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態建筑理論的進一步發展會促進建筑技術理論內容的不斷創新和完善,促進建筑在藝術設計生態化方面的不斷進步,給整個的建筑學帶來勃勃生機。
關鍵詞: 綠色建筑,生態學,建筑學
1 結合生態的建筑學
建筑物對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人類的基本活動幾乎都是在建筑物中完成的,可以說人與自然作用的主要載體就是建筑。與此同時,我們都知道人的主要活動場所就是建筑物,因此環保生態、和諧高效的建筑環境是至關重要的。所謂的綠色建筑,技術方面往往不是問題,難點及重點在于設計理念及觀念上。建造綠色實用型建筑需要生態學原理滲透到建筑學原理中,需要觀念的重組,需要建筑師對生態學及建筑學理論的熟練運用和重組。只有針對地方生態特點、環境特點、人文特點,通過技術觀念的整合才能建設出生態綠色建筑。措施包括兩方面: 一是優化建筑內外空間的各種物質條件; 二是將物質和能源在建筑內部有組織,有計劃的循環利用; 最終達到生態平衡、節能、高效的循環體系。所以說生態學的學習,對于當下建筑院校的學生來說是必修的,否則只會使綠色建筑設計理念的學習成為空談。
2 結合建筑的生態學
當下,人與環境和諧發展越來越被重視。21 世紀是科學信息技術大爆炸的時代,日新月異的現代信息科學技術給設計師們帶來了無限的機遇和挑戰,同時也帶給他們無限想象的空間。國內許許多多的巧妙設計如雨后春筍般相繼為人們所熟知。這些建筑設計無論從設計理念還是設計的跨度和高度方面都逐步被要求與國際生態建筑設計接軌。因為最近高層建筑帶來的一些不良影響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例如,“熱島效應”、資源短缺、高能耗等。其中高能耗問題顯得尤為突出。據聯合國統計,建筑方面的能源消耗大約占全球各種能源消耗的1 /2。由于新興建筑業的獲利空間巨大,刺激房地產業的快速發展,大量的建筑活動對環境和生態的影響是可想而知的。對于高等院校中主修建筑學的學生來說,加強生態環境方面的授課是很有必要的。通過學習能使他們更深一步了解如何綜合設計和合理規劃生態環境,怎樣達到生態與環境的整合; 通過學習能使他們避免以后從事建筑業時對自然環境及人類母親——“地球”的傷害; 通過學習可以使他們懂得如何有效的利用各種自然和人文資源條件,以個體建筑設計促進城市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追求理性、科學、高端建筑的同時必須做到回歸自然。這正是人、自然及社會的協調發展。
3 綠色智能建筑的設計
3. 1 建筑方案
綠色智能建筑的最大特點是開敞的大空間結構,這種結構視覺效果非常好。它給人的美觀在于“簡單、整潔”。通過舒適的立體色彩,配以框剪結構、框架結構等結構形式、留下足夠的空間處理房間的綜合布線,將各個功能區的布局最優化,比如設備間、強弱電豎井以及配線間等功能區; 層高必須符合要求,室內的高度要高于2. 6 m,走廊的高度要超過2. 3 m; 對于屋頂的設計,可以充分利用太陽能設備,低碳環保。
3. 2 建筑外圍護結構設計
