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海外兒女的成長和生涯發展牽動著父母的神經。經過漫長的窗前苦讀,孩子走進人生新的劇場,從家庭到學校,從東方到西方,不斷變換生活角色。多數留學生的父母都有一種放飛風箏的感覺,生怕哪天斷了線,而孩子淡定自主、自理自治的能力卻往往超過大人的想象。
我們是一個普通的教師之家,女兒大學畢業以后,申請到華盛頓大學獎學金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開始了她的留學之旅。那是一段不平靜的生活探險,也是家庭成員共同成長與發展的挑戰之路。在女兒終于獲得美國博士學位、回國工作之際,再回首數年來的留學生活,有許多心語可以與廣大的留學生和家人朋友分享,就從兩段家人書信對話說起吧。
留學家書,傳遞幸福感
女兒:爸媽好!我時差終于倒得差不多了。昨天買的菜夠吃一陣了,今天也做了飯,和室友一起,就是這樣生活,其實挺簡單的,不用擔心。這里的蔬菜水果都很好吃,尤其是蘋果,7美元買了20多個,這里居然有“大華超市”,國內有的這里全有。老美很好玩,在發票的背面還畫笑臉。生活不會太難了,我覺得我可以應付的,所以不用擔心什么……
父母:看到你陽光的第一封信,我們真高興,為你加油!由于時差,開始有些困難是可以理解的,但信心和開心尤其重要。你的簡短來信給我們帶來幸福感。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情和面貌很重要。營養好,休息好,才能精神好。
這是女兒留學初期的一次家書對話。記得6年前在機場離別,看著女兒漸漸消失在機場的盡頭,我們都無限惆悵,頃刻才意識到,自己成了“留守的空巢老人”!22年來的日日夜夜,我們對女兒傾注了多少心血!一旦有一天她離開我們,踏上獨立生活的征程,我們真有些舍不得,內心在擔憂:孩子單飛行嗎?現在想想,其實擔心有點多余。孩子不喜歡父母的嘮叨,但他們自己卻喜歡把感興趣的事件與父母分享,看到孩子的陽光心情和點滴進步,我們都很欣慰。我們會及時強化鼓勵,并把父母的幸福感受反饋給她。
“期待效應”,讓女兒更自信
女兒:這幾天我跟美國同學和老師聊到家鄉城市—他們對中國了解太少了,我跟他們說家鄉是很大的城市,比這里大多了,他們還很奇怪。昨天上課的時候老師還說我是 \"small town girl(小城女孩)\",氣死我了。這幾天很想家,從你們寄來的照片上看,家里的寵物小狗似乎還是那樣,衣服很好看,它已經不記得我了。下學期要上教學實習課了,實習時要每天都去聽課,很忙的,有時候覺得這邊學習太辛苦了……
父母:女兒好!昨天晚上,我們到劇院看了百老匯經典音樂劇,20年沒有看戲劇了。是你的理解和深造才使我們能夠有機會回歸生活。1934年的美國青年創業故事,至今還鼓舞著全世界的青年人,也感動著父母!看了你的文字,覺得你很會思考問題,我們希望這種掛念也成為家人生活前行的動力。思念家人是人類的正常情感反應。多看自己的成績,可以增添克服困難的信心。希望你學會生活,尋找快樂,明天自然更美好!
父母信任孩子的選擇和主張,在她想家和情緒低落的時刻協助她改變不合理的信念,才能促進子女的自信成長。我們讓女兒知道,美國教授說你是“小城女孩”沒有什么不好,也許是贊美你純樸、善良!只要改變自己的不合理感知和看法,自然就順氣了。后來的學習中,女兒擺正了心態,得到老師的一致肯定,不但申請到助教獎學金,順利進入博士候選,還獲得優秀教師提名獎。我們一直認為,父母的信任和鼓勵,是孩子建構自信自主的法寶。我們也在嘗試,希望通過父母的積極“期待效應”來使孩子體會到信任,提高自信心。
從女兒博客了解她
記得女兒出國前,為了讓她保留對家鄉的眷念,我們特意帶她去看了看北方的老家,沒有想到她竟然有了失根漂泊的傷感!尋根的感覺,對于孩子人生發展和生活充實其實很需要。后來在留學的數年里,女兒回國探親幾次,每次往返太平洋兩岸,都自然浮現對幸福的憧憬。女兒談到幸福很具體,這些都是留美學生所憧憬和期待但并不為在家青少年所認同的東西。看到這些,我們覺得送女兒出國留學是值得的,也是必要的。這讓她意識到,原來,幸福就是點滴瑣事,幸福就在身邊。
把女兒的日志變成書
隨著時間的推移,女兒忙于學習、工作和生活,和我們交流機會越來越少,我們寫了一些家書,每每用電腦發過去,卻很少見到回復,女兒只是在節日前后通過網絡發來一兩句問候。其實我們了解,女兒在留學期間,撰寫很多中英雙語的博客,記錄點滴生活學習的喜怒哀樂,和國內外的同學好友分享。一開始,她不是很樂意讓我們看到,后來,經過父母多次溝通,她也同意
我們分享她的博客。幾年來,認真閱讀她的心語,回顧她離家后在美國奮斗的日子,我們感同身受。有一天,空巢的我們突發奇想,能否將這些留學博客翻譯出來,撰寫一部親情互動的書,與廣大的留學生和父母分享呢?于是我們著手把3年留學博客進行了整理,又把初稿傳給女兒審定。遺憾的是,一開始她并沒有認可我們的做法,對父母的解讀還頗有微詞。但我們堅持認為出書不是目的,而是提供一個留學生家庭親情交流的平臺,提供最真實的父母與子女互動的記錄。
這就是成長的代價吧
2013年圣誕到來之際,《成長的幸福力》一書終于出版。如今女兒已獲得美國著名大學語言學博士學位,并且決定選擇返回祖國,開始她的教師職業生涯。在該書最后定稿的時刻,她終于能夠安下心來寫下了自己的心聲,而當初的分歧,也走向了理解。再讀6年前寫的日志,我驚奇于自己第一次出國、獨立生活時的那種熱情和好奇心。
今天,當我回到祖國,“逆向文化沖擊”也是同樣的充滿驚喜!我發現自己變得更現實,不如以前那樣充滿浪漫情懷了。我想這就是成長的代價吧。當父母建議我出書的時候,我與他們有過很多爭執。父母給我的博客日志加評語這事感覺就像一個老師用紅筆在你作業本上圈圈點點。我們觀念上的分歧始終也沒有解決,而敏銳的讀者也許也會從這本書里讀到這種不同的觀點。畢竟,我們不是一代人。幸運的是,盡管分歧依然存在,我們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更多地理解對方。對我而言,我明白了他們對我的關心和愛護都是如此真誠、真摯、無私。他們和世界的父母一樣,期望自己的孩子生活幸福。
學習和成長是一輩子的事,困難和失敗在所難免。在東西方兩個世界之間周旋,我學到了比讀博士還要多得多的東西,這本書就是這個過程的一個片段。我們并不是在給家庭教育、出國留學或英語學習提供唯一的金科玉律,因為,即使是“哈佛女孩”或“虎媽”,也有過彷徨和淚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