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軟實力已成為職業學校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職業學校實現新跨越的支點。職業學校文化建設可從創新培訓方式構建開放型職業學校,促進校企融合引進企業先進文化,依托先進科技助推現代文明,創設科研氛圍打造學術團隊,鞏固資助體系營造溫馨家園幾個路徑切入。為避免職業學校文化建設陷入千校一面的泥潭,職業學校需張揚個性,大膽創新。
關鍵詞:職業學校;文化建設;路徑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C-(2014)10-0078-03
文化既是物質的又是精神的,文化有它特有的韻味。盡管職業學校的辦學條件千差萬別,文化建設的思路因校而異,但是文化建設的結果大相徑庭。透過紛繁蕪雜的表象,可發現職業學校有它共有的文化特質,建設和發展可按一定路徑。
一、創新培訓方式,構建開放型職業學校
除學校普遍具有的文化元素外,職業學校還有它特殊的文化基因——行業、產業、職業、專業、就業、創業……然而對于一所現代職業學校來說,僅有這些還不夠。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要求“堅持學校教育與職業培訓并舉,全日制與非全日制并重”。對于全日制學校教育,職教工作者駕輕就熟,而對于非全日制的職業培訓卻常常力不從心。現代產業從業人員、進城務工人員、新型職業農民等有學習的愿望和要求,需要系統的技術技能學習以及公認的標準的學習成果認證。[1]然而他們的基礎千差萬別,要求因人而異,時間零散隨機,考核標準分門別類。這種情況下,如果教學計劃不論青紅皂白搞一刀切,顯然缺少針對性,導致培訓工作失去了針對性而失去了吸引力。職業學校應主動轉變觀念、調整姿態、創新方法,努力去適應這些學員而不是讓學員適應學校。[2]職業學校若能敞開大門甚至拆除圍墻,從青少年到中老年各個年齡段的學員絡繹不絕,超越現行的校歷和時間表的限制,充分利用休息日、節假日和早晚的業余時間,打破現行的教學計劃,用行業的標準和企業的辦法實施個性化的培訓,學校盡管看起來不太像個學校,然而卻離真正的職業教育越來越近。
二、促進校企融合,引進先進文化
職業教育源于企業,但是當職業學校脫離企業成為一種形態時,就與企業漸去漸遠若即若離了。企業與學校那種水乳交融式的伙伴關系目前還只能是一種烏托邦式的愿景。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熱情不高、力度不大、效果不顯著,除了缺少體制支撐外,職業學校也責無旁貸。學校與企業是一種互主體或雙主體關系,應該互惠共贏,不能單方面地強調企業必須主動付出或回報。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框架下,職業學校要充分吸納行業企業在人才需求預測、專業結構調整、課程建設、基地建設、師資培訓、評價標準等方面的建議,完成專業與產業、企業崗位群對接,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3]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要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職業學校要主動打破學校與企業之間的隔閡,全面推進學校與企業之間的信息溝通、人才互聘、資源共享,探索發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辦學單位,實行“校中廠、廠中校”、校企集團化辦學。[4]總之,學校不能消極被動地等企業主動找上門來送信息、送設備、送資金、送技術、送人才,應該主動走出去、迎上去、走進去、跟上去、貼上去,在為企業服務中贏得企業的理解、支持和幫助。
現代企業需要技能過硬、素質優良、具有職業精神、認同企業文化的勞動者。每個優秀企業的文化都是獨特的,其經營理念、價值觀念和道德行為準則都富有個性。[5]職業學校通過移植、嫁接、合成、發酵等方式讓企業文化在學校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有利于學生學習和認知企業文化,接受企業文化的濡染,并在最大程度上理解企業精神,幫助學生提升職業素養,養成職業習慣。如果一所職業學校沒有企業文化的滲透,缺少企業精神的砥礪,那么它就稱不上真正的職業學校。學校與企業兩個供求主體在政府宏觀調控和公共服務引領下,調動主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通過市場和社會公益機制實現人才培養和人才使用最有效的對接,是更科學的現代管理方式和制度。
三、依托先進科技,助推現代文明
以“機器人革命”“三D打印”“智能制造”等為標志的再工業化浪潮已經洶涌澎湃。網絡化、大數據、智能化對企業的影響越來越大,企業生產、經營和管理的方式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6]職業學校一端連著企業,一端連著市場,理應成為新信息、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的感應器,并積極創造條件把這種生產經營管理中的“新”運用到課堂,使教學內容常新、教學方法常新、教學效果常新。職業學校只有與現代社會同頻共振才能煥發出勃勃生機。
職業學校的現代文明體現為兩個“新”。第一,理念新。學校管理的新理念不會憑空產生,既來自職業教育自身的探索和實踐,也來自行業企業的借鑒和啟發,還來自培訓的引領和感悟。因此,職業學校的培訓應堅持全員化、經常化、多元化、反復化的原則。教學、生產、經營、管理……教師的職業角色應反復調整,課堂、車間、市場、科研機構……教師的工作場所應經常輪換。第二,設備新。職業學校的實訓設備如果跟不上市場的節拍,那么所教、所學的內容就是馬后炮,學生走出校門必然遭淘汰。晚清時期的八旗兵,體格不可謂不強壯,品質不可謂不忠誠,士氣不可謂不高漲,大刀長矛舞得不可謂不威風,但是在火槍面前,忠誠、勇敢、威風連同彪悍的軀體轉眼間全都煙消云散了。因此,職業學校要在設備添置上舍得投入,要勇于淘汰并及時更新落后的設備。
