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雜志自2014年第1期改刊以來,在內容和形式上有若干創新之處。其中,卷首的“名家手跡”每期刊登一位文學名家的或題詞或寄語或短文,成為吸引讀者的一大亮點。
從第1期至第8期已分別刊登了8位“名家”的“手跡”。其中,陳建功、蔣子龍、葉辛等都是我國新時期文學的領軍人物,作品產生過廣泛影響。格非是從鎮江走出去的,為先鋒派文學的代表作家,他的中篇小說《隱身衣》,今年8月剛獲得國家級的文學大獎“魯迅文學獎”。這些名家相繼亮相《金山》卷首,顯然擴大了《金山》的名家效應,因為名家名作向來是各級文學刊物辦刊的重要支撐,對處于最“基層”的地市級文學刊物,無疑更是“正能量”。
改刊以來,《金山》突出“微文體”,如“微小說”“微觀點”“微話題”等,并進一步加強與中國微型小說學會、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研究會合作辦好“中國微型小說年度獎”和“世界華文微型小說雙年獎”。“名家手跡”針對《金山》的辦刊特色“量身定制”,陳建功作為中國作協的領導,希望《金山》突出“人文情懷,藝術魅力”。蔣子龍的“微小說,大文學”,格非的“致廣大而盡精致”,葉辛的“小中有情,微中含韻。以小見大,以小見奇”,是對《金山》的“微文體”畫龍點睛式的詮釋,十分貼近《金山》讀者群的審美興趣。
由于“名家”各具文學個性,因此,“手跡”內容也呈現多元視點,凌煥新是對微型小說頗有研究的學者,他的“手跡”是一篇《微字的特殊魅力》,生動精當,提出微型小說等是“藝術世界中新的微雕,是二十一世紀標志性的文學樣式之一”的觀點。江曾培、陸梅、鄭允欽既是作家,又是編輯家,他們的“手跡”品位高雅,言簡意賅,或闡述微型小說的藝術特點,或探究作家的社會責任,都給人以啟迪,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