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一家一戶的院落村舍更適合。有的地方要求統一房屋高矮寬窄,卻忽略了錯落有致也是一種美。統一格調,工整是工整了,靈動自然的逸情妙趣就犧牲了。
兒時的鄉村,炊煙裊裊,夕陽有詩情,黃昏有畫意。家家戶戶燒火做飯的燃料都是純天然的秸稈。碰到燃柴短缺,有時還將青草割下來曬干做燃料。那時的人們怎么也不會想到,二三十年后的鄉村,居然可以毫不吝惜地大把大把地焚燒秸稈。每年五六月份,各地到處是由城里機關部門與各地鄉鎮村組結對組成的秸稈焚燒督查組、暗訪組。盡管組織嚴密,卻還是免不了有頂風違規的,客觀上連累了一些鄉間父母官。近日,江蘇首次利用直升機對秸稈禁燒情況進行巡查,其效率是人工巡查的20倍。這種直升機執法還可用GPS系統進行精確定位,發現情況及時處置,然其技術要求非常之高,執法成本也相當可觀。為什么不能有科學合理、政府滿意、村野歡迎的秸稈處理辦法呢?
一爿爿污水處理廠,是按照新農村建設統一標準施建的。設備一流,每日生產能力一般都在萬噸以上。與污水處理廠負責人攀談得知,目前的日處理量只有兩三千噸不等,生產難以正常。當地政界某負責人表示,為了確保既符合上級的要求,同時又不使污水處理廠因污水量不足而停止生產,他們正在投入資金,鋪設管道至廣大農村的各家各戶,同時采取技術“活性污泥”保證現有生產。至于污水的來源,主要是農戶的糞便糞水及工業廢水。在我的記憶里,糞便糞水不是上好的農家肥么?其處理非要一個標準、一把尺度嗎?如果這些問題都一刀切,是不是某種程度上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
看到鄉間一幢幢的農民公寓,感慨亦是頗多。農民種地是本分,可種地有種地的基本條件。必須要有放置農具的場地院落,要靠近田間地頭,方便隨時侍弄農作物。新農村建設的根本目的是讓農民發家致富,生活美滿,不見得都要集中住進高樓大廈。也許,一家一戶的院落村舍更適合。有的地方要求統一房屋高矮寬窄,卻忽略了錯落有致也是一種美。統一格調,工整是工整了,靈動自然的逸情妙趣就犧牲了。
又想起小時候農村罱河泥的情景,既為農田漚肥又給溝河清淤,真是一舉兩得的妙招。農人持一把罱子將河底的淤泥連同或漂浮或沉淀的雜草及各種微生物統統罩罱到水泥船艙。河泥裝滿一船后,要撐到河邊,用鐵鍬“翻”到河堤岸邊專門的水塘里拌和大量的青草“漚”。就這樣捂著悶著漚上幾個月。開春的時候,用鐵鍬挖開斬成小塊分撒于水田,對農作物來說,可謂一頓盛宴。秋高氣爽,蟹肥菊黃的時節,便收獲到黃燦燦的稻谷,分享到醉心的喜悅。回頭想想,不能不贊嘆這種絕佳的既加強農作物營養又肥沃土壤的好辦法。
時代的列車轟隆隆前行,許多風景一掠而過。我們不能為了懷舊就責怪列車前進的速度,但是,我們也不能為了盲目追求速度,輕易放棄了那些優美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