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哭不平,百年鑫園終沒落
周五下午的煙袋斜街,絲毫沒有因為是工作日而顯得冷清。不寬的胡同兩邊,各式店鋪里雜列著樣式繁多的商品,細數一下,從西藏到臺灣,從吃穿到把玩,都匯集在這短短一條北京的胡同里,好不熱鬧。鑫園客棧的招牌就高高地佇立在街中一棟二層小樓的樓頂,對這條窄巷而言,卻是有點太高了,要費力仰起頭才看得到。客棧古樸的門口掛著紅燈籠,已經絲毫看不出鑫園浴池的影子。
9月20日,鑫園浴池正式停止營業,改為鑫園客棧。這家起家于清朝光緒年間,相傳由大太監李蓮英的義子李福慶創辦的洗浴界百年老號終因客源減少、入不敷出等原因壽終正寢。而若不是敏銳的媒體捕捉到了鑫園浴池關張暴露出來的老字號保護與傳承的問題,鑫園浴池這個名字恐怕再不會被人提及,它將像眾多曾經出現又默默消失在北京歷史上的店鋪一樣,悄悄歸隱于歷史塵埃。
“與其說我們要為它念悼詞,不如說我們該為它哭不平。”當我們就鑫園浴池的話題走訪城市文化學者袁家方的時候,這位致力于北京老字號及商文化研究的老先生不無惋惜地說,“鑫園浴池‘死’得早了。”
在袁家方眼里,鑫園浴池并不只是一個百年老字號這樣簡單。采訪中他反復強調了幾次,鑫園浴池是煙袋斜街上僅存的老字號,在他看來,被大多數媒體忽視的這一點,在什剎海——鼓樓——南鑼鼓巷商圈的發展歷程中意義重大。
鑫園浴池及其顧客所共同構成煙袋斜街的這一處獨特的生活景觀,在袁家方看來,不止傳承的是北京老百姓傳統的洗浴文化,也承載著老百姓對一種生活方式、對一個時代、對一個地區的感情。而這種習慣和念想,不應該在這種時候、以這種方式戛然而止。
“當它沒有徹底結束的時候,用人為的方法終結它,太可惜了。”
鑫園浴池的消失,不得不說,是市井文化的一個損失。從今以后,煙袋斜街這條有著“歷史文化名街”之稱的老北京小街上,將再沒有原汁原味的北京文化,這是何其的諷刺和悲哀。
惜手藝,老號有價亦有情
而伴隨著它的離去,傳統洗浴文化中的手藝——剃頭、刮臉、拔罐、修腳、搓澡,這些曾經是老百姓生活中司空見慣的活計,也悄然淡出了人們的生活。
“手藝”作為袁老先生口中的“民間的智慧,民間的創造力”,歷經時間磨礪,經過人們切實的勞作和思考,與自然不斷磨合,經過千百年的演變,才能熟知材料的特點,能夠精準把握操作過程中每一個變量,才最終成熟,為民所用,服務于人們的生活。
這些手藝里既有對自然的敬畏,又有地域的特色,有材料的知識,還包含著文化的含義。所以手藝人在過去被稱為“把式”,意即對某樣事物非常精通的人,他們在民間享有比較高的地位,是受人尊敬的。同時,精通手藝也是對自然資源的節約,當一門修理的手藝被人掌握的時候,就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工業化生產的副作物,以及更換新品對自然環境造成的負擔。
老字號在傳統文化所體現出的價值,手藝是極其重要的一項內容。大多數老字號都是靠著手藝起家,在這百十年間隨著手藝越做越精通,生意也越做越大。一家老字號的消失,意味著一項,或者幾項手藝可能多了一分失傳的危險。
同是浴池老號,從手藝的傳承上來說,清華池就是一個比較好的例子。在清華池,修腳被放大成了專門的項目,設立了醒目的標識。無論是來自哪兒的客人,只要在網上輸入它的字號,就會自然了解到它最自信最有特色的項目——修腳。這種放大,不只是讓老浴池有了新活力,更為這項傳統手藝爭取到了立足之地。
