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固定總價合同在建設工程領域使用的越來越多,固定總價合同的結算也存在很多爭議,我也曾被其困擾。經過多年的接觸,我對固定總價合同的結算有一些感悟。其實,固定總價合同結算的精髓在于“合同價+變更”,根據這個原則,固定總價合同結算中的爭議也就容易解決了。
【關鍵詞】建設工程;結算;固定總價合同
固定總價合同,俗稱“一口價合同”、“包死價合同”,按照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2013年)的解釋,總價合同是指合同當事人約定,以施工圖、已標價工程量清單或預算書及有關條件進行合同價格計算、調整和確認的建設工程施工合同,在約定的范圍內合同總價不作調整。固定總價合同是目前建筑工程市場常見的一種施工承包合同形式。
一、固定總價合同的風險分擔
固定總價合同的優點是易于工程價款的最終結算,若在施工過程中發包方不改變合同約定的施工內容,合同約定的固定價款就是承發包雙方最終的結算價款,這樣雙方就節省了大量的計量、計價工作。
固定總價合同除了工程變更或發生合同規定的補償事項之外,合同價格將不作調整。所以,承包商將承擔項目施工的絕大部分風險,而發包方的風險大大降低。首先量與價的風險主要由承包商承擔。對承包商而言,固定總價合同一經簽訂,承包商就要承擔價格風險,投標時詢價是否準確、合同履行過程中的價格上漲風險等均自己承擔,發包方不會給予補償。其次,承包商還要承擔工程量風險。在固定總價合同中,發包方往往只提供施工圖紙和參考工程量,承包商在報價時要自己核算工程量,對工程量的準確性負責。再有承包商索賠機會相對較少,發包方往往在合同中明確只有發包方引起變更設計和嚴格風險范圍內才可以調整合同價款,這樣一來承包商想用索賠的機會來彌補利潤損失的機會幾乎沒有了。
二、總價合同的適用范圍
固定總價合同適用的條件一般是:(1)工程范圍清楚明確;(2)圖紙完整、詳細、清楚;(3)工程量小、工期短(一般不超過1年);(4)工程結構、技術簡單;(5)工程比較復雜但投標期相對寬裕,承包商可以詳細作現場調查,有足夠的時間復核工程量,分析招標文件,擬訂計劃。
三、總價合同現狀分析及應對
固定總價合同的優點以及風險分擔情況導致發包方對其越來越青睞,甚至有一些項目由于初期施工設計深度不夠,施工過程中為完善設計難免會發生大量變更。在施工中,很多問題都需要根據現場實際情況予以調整變更,設計變更及簽證不可避免地會發生經濟費用,也直接影響到整個工程的結算價格。對此部分影響合同固定價格的款項承擔事宜,往往很容易造成糾紛。
隨著建設市場的進一步發展,承發包雙方因工程固定總價合同引起的糾紛也越來越多;而一旦發生糾紛,往往涉及的爭議數額比較大,雙方都將面臨巨大的利益風險。而且如果雙方對于此類變更沒有約定,則往往使得結算難以進行,就造成結算久拖不決。下面就幾個我在工程結算過程中接觸到的事例,進行簡要的分析。
事例1
某工程項目,雙方簽訂了固定總價合同,工程已通過驗收,在結算的過程中,造價審核人員在現場發現有一些合同范圍內招標圖紙的內容未施工,承包方也未能提供設計變更手續,雙方意見不一致:
發包方意見:未施工部分的造價應從總價中核減。
承包方意見:工程已通過驗收,且未影響工程的使用效果,應按總價結算,不應核減。
簡析:總價包干合同的結算原則是“合同價加變更”,對于這類發包方未簽發變更文件,承包方私自變更做法的情況,承包方應承擔相應的責任。承包方無權私自變更,對于已經私自變更的部分,驗收前發包方發現后可要求承包方按招標圖紙返工處理,驗收后承發包雙方確認確實未施工的部分應從合同總價中扣除,承包方還應承擔合同約定的相應責任。
結論:未施工部分的造價從總價中核減。
事例2
