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消費者,天天都是消費日。可以說,消費維權事關每個人的切身利益。今年,市人大常委會將本市消費者權益保護條例的修改列為立法正式項目,如何把這部條例修改好,怎樣使得相關制度設計更加合理科學,市民百姓很有“發言權”。在前期公開征求近千條市民意見和召開座談會的基礎上,9月2日,市人大常委會舉行《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條例修正案(草案)》立法聽證會,18位聽證陳述人圍繞立法中的三大關鍵問題充分發表意見。這已是本市人大常委會舉行的第13次立法聽證會。
首次多渠道直播
聽證會現場,4、5臺攝像機從不同角度齊刷刷地對準提案人、聽證陳述人、聽證人,這樣的“架勢”在以往聽證會上非常少見。這是本市舉辦立法聽證會以來首次進行電視直播。除了由上海廣播電視臺法治天地頻道進行電視直播外,此次立法聽證會還由上海廣播電臺東廣新聞中心進行廣播直播,東方網、看看新聞網進行網絡視頻直播,“上海發布”進行微直播。多渠道的直播,讓聽證會“全透明”、“立體化”地呈現在市民面前,讓更多的人能“見證”一部法規修改完善的過程,人大立法也朝著公開透明又向前邁進了一步。不少市民表示,以往總覺得人大的立法聽證會很“神秘”,只能在報紙上讀到相關報道,現在打開電腦手機就能“刷博”,打開電視就能看到“畫面”,這種體驗很真實,能夠進一步了解人大立法的運作過程,進一步加深對人大制度的理解。
參加此次聽證會的18位聽證陳述人都是按照聽證規則,通過公開報名,經遴選產生。他們中既有各個年齡層次、各種職業背景的市民,又有來自不同行業的經營者代表,還有專家、律師、新聞記者和消費維權工作者等。圍繞七日無理由退貨制度、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消費爭議處理機制等三大焦點問題,消費者、經營者、監管者等各方利益主體,藉由聽證會這個平臺,暢意表達各自訴求,開展思想和觀點的交流交鋒。一些陳述人為了論證自己觀點,還帶著存儲卡包裝盒、開裂的地板甚至錄音上場。在每一個議題結束后,聽證人都與陳述人、提案人進行了互動。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丁偉表示,這種公開的程序設計,有利于立法機關在平衡各種利益訴求的基礎上找到最大公約數,作出更加科學民主的決策。
激辯三大焦點問題
究竟哪些商品可以“七天無理由退貨”,退貨商品的完好性標準應該如何設定?第一個聽證議題在現場引發激辯,消費者代表和經營者代表甚至各執一詞。陳述人程小勇認為,“退貨的商品應當不污不損且不影響再次銷售”的判斷標準容易引發爭議,“不污不損”是指商品本身,還是包裝、配件?他建議進一步探討。在媒體從事消費投訴節目的陳述人王海波則對“不影響再次銷售”的表述堅決反對,他認為這極有可能把那些確因質量問題而應該進行的退貨排除在外。來自企業的陳述人李飏則認為,現在的電子產品,如液晶電視、智能手機等一旦啟用就會在產品內部留下數據記錄,如果可以無理由退貨,會不會對下一個消費者產生不公?對于經營者而言,又會增加返廠檢測、恢復設置和重新包裝的費用,這個成本該由誰承擔?他建議退換貨要根據商品分類設定不同標準。還有一些陳述人提出,要從保護消費者知情權出發,對無理由退貨再銷售的商品進行標注。
“我每天接到的電話中至少有30%是各種商業廣告,比如,買了一次房,哪怕后來房子已經賣掉了,還會有不同的中介頻繁地打來電話問房子賣不賣……”陳述人錢翊樑的親身經歷讓現場與會人員感同身受、頻頻點頭。修正案草案要求經營者收集使用消費者信息,要明示目的方式和范圍,征得消費者同意;另外,經營者要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這樣的規定,是否合理可行?針對這個聽證內容,錢翊樑認為,修正案草案正面倡導較多,但禁止性、制裁性條款不足,建議增加懲治措施,并且要向泄露信息的終端追溯,對“始作俑者”進行處罰。華東政法大學教授、陳述人鄒榮認為,在刑事處罰、民事賠償外,對于經營者隨意泄露消費者信息的行為,如果達到行政處罰標準,還應追究行政責任。
如何進一步改進消保委和有關行政管理部門處理消費投訴的職責及辦理程序?這個話題同樣在聽證會上引起一番熱議。“正好今天上午的直播節目遇到這個事情,所以我想給大家放一放。”王海波拿出一段錄音,這是一例汽車修理糾紛,消費者多次向消保委投訴,消保委表示無能為力,建議消費者去媒體投訴。“消保委希望做大做強,但卻不堪重負,問題在于僅靠調解,沒有裁量權,威信不足。”一些聽證陳述人建議理順行政、司法機關和消保委對于消費者投訴的責任關系,比如賦予消保委小額消費糾紛仲裁權,以提高消費者維權處理效率。
以主流民意作為立法參考依據
在立法聽證會結束后,9月9日,市人大法制委根據常委會一審意見以及其他各方面提出的意見,對修正案草案進行了審議,并形成了市人大常委會關于修改《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條例》的決定(草案)。其中,立法聽證會上各方的意見建議也經過逐條研究、積極吸納,成為重要的參考依據。9月26日,決定(草案)提請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審議。
考慮到商品的種類繁多,根據商品性質不適用無理由退貨的具體情形難以在法規中窮盡,為了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防止經營者在提請消費者確認過程中利用格式條款侵害消費者的利益,決定草案在《消法》已對“鮮活易腐”等四類商品規定排除適用的情形下,將規范的重點放在對確認程序的細化上,刪除了“食品、保健品、化妝品、內衣等”約定不適用無理由退貨商品種類的列舉,并明確“經營者應當通過顯著方式告知消費者,并設置提示程序,采取措施或技術手段,供消費者進行確認。經消費者在購買結算前確認的,不適用無理由退貨”。針對各方對退貨商品的完好性標準仍有一定分歧,決定草案將“不污不損且不影響再次銷售”修改為“完好”,同時新增了“消費者為檢查、試用商品而拆封且商品本身不污不損的,屬于前款規定的商品完好”的內容。
關于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法制委經研究認為,消費者依法享有個人信息受保護的權利,經營者必須在法定和約定的范圍內收集、使用消費者個人信息,采取措施避免發生信息泄露、丟失的情況,否則應承擔不利的法律后果。為此,決定草案明確在發生或可能發生信息泄露、丟失的情況時,“經營者應當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并且新增規定“經營者違反有關規定的,除依法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外,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或者相關行政管理部門依照有關法律、法規予以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針對各方提出的進一步明確消保委等消費者組織的定位和職責,充分發揮消保委對經營者的約束作用,保障消費爭議及時解決的意見建議,決定草案明確,消保委應當履職的公益職責包括組織由消費者、經營者、行業協會、專業機構、相關部門等多方參加的協調會,研究解決涉及消費者合法權益的突發情況。同時,新增“消保委受理投訴后,應當及時開展調解,經營者應當予以配合。調解應當在六十日內完成,但雙方同意繼續調解的,調解期可以延長三十日”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