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淑芳,一個普通的農家女。因為有雙巧手,改變了人生。現在,已然成為婦女創業成功的典范。
白手起家,艱苦創業
趙淑芳從小心靈手巧,初中畢業后,在父母的支持下向唐山的一位老師傅學習了3年的裁縫技術。手藝學會了,她就開了一家裁縫鋪,成了遠近聞名的“裁縫姑娘”。隨著服裝加工行業的市場需求發生變化,生存越來越艱難。趙淑芳開始尋找新的出路。一次逛街時,她看到家紡生意在市場上越來越受歡迎。就想:我有裁剪的手藝,無論干服裝,還是家紡,都有相通之處。
她獨自一人先到南方市場上調查走訪了各大窗簾、布匹市場,細心地選購了一些原面料之后,又到家紡加工廠系統學習了加工技術。隨著對家紡行業各環節越來越深入的了解,趙淑芳總結出了優質布匹對家紡加工行業的重要性。普通布料起球、掉色,怎樣提高布匹的質量,成為困擾她的一個難題。在她焦急萬分之時,聽說遼寧一家印染股份有限公司,是家印染技術很成熟的老廠子,選用的是進口染料,不含有害物質,是綠色環保家紡的首選。趙淑芳想和這家公司合作,可人家的要求是要有足夠大的賣場。正是這樣的要求促使趙淑芳下決心租下了金都商城5樓1000多平米的場地。2009年初,趙淑芳和金都商城簽下了承租合同,“淑芳家紡城”正式入駐金都商城。起初的半年,生意冷淡。用趙淑芳的話說:“半天不來個顧客,來個人,我們都能把人家給看羞。”趙淑芳不想坐以待斃,就主動走出去搞宣傳。她跑到村里做廣告,讓老顧客憑積分領禮品。她還抓住每個節假日搞大型優惠活動,生意越來越好。
身體力行,弘揚美德
人生有最不能等的3件事:孝、愛、善,它們才是幸福的源泉。作為人妻、人母和兒媳的她,除了在生意場上打拼,回到家中也能盡心盡力地做好一切,照顧好孩子和老人,并不因辛苦而有絲毫的怠慢。
公婆的生日,她記在心里,會燒上一手父母喜歡的可口飯菜;逢年過節,趙淑芳總是不忘給二老買些喜愛的禮物;天寒了,她親手給老人縫制了合體的新棉衣,讓老人心里暖烘烘的。1998年婆婆確診患了腦瘤,當時她已經和丈夫搬到武安居住,但她還經常回到村里衣不解帶地伺候在婆婆床前。老人對兒媳的熱心服侍心里壓力大,總覺得拖累了孩子,每每拉著她的手哭訴。而她卻沒有任何厭惡,反而耐心地開導婆婆,和婆婆聊天。到最后婆婆已經認不清家里的人,惟獨每次看到兒媳她老人家都會笑,然后就是流淚,指著桌上的罐頭不停地說:吃,你吃。她心里也知道婆婆這是惦記她。與病魔抗爭了3年,老人最后安詳地走了。
在淑芳身上透露著女強人的干練和賢妻良母的氣質,她經常說:一個女人要事業成功,家庭和睦是重要因素。我今天所取得的成績,是同家人的支持和鼓勵分不開的。她對兒女的要求也是很嚴格,說做人要謙虛,少說多做,待人要和善,不爭不搶。
熱心公益,扶貧濟困
有人說,愛如果只停留在一家人之間,那么這種愛是小愛,可趙淑芳家庭卻把這種愛,這份情延伸到親朋鄰里以及陌生人身上,成就了一種大愛。
小家豪是武安市西部山區特困兒童,他5歲時母親患病去世,父親又患有腦血栓,家里生活困難。2011年經武安市婦聯牽線,淑芳為小家豪送去1000元現金及家紡用品。小家豪是個積極開朗懂事的乖孩子,在家會給爸爸做飯,洗衣服。趙淑芳看到這樣懂事的孩子更是心疼,她決定以后每年都資助小家豪1000元,直至初中畢業。
每年暑假,淑芳都把家豪帶到自己家中小住,帶他去買新衣服和愛吃的零食,讓他和自己的兒子同吃同住,感受家庭的溫暖。
在市石洞鄉有一個特困家庭,女兒叫魏紅,養父患有腦血栓,長年臥病在床,沒有勞動能力;養母患有腎炎,每天需打針吃藥;弟弟先天性身體畸形,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家中沒有經濟來源。作為家中的“頂梁柱”,她不得不輟學到商場打臨時工。淑芳被這個特殊家庭打動,經常到家中送救助金和慰問品,將魏紅認作“干女兒”,安排到自己的家紡城工作,從此有了一份穩定的收入。
帶動鄉鄰,增收創業
武安市活水鄉活水村是出了名的貧困村。現因淑芳家紡牽頭組織通過加工手工粗布,走上了致富路。除了在活水村有加工基地,位于古武當山景區的常楊莊村也有趙淑芳的手工粗布加工基地。
近年來,趙淑芳已經為手工粗布加工投資了30多萬,然而這些也僅僅是個開始,因為她已經有了新目標:要把手工粗布加工做成一個產業鏈。從收棉花、紡線,到染料,再到手工加工,最后到銷售。如果想要形成一個產業鏈,起步資金就得500萬,目前已經申請了銀行貸款。
越是走得深入,趙淑芳越是看好手工粗布加工市場。對于今后的創業之路,她信心滿懷:手工粗布是中國的民族瑰寶,蘊藏著巨大的商機。我的夢想是讓我們的手工粗布可以遍布全國各地,甚至走出國門,走向全世界。責編/張立平laomalp82011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