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立交選型方案是否科學,不僅對后期使用和投資規模效益產生影響,同時與社會秩序的調整息息相關。本文根據目前城市互通立交線性排列特征進行合理分析,并適度向選型前景方向過渡,重點講述方案制定的依據,而后聯系既有建筑實例實現細致對比,爭取為廣大技術部門、設計人員提供可能參考的資料信息,這是貫徹城市立交結構良性改造的有力途徑,也是盡量減少車輛流通秩序紊亂現象的必由之路,應該得到有關部門的廣泛重視。
【關鍵詞】交通因素;互通式特征;立交選型;設計思路
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行車需要極度上升,有關城市規劃和公路網優化設計活動中,內部服務設施的提供速率相對不穩,令車輛實際運行緩慢,伴隨大量的廢氣和噪聲污染,令周圍人群情緒十分煩躁,這是導致城市交通秩序逐漸惡化的主要原因,如若不及時處理,勢必衍生巨大安全事故,給交通事業管理單位造成嚴重的經濟壓力,制約國家現代化改造的動力步伐。為了盡快將這些不安因素清理,各地區應該集合一切力量重整城市道路結構網,提高具體路段的服務水準,尤其是互通立交方案的選擇,必須要做到系統、科學,不僅注意保證交通的流暢和安全效益,還要達到減少用地和降低成本的要求,維持國家可持續發展的素質潛力。
一、現下我國城市立交選型的線形特點研究
主干道和次干道位置中如果存在相交道路形態,并且在轉向流量較小的前提下,為穩固主流功能趨勢,可以考慮設置主線定向和地面色燈相結合的簡易方案。而主要道路如若穿過次要道路時,不管是隧道下穿還是橋梁上跨方式,都要在次要道路結構上進行環形平片交叉因素添加,所有方向必須保證逐步掌控,不過可以對主要道路直行交通線路進行放寬對待。大多數立面上存在兩層結構,這種環形互通樣式不但占地面積較少,能夠對繁華區域減緩征地和拆遷壓力;涉及周圍生態景觀的破壞程度不大,盡管一定條件下要開展隧道下穿活動,其綠化潛力仍舊不減,基本不會壓縮周圍土地的商業價值,整個工程落實費用低,可以滿足國家交通事業可持續發展標準。但這種立交環形互通建筑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技術隱患,當路上行人和機動車混行時,內部安全質量將大打折扣;在主要道路上開發隧道,有關排水和照明工作比較復雜,并且總體投入較大,特別是高架橋的突起,一定會對周圍生態景觀效應造成一定的影響,加上這類交叉樣式的環形平面通行能力并未得到科學檢驗,不一定能夠保證高峰流量的快速轉換。因此,在工程開始之前,選型互動的全面開展是完全有必要的。
二、立交選型與功能匹配設計
樞紐型立交因為交通流距離較長,是整個國家經濟交流的必要支柱,最好進行無交織樣式設計,結合主線在中短距離位置的協調功能,完成轉向車速降低等細節工作,這類方案在相交道路交通質量良好的前提下貢獻頗多。對于疏導模式的立交結構,由于其主要任務是舒緩交叉口流動擁堵狀況,并且提高平交口通行潛力,因此在流向設計中可以適當接受交織因素。
另外,立交結構需要的互通滲透因素眾多,要做到與現下交通量的匹配,還要達到全方位鎖定的功效,以滿足國家相關政策的水準要求。在一些服務模式的立交中,內部匝道的設置完全能夠借助交通量大小而落實,而針對城市公路周邊的服務能效,因為集散出入的活動比較頻繁,所以要貫徹完全互通元素。而在一些發展平衡能力不足,但交通量不下的地段,應該采取部分互通手段,但在特定服務對象中,如果替代能力有所不及,盡管實際流量不是很大,也應該完全依照專用匝道的樣式進行改造。匝道的存在形式將給后期車輛流通素質造成深刻影響,但立交互通程度并不是完全借由車流潛力來決定的。交通流向和流量發展形態包含一系列的不定現象,如果立交結構互通能力不完全,就會造成樞紐功能地位的嚴重下降。所以在樞紐交叉口位置中,不但要將大交通設施的互通條件搭配好,還要進行特定情況的功能延展,這對交通干線和城市網絡的高效穩定和科學運行將產生重大輔助功效,注意當中如果個別流量不定因素很少,也不可隨意將專用匝道的設計思路打斷。相同干道存在重復性相交的現象極為罕見,在一些地理位置偏遠、道路條件不足的地區,如若向將高等級道路的使用地位水準發揮到最大程度,樞紐位置的立交高互通因素補充就會顯得異常重要。
三、城市互通立交選型前景的分析與展望
城市道路網建設與其城區結構規劃是相互聯系的,兩者經過合理協調之后能夠全面提升土地開發與利用的價值,鞏固區域經濟發展的實力。前期的城市規劃對互通立交功能有所制約,令具體的改造任務難度加大。另外,互通形式的立交建筑物實際體積較大,對當地空間會產生分割效應,從而減少橫向聯系,致使周邊的經濟發展前景受到嚴重限制,促使當地城市規劃指標落實期限的滯后。所以,在互通和立交關系上應該做到清晰梳理,進而充分論證互通立交建設存在的必要價值。
按照相交道路的自身特性以及流量大小等多種因素進行設計思路探尋,單純透過互通功能全面性研究,盡管機動車輛流通速率所有提升,但后期問題狀況較多,單個節點的設置根本不能完全改變現狀壓力,就算互通預留空間規模壯大,但慢行現象始終不曾減少,對周邊居民造成的空氣和噪聲污染只會更重。附近土地利用價值也會大大減分,整個過程成本投入量太大,性價比效益無從追尋,因此設計人員應該結合更多的科學技術實現框架整改,全面杜絕方案思路的片面性現象。
現代化城市交通改良對交通秩序協調和生態環境改善同等重視,需要借助立交樞紐的緩解效能,為低污染、少事故的車輛行駛創造補充條件,進而達到整個地區可持續發展素質的提升要求。在城市主干道交叉位置中,不完全樣式的互通方案具備良好的適應特性,在這種互通平交模式下的調節作用相當明顯,并且能夠同期對流通壓力較小的直行和轉彎部位提供警示和協調元素,盡量靠近社會關注的方向標準。
結語:國家綜合發展實力不斷增強,對城市立交方案的設計更加重視,加上內部應用技術的不斷革新,為了改善紊亂的交通秩序,為居民舒適的生活創造條件,鞏固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對道路網絡系統模型進行科學判定。包括立交結構建設必要性和交通組織管理的細化內容等,盡量為選型和規模建設提供完整的參考意見,保證技術前景的延伸方向,這類工作目前已經成為城區道路交通擁堵狀況優先調節的必要項目,理應得到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參考文獻:
[1]鐘偉斌.互通立交設計的若干問題探討.[J].中國水運(理論版),2008,13(01):76-78
[2]賀興亮.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選型與設計研究.[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09,27(23):41-43
[3]劉浪.重慶市城市道路信號交叉口機動車交通特性研究.[J].重慶建筑,2009,15(08).:98-100
[4]李木子.重慶市城市道路信號交叉口機動車交通特性研究.[J].重慶建筑,2010,11(02).:27-28
[5]孫興波.城市道路立交選型方案評價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