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就知道寧波的天一閣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三座私人藏書樓之一,1982年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其獨特的地位和影響力,入選首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最近利用出差之機忙里偷閑前往游覽了一番。
天一閣地處寧波城西的月湖之濱,占地2.6萬平方米,由明朝兵部右侍郎范欽建于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范欽一生愛書成癡,每到一地做官,他都要想方設法搜集各種書籍,以至于藏書曾達7萬余卷,大多為明代的地方志和科舉錄,其中不乏稀有珍本和孤本。其所藏的宋代刻本《新刊名臣碑傳琬琰之集》、元代刻本《針灸四書》、明初皇家刻本《洪武四年進士登科錄》等九種傳世珍本、孤本入選首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是研究中國古代歷史人文、風俗流變、天文地理的珍貴文獻。
現在的天一閣藏有古籍30余萬卷,其中僅善本就有8萬余卷。400多年來,這里一直是文人墨客的向往之地。為加強對它的保護,目前已在原址建立起以天一閣為主體、以藏書文化為特色的天一閣博物館。
天一閣素有“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樓”之稱,在我看來,它的魅力首先體現在古色古香的歷史建筑上。一個一個的院落,獨具匠心的布局,古老的戲臺,青磚的長墻,滲透著一股歲月的滄桑。這些古老的建筑,或飛角翹檐,古樸凝重,或雕梁畫棟,富麗堂皇,美不勝收。
天一閣大門是一座門樓式的木制建筑,古樸素雅,布滿青苔的小青瓦,高高翹起的馬頭墻,檐下的幾盞紅燈籠,烘托出幾分吉祥的氣氛。而大門外兩側扭頸相對的一對清代石獅威風凜凜,更是給天一閣藏書樓增添了幾許莊重肅穆的氣氛。大門兩側書有柱聯“天一遺形源長垂遠,南雷深意藏久尤難”,書體為鐘鼎文,古色古香。此聯為曾破例登上天一閣的清末民初著名學者黃宗羲所撰,描述的是天一閣藏書的浩瀚無窮,以及天一閣藏書管理嚴格外人難得登上的感嘆,言簡意賅,意味深長。門樓外的“南國書城”匾額為著名國畫大師潘天壽所書,書風雅逸,漫溢著一縷書香氣息。邁步上臺階,一抬頭,只見“天一閣”牌匾黃底黑字,懸掛于大門正上方。
進得大門,迎面是一座范欽右手持書、目視前方的銅坐像,神態安然慈祥,掩映在繁茂的樹木之間,仿佛在笑迎來自四面八方的愛書之人。他身后長長的照壁上,是《溪山逸馬圖》堆塑,刻畫的是八匹駿馬在溪邊嬉鬧、嘶鳴的情景,各具其態,生動傳神。
天一閣藏書文化區包括東明草堂、范氏故居、天一閣藏書樓、尊經閣、北書庫、明州碑林、千晉齋等眾多景點。東明草堂是天一閣建成之前范欽的藏書處,以他的號“東明”命名,其后隨著藏書的增多,草堂不敷其用,范欽又在其側建起聞名天下的天一閣來藏書。昔日的東明草堂已隨著歲月的流逝蕩然無存,現在的房屋為1980年重建,青磚灰瓦,看不到半點“草堂”的影子。庭院中,一塊石碑上記載著關于東明草堂和范欽藏書的簡要經歷,照壁上的獬豸堆塑栩栩如生。
范氏故居是范欽為保護藏書而精心構建的生活區域,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重建,屋舍軒敞,林木蓊郁,環境優雅別致。室內有范欽傳承家產的雕塑和仿明代書房場景復原,范欽暮年,將家產分為藏書和白銀,長子范大沖不要萬兩白銀而是選擇了父親的藏書,此后執掌天一閣17年之久,為天一閣的藏書保護貢獻了畢生的心血。仿明代書房的場景復原場面逼真,書柜上、幾案上筆墨紙硯井井有條,瓷壇里插著字畫卷軸,書架、書桌上整齊地擺滿書籍,漫步其間,讓人能感受到滿室的書香。
范氏故居旁邊的天一閣藏書樓又名寶書樓,高墻環繞,粉壁翹檐,式樣古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私人藏書樓,其獨特的建筑模式和藏書方式,曾被清朝收藏《四庫全書》的故宮文淵閣、圓明園文津閣等書樓仿效。樓前的天一池與月湖相通,這是范欽當時為防備火災而開鑿的蓄水池,取水能克火之意。其“天一閣”之名,也是取自《易經》中的“天一生水”之句,可見他為保護藏書真是煞費苦心。而今池水瀲滟,樓宇巍然,那個藏書的人,已留在歲月深處。
天一閣第二代庫房北書庫,雖然是上世紀70年代的建筑,但已與天一閣整體的風格融為一體;由173通石碑組成的明州碑林,銘刻著自元代至清末的幾百年間重修府學的碑記;在中國現存藏書樓陳列室內,一張張圖片,一架架藏書,從此中可以看到古代藏書樓的縮影;范氏余屋建成于明代后期,原為范氏家族附屬用房,經過多次修繕,現在被辟為“智者之香——天一閣發展史陳列館”,除了用圖片和文字講述天一閣主人藏書的歷程,還陳列有范欽的詩作手稿、著作《天一閣集》和天一閣的部分閣藏古籍珍本、善本圖書,展柜內放置有防蟲蛀的蕓草包和防潮收濕的石英;院中的一組銅雕,生動展示了范氏家族幾代人每年夏天曬書防蛀的辛勤勞作畫面。
陽光透過茂密的枝葉,在青石板地面上投下歷史斑駁的光影。此時的天一閣,長廊曲巷,樓閣亭臺,令人賞心悅目。清風習習,數聲清亮的鳥鳴從濃蔭間傳來,帶著歷史的回聲,撩人幽思。
(責編:劉建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