在設計建筑外圍護結構時,要嚴格執行國家在節能減排方面的要求,對于設計中出現的不符合要求的結構,就應當采取措施,依據相關數據資料,科學合理的控制建筑的體型系數和墻窗面積比,以達到國家及地方在技能設計方面的要求。設計時也要從實際出發,在建筑的西側和北側不可以采用面積較大的玻璃墻,在對墻體的隔熱和保溫設計過程中,要注意在外墻表面應用熱反射材料,同時為了保證采暖房溫度,要在其與非采暖房中間進行保溫層的設置; 屋面隔熱中,如果是住宅屋面,可在屋頂采取一些綠化和遮陽的設計,保證能夠降溫和通風,而對于坡屋面則設置成閣樓; 公建平屋面以選擇淺色屋頂體系,并涂刷熱反射涂料在地下車庫以及不需要采暖的房間進行設計時,地下室的頂板應該設置保溫層,懸挑部位的房間及首層架空的建筑底板也應該設置保溫層; 在進行整體設計時,應該考慮提高幕墻外墻的熱工性能,玻璃幕墻盡量采用添加惰性氣體的中空玻璃和真空玻璃,也可以在玻璃窗外貼透明反射膜或者涂刷透明隔熱涂料; 外窗設計時,外窗的開啟及施工時,都應該保證建筑的氣密性,外窗的氣密性應該滿足GB/T 7106 中關于氣密性的要求。
3. 3 建筑室內環境設計
1) 對建筑進行遮陽設計時,要考慮到玻璃材料的遮陽性能,一般情況下,在建筑的南向、西向的外窗,玻璃采光頂及玻璃幕墻等處應該采用外遮陽措施,可調節式外遮陽是最佳的選擇,同時還應該考慮到房間的日照要求及標準與景觀設計相結合,在建筑的南向及西向可以種植高大的喬木,還可以種一些綠色墻面植物,以減少陽光的照射,從而達到遮陽的效果。
2) 在建筑設計中,有關日照及采光的設計必須要依靠計算機相關軟件進行模擬。在住宅建筑中,日照的設計必須嚴格落實國家及地方有關標準,保證滿足住宅建筑對日照的要求; 窗地面積比值要符合GB 5003-2001 標準的要求,當比值偏小時,要利用計算機軟件對房屋采光系數進行計算,同時加強房屋內部采光措施,例如,在屋頂設計天窗或通過反光板、散光板等將光引入室內等措施加強內部的采光率,地下的空間也可以設想一些辦法來加強采光,如變地下室為帶窗的半地下室等。
4 結語
社會資源的一個很重要的存在形式就是信息資源,飛速發展的信息產業,使社會效率大幅度調高,智能建筑也應運而生; 與此同時,建筑業在節能、節電、節水、節材、節地等方面要求日益提高,使得綠色建筑得到了發展。無論是智能建筑還是綠色建筑,都是時代發展的產物,也是社會生產力人類智慧的結晶,二者的結合也是發展的趨勢。智能建筑給人類帶來舒適安全,主要是由于對現代科技的綜合運用,是標準化集約化規范化的設計,既要保護自然環境,又要使現有資源得到合理利用,要以綠色建筑的要求做指導,實現建筑發展的可持續。在中國無論是北京、上海、深圳這些一線城市,還是各個二、三線等城市,人們雖然生活在城市中,卻期盼生活的回歸自然。這種回歸自然不是單純的有綠色植物,綠化率是多少,而是要求住宅建筑的生態自然性的回歸。
生態自然的回歸需要可持續發展理論和生態環保理論作為基礎,通過綠色建筑和智能建筑的結合,共同構成綠色智能建筑,最終實現現實生活中的生態建筑。由此我們可以給生態建筑下一個定義。從廣義上講,生態建筑就是以生態學為指導,在設計建筑的過程中,將一個個建筑賦予生命活力,使建筑、居住者、生態環境三者之間達到動態平衡的狀態。然而從狹義上,我們又可以將建筑視為一個生態機體。機體內部通過空間設計與內部建筑設計融合,使空間、資源、能源、建筑、生態形成一個健康的循環系統。通過合理規劃、減排、治污等常規措施,結合一些新興生態技術,如增加保溫層,改善建筑防曬和隔熱性,利用新興能源等。在建筑內部將各種因素有序的最優化的充分利用。
參考文獻:
[1] 李延喜,隋大權. 促進建筑學與生態學的結合[J]. 科技創新與應用,2012(3) : 188.
[2] 龐瑒. 景觀建筑學的專業內涵初探[J]. 房地產導刊,2013(12) : 390.
[3] 王清華. 淺議生態建筑學[J].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 電子版) ,2012(7) : 130-131.
[4] 易永卿. 歷史回眸與未來冀望的城市敘論———談劉中頊等編著的《城市文化發展概論》[J]. 云夢學刊,2012,33(2) :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