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報》資深記者
北京阜成門內,有一處魯迅博物館。魯迅先生曾在這里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那句“在我的后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的名句,便是在這里寫出來的。
魯迅博物館門前,有一處名叫阿爾撒的新疆餐館。我們最喜歡坐在魯迅博物館門前的路旁,一邊吃喝,一邊向魯迅先生致敬。
那是去年夏天的傍晚,氣溫依然很高,筆者與朋友們相約,在阿爾撒門前的樹蔭下一起向魯迅先生致敬。一位在美國上市公司擔任高級經理的朋友來得遲了,解釋道—路經阜成門橋頭護國寺小吃店的時候,遇見兩位站在路旁張望的美國游客,手里拿著開啟的啤酒,卻踟躇著。朋友主動上去幫忙,才知道兩位美國游客不知道露天飲酒在中國是否違法。朋友趕緊告訴他們,在中國,這是合法的,敞開喝吧,您吶。
筆者和朋友們對美國人的守法意識大發感慨。盡管露天喝酒在中國屬于合法,但餐館將桌椅擺放到戶外其實還是違規的。筆者在魯迅博物館門前“致敬”的時候,曾經遇到過幾次城管執法。城管們將擺放在戶外的桌椅、板凳抄沒之后,留下一地的狼藉揚長而去??磥?,占用了這些桌椅、板凳的我們,也有違法之嫌?
美國對于露天飲酒有著明確的法律規定,即在公共場合喝酒是違法的,并且還要接受處罰。那位在中國出名的日本人加藤嘉一,離開中國去了美國之后,在波士頓就遭遇了一次“執法”。他像在北京一樣,買了一瓶當地的Samuel Adams啤酒邊走邊喝,結果被兩名白人警察攔住,告訴他:“你違法了?!被蛟S美國警察把討價還價的加藤嘉一當成了中國人,僅做出警告—下不為例。
不過,這個名叫加藤嘉一的日本人去了新奧爾良后,發現不少人在街上喝酒,便向巡邏中的警察問詢:“這里在街上等公共場合喝酒是被允許的嗎?”警察竟然是這樣回答的:“我們希望市民不在外面喝酒,我們也不鼓勵,但這最終由他們決定,管理自己。”看來,美國各州法律對于公共場合喝酒的執法尺度之不同,與中國城管的執法也有不謀而合的地方。
縱觀美國歷史,這個國家對酒有著強烈的抵觸情緒。1920年1月17日,美國憲法禁酒法案正式生效。根據這項法律規定,凡是制造、售賣乃至于運輸酒精含量超過0.5%以上的飲料皆屬違法。同時規定,自己在家里喝酒不算犯法,但與朋友共飲或舉行酒宴則屬違法,最高可被罰款1000美元及監禁半年。
究其原因,因為美國早期移民許多都是“清教徒”。“清教徒”力主敬畏上帝,過清廉、簡樸、實在的生活,并將飲酒作樂視為“墮落之源”。19世紀中期,隨著美國釀酒業的發展和城市酒館的日益增多,酗酒的人隨處可見,飲酒的危害性逐漸凸顯。“清教徒”們與很多法學家、社會學家紛紛把酒看成是犯罪和貧窮的根源,甚至稱其為 “魔鬼的甜酒”。到1914年末,已經有14個州實行禁酒。而到1918年底,則有四分之三以上的美國公民生活在禁酒的州或鎮里。
當然,美國憲法的禁酒法案早已在1933年2月被取消。但是,美國法律對于飲酒依然有著明確的法律規定,除了在公共場合喝酒屬于違法行為外,美國還規定合法的飲酒年齡是21歲。前往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對于飲酒年齡的法律規定是必須遵守的。如果被發現不到法定年齡喝酒,首先會追查酒精來源,賣酒的店家將被起訴、罰款;違法的飲酒人則會被罰款,其監護人也會被罰款。至于學校如何處罰不到法定年齡飲酒的學生,各所學校也有著不同的規定,有的學校可能會采取開除的處罰。
事實上,美國對于售賣酒精飲料也有著明確的法律規定。在中國餐館吃飯,飲酒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但是,美國的餐館賣酒必須申請酒牌,即使申請到酒牌,也只允許販賣啤酒和紅酒。
筆者在紐約出差的時候,曾經詢問就餐的中餐館服務員,是否有白酒。服務員稱,沒有白酒,如果特別想喝酒的話,只能提供掌灶廚師自己喝的四特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