正因為手藝與人們生活密切的聯系,由手藝而生的老字號也成為了人們情感的寄托。北京另一家老浴池雙興堂,位于豐臺區南苑,很多老人甚至從海淀區千里迢迢趕過去泡個澡、搓搓背,就單說搓澡,全身就要搓上一百多下,搓哪個部位多少下都是有講究的。但是重要的并不是泡澡或搓背,而是人們通過這項活動體會或懷念一種舒適恬淡的生活方式和溫馨和睦的人際關系。
新商圈,后海何時溫舊景
從地安門外大街往西,沿著什剎海火神廟的墻根甫一拐進什剎海河畔,就覺得街面的喧囂忽地靜了好幾分。可能是周五的關系,又天色尚早,游客比平日少了大半,河清柳綠的什剎海岸邊,三三兩兩地聚集著幾位老人,或下棋,或聊天,或凝神遠望,或閉目冥思,恍惚間仿佛回到了還沒有如織游人的年月。
隨口向幾位坐在廣場上聊天的老人打聽了鑫園浴池的所在地,他們提醒我那家浴池已經歇業了,而當被問起是否還去澡堂時,他們紛紛表示早就不去了:“都住樓房了,還去澡堂干嘛啊。”
在袁家方看來,老字號的保護與存續,絕不是某一個行業獨立的問題,而與整個地區的商業文化發展都有著至關重要的關系。
鑫園浴池地處什剎海——鼓樓——南鑼鼓巷商圈,這里700余年積淀下來的歷史吸引了大量游客。近年來西城區對煙袋斜街的整改,文物界及城市規劃方面的學者專家普遍認可,這次整改從硬件上保存了歷史原貌,但對軟文化的重視卻不及對建筑的保護。因此當最后一家表里皆是老店的鑫園浴池關閉的時候,也正式宣告原住民文化從這條街上徹底消失。
將胡同進行商業化開發在北京城區很多地方都存在,甚至似乎已經成為了傳統文化與現代商業旅游業結合的捷徑。它在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改善生活壞境、擴大就業渠道、發展旅游業的同時,也或多或少地破壞了當地原始的文化生態。
大量外地商業的遷入淹沒了當地原有的文化特色,門墩兒、對聯等文化符號伴隨著胡同和四合院的拆除、民房的商業化改造,逐漸消失。最讓人痛心的莫過于這種破壞是不可逆的,就像鑫園浴池一樣,“死”了,就是“死”了。
對胡同商業化的開發,人造景觀的建設,讓旅游喪失了其追求“本真”的一面。而當人們有一天真正意識到北京的胡同其實是北京人的生活區的時候,當人們意識到“胡同游”最寶貴的不是琳瑯滿目的商品,而是胡同的幽靜與街坊之間溫暖默契的互動的時候,那些被商業化了的“四合院樣板間”,卻是再也回不去它們本來的樣子了。
字號在,愿將匠心比初心
如何喚起中國的工匠精神,是老字號保護與傳承的核心。
對于存續了上百年的老字號,堅持初心是一種底氣,是對自己能力的自信。當人們給自己的文化和特色多一點自信的時候,可能就讓這種文化多了一線生機,多了傳承下去的希望。保持最初的那份匠心,也正是這個時代對老字號的要求。
在這個多元化的時代,無論是連鎖大企業,還是民間小作坊,甚至是有能力有手藝的個人,都應該有施展的空間。時間自會淘汰不被時代接納的事物,進行過多的人為干涉可能反而破壞了傳統文化的“生態平衡”。
而現下的人們,則更應該平心靜氣地看待這個世界,返璞歸真,尊重傳統文化,珍視自然資源,珍惜勞動成果,對手藝建立起最基本的敬意,讓勞動更有價值,創造更有意義。
談到老字號的保護與存續,袁家方說了擲地有聲的十二個字,“放開眼界,放開手腳,啟動民智”。無論古今,當人們的熱情被充分調動起來,這種充滿激情與創造力的氛圍都必將為這個世界注入蓬勃的朝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