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家譜的收藏隨著家譜命運的跌宕起伏而冷冷熱熱。
早年,有識之士諸如鄭振鐸等人曾經搶救性地購買與收藏了大量廢棄的舊家譜。目前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山西圖書館、浙江圖書館等就收藏有不少的中國家譜,甚至收藏有韓國、日本等國的部分家譜。據筆者了解,現在國內的各大圖書館仍在努力購買缺藏的老家譜,同時也倡議各家族把新修的家譜免費贈送給公立的圖書館收藏。
隨著家譜熱和尋根熱的興起,家譜也日益引起了收藏者的重視。民間收藏家譜的愛好者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為了研究而收藏;另一類則是為了投資增值而收藏。在國內,私人收藏家譜較多的有何光岳、邱家儒、江源、勵雙杰、李正、王耿、方為民、鄭自修等。
我認為,收藏名人家譜以及名人編修的家譜,市場增值的空間比較大。家譜的價格畢竟不與買賣白菜一樣,是無法“一口價”的,而應該根據其家譜的品相好壞、存量多寡、家譜內容、名家題詞多少等來判斷衡量其市場價值。
譬如我收藏的一套《施氏宗譜》,既有柳貫、宋濂等名人的序文,亦有朱熹題書的“家寶”手跡等,該家譜的價值就高了,少則可賣一二萬元。不過,本人并不提倡家譜市場化。如果手上收藏有本家族的家譜,不論別人出價多高,也不要動心,永遠珍藏為上。家譜畢竟是“傳家寶”,精神是無價的。一般的家譜,都是家族私藏保存為主,他們也不會輕易轉讓或出賣。近年收購收藏家譜的,也明顯感到資源短缺,而且要價也比以前不知高多少倍了。在一二十年前,當時很少有人能夠認識到家譜的意義和市場價值,只要愿意出錢投資,購買家譜是很簡單的事情,一卷家譜五十元、一百元,一套家譜千把元就可購得了。
最近幾年,國內外不少有識之士和投資者,也先后發起創辦了不少家譜網站,從事家譜文化市場的開發,但辦得很成功的綜合性家譜網站并不多。
對那些為了研究家譜的愛好者,我覺得并非一定要出錢購買。北京家譜網,近年推出了數千部家譜的電子版,我們坐在家里,鼠標點點,就可免費盡閱天下譜了,這是家譜研究者與尋根愛好者的福音,也是家譜網所做的一件功德無量的大好事!
但愿有更多的人,能夠來關心和支持家譜的收藏與研究,以推動中國家譜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
(責編: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