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
首先是總體人數的增多,這是最直觀的。2012-2013年度赴美留學本科總人數接近10萬,2013-14年度人數繼續增加。
其次是學生來源地變得多樣化。近10年來赴美讀本科的趨勢,從一線城市快速擴散到二線城市,然后逐漸是三線和四線。幾乎每一個省會城市的知名高中都已經正式開設了國際部。同時,從2012年開始,是早年中國赴美讀高中的學生的畢業潮,這就意味著海外軍團開始浮出水面并且加入角逐。
高
人數增多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高分學生增多。注意,這不是分數整體變高,而是高分學生增多。事實上,隨著加入SAT考試的中國學生數量的增加,中國學生的SAT平均分并不一定會相應增加,甚至還有降低的可能。因為并不是所有新加入的學生都有很好的英語基礎,并且能夠接受到好的培訓。但是在一線城市的學生,占據最好的教育和培訓資源,加上培訓機構接近十年的SAT考試經驗的積累,這些學生的分數變高是必然的。
另一增高就是美國大學錄取分數。通常人們會講美國大學的錄取標準提高了,但是,實際上更確切的說法是美國大學可選擇的中國高分學生增加了。美國大學和中國大學不同之處在于沒有明確的分數線,而是一個大致的分數范圍。這些大學往往會給出一個參考范圍,比如,某個大學會在官方網站上公布一組統計數據,包括去年錄了多少人,實際來了多少人,錄取的人當中,SAT 閱讀中間50%的范圍是660-740,等等。但是對于中國學生而言,這個數字只能用作參考。因為往往這個大學錄取的中國學生的SAT閱讀分數是靠近740分而不是660分的。許多分數在660左右的中國學生最終就成為了錄取率里面的分母。但即便如此,在申請美國大學的時候,中國學生都會抱著撞運氣的心理,申請幾所dream school。
但問題在于高分學生增加后,高分學生青睞的那些美國大學的招生數量并沒有同比例增加。所以即便在高分學生群體中,錄取率也在下降。這就造成了美國名校申請人數的兩個聚集。
第一個聚集,是夠條件的學生和追夢的學生聚集在名校周圍,特別是前美國大學排名10-20的學校。因為歷史上,這些學校在2100-2200區間是錄取過一些中國學生的,并且,一線城市的學生里面,這個分數區間是最多的。
第二個聚集是比較可怕的,就是2100-2200區間的學生,主要目光是放在20-30的學校,但是這部分學校是高分學生的所謂保底學校。幾乎所有申請了康奈爾的人都會去申請加州大學伯克利或者洛杉磯分校。因此,看似前10和前20慘烈,其實危機四伏的是20-30的區間。
延
由于申請人數的增多,直接導致很多2014年早申請的學生被推遲決定,也就是把早申請延遲到正常申請一起評估。這次延遲造成的心理后果非常嚴重。因為這個延遲不單單是出現在前20的區間,而是同時出現在后面的區間。
中國學生很聰明,他們預估到了今年的形勢,所以早申請的時候既有沖高的ED,又有保底的EA。傳統上,沖高被延遲沒什么,畢竟只是一所學校,而常規的時候有很多類似的學校可以嘗試。但是保底的EA被延遲就不一樣了,學生馬上感覺到沒有依托,感覺到形勢的嚴峻,而這種恐懼感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很多學生開始瘋狂地刷校。
刷
所謂刷校,就是把能申的學校全都申請一遍。理論上,申請10所美國大學就差不多夠了。但是早申請被拒絕或者被延遲的所有學生,幾乎都會增加申請的學校數量。高分的學生會把前10-20的學校申滿,然后再向下刷到30。 中間分數的則會把TOP20-30的學校刷滿,然后再向后面順延。這種刷法造成TOP20-30的學校是危機四伏的一個區間。
這批學校面對的學生是最多的,中間分的很多,但是高分的幾乎同樣多。而前20根本消化不掉那么多高分的,這點美國大學招生官心里很清楚,他們錄你的時候,大概是有個判斷的,他知道你可能不會來,但是他也大概能夠判斷你可能不會被排名太靠前的學校錄取,最后的選擇就是在和他這個大學接近的幾個學校之間產生。這樣就造成了20-30這個區間錄取分數的提高。
刷校是比較危險的,因為刷校往往是在12月15日早申請結果出來之后才匆匆開始的,大量的學校學生往往并不了解,只是把已經有的附表文書改一改,結合點兒其他學校的內容了事。但是這樣的文書無法和精心準備針對心儀學校的文書相比,勝出概率非常小。所以我建議同學們盡量不要瘋狂刷校。2013年的留學關鍵字會延伸到2014年,未來的申請形勢會更加艱難,這將是一場硬仗。
拎客:
ED,Early Decision,早決定。只能ED申請一所學校,一旦被ED的學校錄取,必須接受這個錄取,而不能再選擇其他學校。
EA, Early Action,早行動。可以EA申請多所學校,被EA學校錄取后不必一定接受,可以選擇其他學校入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