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大的活動也有章可循,內容與體驗是關鍵。
日子像飛一樣,盼望已久的春節眨眼就過去了,一回到辦公室整組人便開足馬力,全力準備三月的渠道大會。這是每年一度的盛會,今年大約有500人參加,兩天的會議日程被安排得滿滿當當,有過活動實操經驗的營銷人想必對其中的工作量心知肚明。
但再大的活動也有章可循。活動做得好不好,干得累不累,關鍵看你動不動腦。
首先,做這種大型的綜合性活動靠的是團隊,決不是拼個人!哪怕你是個超人,縱有三頭六臂,僅憑單打獨斗,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搭班子”很重要。我們通常會成立一個工作小組,組長實行輪流坐莊,每次由不同的業務骨干擔任,組員則為其他團隊成員。由于整場活動由組長全面操盤,他/她其實承受了極大的壓力。我的信條是:責任要與權力匹配,所以組長對于組員工作的分派與管理有足夠的發言權。你也許會問,工作組中很多都是平級的同事,組員憑什么要配合組長?原因很簡單,輪流坐莊使得大家都有機會嘗試不同角色,體會其間不同的挑戰與艱辛,今天你配合他,下次互換角色時,他也會配合你。
回到活動本身,什么是成功的關鍵?回答也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對于我們這類活動,我個人的感悟是:內容與體驗是關鍵,要真正做好,一定是內容為王,體驗制勝。
這是一個充斥著各種大片及舞臺秀的年代,人們對于炫麗的舞臺、震撼的視聽以及精美的餐食早已習以為常。美輪美奐的包裝也許讓人驚艷,但真正打動人心的卻是內容。循此思路,我們不再追求所謂視聽盛宴的效果,轉而把心思更多地花在內容上。其實內容的準備才最考驗人,活動公司在這一環節能幫的忙非常有限,更多是依靠內部工作團隊,他們對于業務、渠道乃至行業的理解決定了內容的好壞。坐在臺下的渠道伙伴其實根本不喜歡聽廠商在臺上不接地氣地自說自話、一廂情愿地描繪著只有自己的勝利藍圖,他們感興趣的是廠商的策略與他們自身發展的相關性。正因如此,我們今年在內容設置上做了調整,除了慣有的年度策略分享,新產品發布與展示,我們還特別關注行業趨勢的分析,與合作伙伴的互動,以及對新經營理念與管理方式的探討。
光有好內容還不夠,與會者的參會體驗也同樣重要。談到體驗,拼的可是對細節的關注與執行力的高低。就拿全天會議中的午餐做例子,這點小事表面看來根本不是問題,大會所在的五星級酒店處理起來應該易如反掌,但其實不然。細想一下,上午的會議一結束會有五百多人同時涌向餐廳,餐廳的入口、取餐處此時必然成為瓶頸,即使參會人員不介意排隊等候,就餐時間也一定會被拖延,由于全天時間表極為緊湊,很有可能影響到下午會議的啟動,致使后面的時間表全面推后。所以合理設置餐臺、科學管理人流、巧妙利用餐廳布局,精確估算用餐時間就顯得非常重要。
但有了好內容,有了對細節的關注與強大的執行力就一定能保證100%的成功嗎?我的回答是不。直接或間接參與了這么多的活動,至今還沒有哪個我敢說沒有瑕疵!活動,特別是大型活動有太多的變數、突發事件甚至不可控因素。2008年我有機會去現場觀看奧運會開幕式彩排,被震撼之余,一直希望去問問張藝謀作為總導演的感受,我相信他一定也有遺憾。就像拍電影,活動本身也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重要的是我們在遺憾中學到了什么,還記得索契冬奧會那不曾亮全的五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