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電梯,電梯門再次打開時,卻發現自己還在之前那個樓層,一看,原來是忘了按電梯按鈕;搭地鐵,忙著刷微博或者聊微信,猛然聽到報站聲,才反應過來,坐過了好幾站;去超市買東西,刷完卡付完錢回到家,才記起買的東西忘在了超市收銀臺……這樣的狀況,是不是感覺似曾相識?
若答案是“yes”,那么恭喜你,一不留神邁入“城市迷走族”行列。
所謂“城市迷走族”,有人將這類人群的癥狀列出13項標準,總體意思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們,表現出迷走生活的狀態。
很多人將自己與那些標準一對照,發現至少有兩三項都能在自己身上找到影子。由此說明,這種迷走現象,幾乎成了都市人的共性。而很多情況下,“城市迷走癥”都是在潛意識當中進行的。
譬如那天上班,進了地鐵后,我習慣性從包里拿手機出來刷微博,翻了半天也沒翻出來,這才想起來早上走得急,手機忘在了家里。回去拿不現實,我的心情一下子變得很沮喪。到了單位,我立馬兒將簽名改成:手機忘帶,有事QQ聯系。不過很可惜,一整天下來,QQ沒啥動靜不說,回到家打開手機,居然連10086也沒來騷擾我。
這件事被老公知道后,他笑話我自作多情。我將他和13項標準一對照,發現他也照樣是個典型的“迷走族”。那次老公收到一條中獎的詐騙短信,他硬是跟人家聊了半天,真是閑得發慌。還有,以前他就是我的“活地圖”,現在好了,就是去個1km之外的地方,也要習慣性拿手機地圖查一查才放心。
將這些囧事跟閨蜜一說,她回我,被你這么一說,我好像也有類似癥狀。有次坐公交車,我習慣性地從包里拿出一張卡,但刷了半天也沒反應,我正琢磨著是不是公交卡消磁了,定睛一看,發現自己手里拿的居然是張銀行卡……
后來,辦公室里也聊起這個話題。小丁就是個典型的代表。她平時沒事的時候,熱衷于參加同城讀書會活動。有次,她在聚會上遇到一男生,兩人相談甚歡,遂相互做了自我介紹,互換了微信號。在微信上聊了一段日子后,男生發出約會邀請。小丁這才突然想起來,自己早忘了人家真實姓名,而對方的微信號,是一堆沒任何規則的英文字母。第一次約會,她也沒好意思開口問人家姓名。后來小丁和那個男生修成正果,但這件事一直被當成笑談。
這樣一看,我們周圍其實埋藏著很多的“走神”。有專家分析說,“城市迷走族”是網絡時代特殊的產物,是過分依賴虛擬網絡的體現。這樣長期過度依賴網絡不但影響人的識記能力,也讓都市中的人群經常表現出迷走的生活狀態。
當然,城市迷走癥,并不是病。偶爾的迷走,尚屬正常。但當它分散你的注意力的時候,一定要引起重視,采取相關措施,避免不良現象的發生。
其實想想,跳過幾條微博,錯過幾條微信,世界并不會有太大改變。不如把手機放下,和朋友面對面聊聊天,或者花時間精心做一道甜點,會讓你的生活更豐富多彩。
另外,作為迷走族,當大腦長時間高速運轉得不到休息時,要學會適時地歸零。不妨按下暫停鍵,給自己一個假期,做一些輕松的事情,讓自己恢復活力。責編/張立平laomalp82011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