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攝影的基本構圖方法是三分法,這與繪畫是一樣的,畫家們使用這個規則已有數百年的歷史了。大多數情況下,攝影家也會遵循這個傳統的構圖方法。比如圖1“黑龍江日出”,就是傳統的地平線下三分之一構圖。
三分法就是把一張圖片平行和垂直均勻分成三等份,如果你拍的是一個站立的人或者一棵樹,你可以把這個主體放到一個垂直線上,放在這里等于是放到了三分之一處,這樣要比放到畫面的正中央好。看看圖3“三分法豎構圖”,就一目了然了。
三分法中,兩條垂直線和兩條平行線是放置主體的地方,四個交叉點是視覺興奮點。一般來說,我們要把拍攝主題放在盡量靠近視覺興奮點的地方,如圖4,是傳統的地平線上三分之一構圖,人物安排在右上的視覺興奮點上。
在攝影構圖時,三分法的法則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有時候完全可以突破這個規則。很多照片突破了三分法的原則,反而能創作出具有震撼力的好片子,這可能就是創新的結果吧。我們可以根據當時的情況來決定構圖,關鍵是拍出的照片要耐看,例如圖5,就是為了突出天空,突破了三分法原則,構圖時把地平線安排得很低。
1.試用不同的構圖思路
我們在構圖的時候,可以試試各種不同的方法,如:移動一下相機,可以左右移動,也可以上下移動。還可以在不同的角度多拍幾張照片,用不同的角度來改變主體的位置。另外還可以變換不同焦距的鏡頭,使主體變大或縮小來比較一下效果。
圖6就是突破了三分法的原則,地平線以下所占比例較小,而天空占得比例很大,突出表現天空上美麗的晚霞,而地平線上很小的人物又可以烘托天空的廣大。
圖7也是突破了傳統的構圖方法,地平線極高,這是為了表現地面上美麗而又壯觀的景色。
圖8“風箏”的構圖也有些特別,天空比例很大,這是為了表現高高的風箏。
我拍攝圖9時在看報老人的前面留出空間,而后面反而削去一部分,這種特別的構圖主要是突出老人看報紙的姿勢。
2.處理好照片的邊緣
在放置好主體之后,還要研究照片的邊緣部分,要用眼睛在觀景器中觀看照片四周邊緣是否合適,拍攝范圍是否正常,要看看不應該切去的景物是否被切掉。比如,我們在拍攝構圖是不是犯了常見的錯誤,把人物的頭和腳“去掉”了。其實,在拍人物時,“去掉”圖片中人物頭部的可能性較小,但是,“去掉”腳部的情況是常見的。
用硬紙板做一個框子,如果你的相機是單反機,這個框子就做成4×6,如果你的相機是袖珍相機,框子可以做成3×4,因為單反機的底片尺寸是4×6,而袖珍機的底片尺寸一般都是3×4。我們可以用這個框子練習構圖。平時可以用相機的取景器來練習,左右上下移動觀景器,看看哪個構圖最好。
很多人都容易犯這樣一個錯誤,就是想在取景器中包羅萬象,實際上這樣起了反作用,片子涵蓋的東西越多,表現的內容就越不集中,主體就越不突出。
在構圖上,有一個結論性的說法,就是:畫面越簡單,照片就越有表現力。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一句話:攝影是減法的藝術!
以下三張片子就是三種不同方式拍攝的同一個景物,包含的邊緣不一樣。
圖10拍攝了完整的風景,主體是教堂的建筑,并且有法桐樹葉作為前景。
圖11是用標準廣角鏡頭拍的,因為焦距不夠廣,沒有容納整個畫面,所以教堂的高頂被“切除”了,是一張不完整的照片。解決的辦法一是再遠離被攝主體,即遠離教堂,如果沒有退路,只好換用焦距更小的廣角鏡頭。
圖12雖然是用中焦鏡頭拍攝,但因為僅僅拍攝了教堂的一部分,反而拍出了一張構圖比較合理的照片。
可以看出,一個景物可以有幾種不同的拍法,可變換不同的鏡頭焦距,不同的物距等。所有這些,其目的就是拍出構圖較為合理的照片,使照片看起來更加和諧。
3.利用好照片的邊緣
攝影構圖中,邊緣在什么地方并沒有一個固定規則,我們完全可以利用照片邊緣來加強照片的可看性,有時我們拍攝或裁剪照片的某一部分細節,反而可以更好地表現照片內容。
下面三張照片就是表現不同內容所拍攝或裁剪的情況:
圖13是表現爸爸在逗女兒。圖14則是女孩兒完整的側面照。圖15則是女孩兒的頭部特寫鏡頭。
(責編:劉建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