四、創設科研氛圍,打造學術團隊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職業教育辦學規模迅速壯大,辦學條件全面改善,辦學環境不斷優化,辦學質量穩步提升,辦學成果舉世矚目。但是,由于走得太快,思考和研究的腳步沒有跟上,職教人對職業教育的本質、內涵的界定尚缺乏強有力的理論指導。涉及職業教育的一些基本問題,如職業教育在整個教育事業中的地位如何、職業教育自身發展的規律如何、職業教育的教學特征如何、職業教育與勞動市場的關系如何等問題都沒有足夠清醒的認識,以至于當社會上一些人將職業教育看作是“二流教育”、被認為是“失敗者的收容所”。理論的貧乏導致偌大的一個職業教育戰線未能對此予以令人信服的反擊。[7]
作為職教工作者也許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也許是熟視無睹習以為常,也許一直被事務性的工作裹挾著沒有反思和審視的時間。其實我們缺的不是時間,更不缺問題,當然也不缺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和水平,缺的只是研究問題的學術氛圍和科學方法。方法可以通過培訓的途徑來解決,學術氛圍的營造卻不是一蹴而就的,套用林肯的話“專利制度是給天才之火澆上利益之油”,學術研究也需要政策層面的引導和激勵。學校可通過頂層設計重組資源,調整利益分配格局,讓潛心研究的人經濟上得實惠、政治上得利益,把教師的注意力和精力引導到學術研究上來。一所職業學校當教師“要我研”變成“我要研”時,出成果、出效果便會指日可待。
五、鞏固資助體系,營造溫馨家園
盡管教育并非解決所有社會弊端的靈丹妙藥,但教育卻常是我們戰勝挑戰取得平等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8]職業教育是實現教育公平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因為職業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眾教育,不是選拔適合教育的人而是尋找適合人的教育。職業學校學生大約85%來自農村和經濟困難家庭。他們家庭收入普遍偏低,教育支付能力相對較弱。以國家助學金和免學費為主的中職學生資助政策的實施,為這些學生接受高中階段教育、圓繼續讀書之夢提供了有效保障,極大地改變了中職學校學生的求學、生活狀況。[9]從這個角度評判,職業教育是最有人情味的教育,是最有溫情的教育。
衡量職業教育是否有溫情,具體到一所學校,還要看學校是否樹立了以生為本的辦學理念,是否構建起公平公正的教育環境,是否從學生終身發展的視角教給學生安身立命的本領和繼續發展的能力。回歸到教育的本源,職業學校要培養全面發展、適應多種職業崗位的職業人,變“制器”式的單一技術技能訓練為塑造全面發展的職業人,才能實現技能培訓和人才教育的結合。
職業學校有沒有文化不在那些顯性的標語和口號,而是蘊含在一切教育教學活動中的使命、責任、關愛和尊重。借用余秋雨先生的定義——文化,是一種包含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態共同體。它通過積累和引導,創建集體人格。[10]職業學校的文化建構類似一棵緩慢生長的樹,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聽之任之。筆者參觀過一些學校,感覺其文化建設既有先進性又不失質樸,既有本土性又不失高雅。像江蘇省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的“水”文化、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工業技術學校的“善”文化、江蘇省如皋中等專業學校的“正”文化等。對這些文化建設的成功案例,大抵只能借鑒而不能照搬照抄。
參考文獻:
[1]周稽裘.現代職業教育要突出強調轉型發展[J].江蘇教育:職業教育版,2013(11).
[2]滕道明.等米下鍋不如找米下鍋[N].中國教育報,2013-11-12(5).
[3]王柏青,楊春柏.淺談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動因、特征、路徑[J].江蘇教育:職業教育版,2013(11).
[4]尹偉民.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N].江蘇教育報,2014-03-05(3).
[5]何語華.優秀企業文化讀本[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2.
[6]張黎寧,張博男.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三點建議[J].江蘇教育:職業教育版,2013(11).
[7]姜大源.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理論、實踐與創新[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8]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9]周鳳華.公平,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應有之義[J].江蘇教育:職業教育版,2013(11).
[10]余秋雨.何謂文化[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曹鴻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