某工程項目,雙方也是簽訂了固定總價合同。投標書的工程量比招標圖紙的工程量多,結算中雙方意見不一致:
發包方意見:承包方未完成投標書的工程量,核減投標書比招標圖紙多的部分的工程量的造價。
承包方意見:已按招標圖的尺寸、大小、質量完成工程且通過了驗收,應按包干總價結算。
簡析:總價包干合同,承包方承擔由于工程量計算誤差產生的風險。投標文件工程量偏大的風險是可能導致不中標,投標文件工程量偏小可能導致企業虧損。承包方投標文件工程量偏大而且中標,偏大部分的工程量就是意外的收獲(也即風險)。
結論:發包方不應核減此部分的造價。
事例3:
某工程項目,采用工程量清單形式報價,雙方也是簽訂了固定總價合同。施工過程中設計院將主樓樓層減少了4層,涉及到工程量的重新量度,部分列項(比如外墻保溫、粉刷,內墻粉刷等)減少樓層后的量比原清單量還多,混凝土、模板、地坪、防水等比原清單的量少。結算中雙方意見不一致:
發包方意見:合同是總價包干合同,工程量增加的列項不予調整,按照原合同清單執行,工程量減少的列項按重新量度的工程量計算。
承包方意見:工程量增加和減少的列項均按重新量度的工程量計算,即按實際工程量計算。
簡析:出現以上情況說明工程量清單計算不準確,即外墻保溫、粉刷,內墻粉刷等的合同清單工程量比招標圖的工程量少(至少少了四層樓的工程量),對于固定總價合同,承包方應承擔由于工程量計算誤差產生的風險。也就是說如果工程沒有變更合同總價也不能調整,即使合同清單量算少了,這也是承包方應承擔的風險。再則由于固定總價合同的結算原則是合同價加變更,對于本案例來說是變更減少,結算價應是按合同價減變更,即只需度量設計變更減少部分的工程量,用合同清單量減去設計變更減少部分的量,得出的造價即為結算價。
結論:用合同清單量減去設計變更減少部分的量,得出的造價即為結算價。
事例4:
某工程項目,固定總價合同,施工中,合同范圍內部分材料變更為價格低的材料。但是,合同清單的工程量跟合同圖紙量還是有差異的,就是說投標時工程量沒有算準。由此產生以下疑問:1.結算時,應該是按實際完成工程量調整差價,還是按合同清單工程量調整價差?2.可否采取扣除合同清單內變更部分的價款后,再按實際工程數量計算結算總價的方法?3.調整價差時,應該只扣除材料差價還是扣除綜合單價差價,即綜合單價如何換算?
發包方意見:先扣除清單內變更部分的價款后再增加實際工程數量對應的價款,再按實際工程數量扣除綜合單價差價。
承包方意見:按清單工程量調整價差,只扣除材料差價。
簡析:固定總價合同,原則上價格和量的風險均由承包人承擔,承包人可能因為報高了價格或報大了工程量而不能中標,也可能因為報高了價格或報大了工程量而產生了意外的收獲。既然雙方已經簽訂了固定總價合同,變更及結算也要根據固定總價合同的原則進行。因此應調差的工程量按照合同清單數量調差。若按照實際圖紙量調差或扣除清單內變更部分的價款后再增加實際工程數量對應的價款,事實上就偏離了固定總價合同結算的原則。
調差應調綜合單價的價差,即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藝不變的情況下,在舊的綜合單價分析表中把舊的材料價格替換成新的材料價格后重新計算得到新的綜合單價。
結論:應調差的工程量按合同清單數量。應調差的單價按綜合單價調差。
四、綜述
十多年的工作經歷中,在固定總價合同結算中遇到的情形是各種各樣、不勝枚舉的,但窺一斑可見全豹,落一葉可知深秋。個人認為,固定總價合同結算的精髓在于按“合同價+變更”的原則來分析,一般就能得出大家普遍認知的結論。如果雙方經協商不能達成一致時,按照合同約定提起仲裁或訴訟也是解決爭議的一種途徑。以上事例在于拋磚引玉,大家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