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督導制度是現代教育管理中保障教育法律法規、方針政策貫徹落實,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重要制度。本市教育督導立法工作開展較早,1999年市政府出臺了《上海市教育督導規定》。2012年,國務院頒布《教育督導條例》,對教育督導的內容、原則、督學的條件和管理、督導的實施等作了較為系統的規定。為了確保法制統一,并將本市教育督導一些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上升為地方性法規加以規范與固化,推動本市教育綜合改革從教育管理走向教育治理,市人大常委會將制定《上海市教育督導條例》列為今年立法正式項目。9月23日,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對《上海市教育督導條例(草案)》進行了初審。《條例(草案)》篇幅不多,但卻不乏一些創新亮點。
“督政、督學、評估監測”三位一體
明確“督政、督學、評估檢測”三位一體的教育督導內容,是本次立法的一大創新與突破。《條例(草案)》規定了教育督導的適用范圍,即對本市行政區域內的各級各類教育實施教育督導。同時,規定了教育督導委員會及教育督導室實施教育督導的內容:對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和下級人民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職責實施監督、指導;對各級各類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以下統稱學校)規范辦學實施監督、指導;對教育發展狀況和教育質量組織開展評估、監測。
《條例(草案)》在教育督導的整體適用范圍上與上位法保持一致,沒有針對高校、民非培訓機構等專門展開,但在根據督導范圍展開的具體督導內容上,增加了督導內涵。另外,《條例(草案)》還創制性地將同級政府相關部門納入了教育督導“督政”的范圍。
公眾參與和接受社會監督
細化與拓展教育督導公眾參與和接受社會監督的有關規定,是本次立法的又一創新。《條例(草案)》在總則中對社會參與總括性規定了“鼓勵和支持學生及其家長、社會組織、社會公眾共同參與教育督導”的總體原則,體現了本次立法倡導公眾參與的整體導向。其次,《條例(草案)》又通過責任督學相關信息的公布與公眾意見建議的反映、督導實施過程中的社會參與方式、督導意見書的公布與接受社會監督、督導報告的面向社會公布等內容明確在教育督導全過程中,鼓勵公眾參與、接受社會監督的具體措施,進一步保障了社會公眾對教育督導的參與權、知情權和監督權。最后,《條例(草案)》專門規定了社會專業機構參與教育質量監測報告發布和社會參與評估、監測的相關內容,并指出教育督導室應當將社會組織提供的評估報告、監測結果作為實施教育督導的重要參考。這就明確了政府與社會力量在教育質量評估監測中的責任與分工,有利于上海深入探索管、辦、評分離改革,推動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
強化督學隊伍建設
強化各級政府對督學隊伍建設的職責,是本次立法的第三項創新。督學是依法行使教育督導職權、執行教育督導任務的人員,在教育督導實施中具有重要地位。為此,《條例(草案)》根據上位法的原則規定,專門對督學的任命與聘任、考核、培訓與科研、履職規范與考評以及回避等內容作了細化與規范。《條例(草案)》還強化了政府對于教育督導隊伍建設的職責,規定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教育督導隊伍建設,根據教育督導工作的性質與需要,配備專職督學;規定專職督學由市和區縣人民政府任命。
細化教育督導事項
細化教育督導的事項,是本次立法的第四項創新。《條例(草案)》根據上海的實際情況,分別對督政事項與督學事項進行了分類梳理,并呼應“三位一體”的教育督導內容,增設了組織開展教育質量監測的表述,使內容更為翔實、更具有邏輯性。如督學方面,進行了進一步補充與拓展,按照對推進素質教育的總體要求、對學校、對教師、對學生、對學校與社會互動等事項的督導這一邏輯順序,重新梳理、整合了上海對于學校教育教學的督導事項。在教學質量監測方面,規定教育督導室應當根據教育的發展現狀和實際需要,組織開展教育質量監測工作,并組織專業機構發布教育質量監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