅耳的評彈說唱聲。那聲聲吳儂軟語,吸引我們走過平江河上的“積慶橋”,來到橋左側(cè)的沿河小院。原來,這是一處利用舊宅古院改建成的“蘇州評彈茶座書場”。那圍墻外的旗幡告訴我這里叫“翰爾園”,在這里可以聆聽江南最美的聲音——評彈。
在平江路上還藏匿著一些新奇的小店鋪,名字都出奇得有意味。 “彼岸咖啡” “桃葉鋪”“上下若”“散文咖啡”“桃花塢”,詩意的店名,蒼綠的門楣,點綴著雅致的花木,不用進屋就可以想象里面的生活肯定精致又愜意,充滿了生活的詩情。
在平江路上,古宅、古橋、古巷這樣的歷史文化遺存很多。“洪鈞狀元府”“潘氏故居館”“禮耕堂”“衛(wèi)道觀”“耦園”等,還有許多緊連平江路的小街巷,如“大新橋巷”“丁香巷”“混堂巷”“衛(wèi)道觀前巷”等,不勝枚舉。
古巷老宅,街上笑靨如花的年輕人,街邊停著的舊轎子,現(xiàn)代派的招貼畫,古典的、現(xiàn)代的、中國的、外國的,在這里,一切都是那么的和諧、自然。
回望千米平江路,可謂“古街水巷交叉過,小橋碧水潺潺流”,那粉墻、黛瓦、古橋、綠水宛如一幅精美的水墨長卷,處處透出文化氣息,讓人流連,讓人難忘。這里沒有一般古街的商業(yè)喧囂,更多的是寧靜嫻然。
這次是走馬觀花,意猶未盡。如果有機會,我還想再來這里。
(責(zé)編:劉建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