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但也導致資源、能源大量損耗,由此對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了巨大威脅,而綠色建筑的興起為暖通空調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帶來了機遇,我們應改變傳統暖通空調的設計理念和運行觀念,以可持續發展為原則,在技術上勇敢創新,設計更健康舒適、更環保、更節能的暖通空調,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
關鍵詞: 綠色建筑;暖通空調;技術
1 綠色建筑概述
綠色建筑以可持續發展為原則,要求在設計之初充分考慮環境因素,不違背自然規律,不破壞自然環境,在建造過程中充分利用可再生材料和資源,就地取材,不浪費,在使用過程中,最大限度地減少空調通風,在滿足建筑各項功能的基礎上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總體來說有7 項基本原則,分別是與外界環境相協調;緊密結合地域環境、因地制宜;提高資源和能源利用率;保護生態環境;利于人類身心健康;經濟性原則;彈性原則。綠色建筑象征著人們摒棄了“人定勝天”錯誤觀念,是回歸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最直接體現。
2 綠色建筑暖通空調的設計原則
2.1 綠化性
a) 選材要綠色環保。對于暖通空調而言材料選擇很重要,一旦選擇不當,其性能就會受到影響,阻礙整個系統的正常運作,甚至造成環境污染,如低劣的保溫材料、密封材料、管道等,會造成熱量的大量損失,影響溫度調節,CFCS 和HCFCS 制冷劑的大量使用嚴重破壞了大氣臭氧層,所以要盡量就地取材,慎重選擇材料,使用可再生資料,選擇優質環保的橡塑保溫材料,禁止使用CFCS 和HCFCS 等;
b) 便于回用和廣回收。綠色建筑系統的回用與暖通空調系統息息相關,因此應保證暖通空調具有相對獨立的系統構成,使多數零部件能單獨拆卸、更換。暖通空調系統龐大,很可能在運行過程中出現局部問題,此時可將其拆卸,對其中可利用的材料或設備進行維修、保養,使其回收再用。廣回收和回用不一樣,是指對整個系統的所有零件和材料的分類回收,不能重復利用,這樣可以節約資源和避免環境污染。
2.2 節能性
在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消耗的基礎上再節能是綠色建筑的基本要求,這里的節能不僅包括能源的節約,還包括材料的節約。在暖通空調系統中,要控制通風、采暖、制冷等系統的能源消耗,注意建筑物內部系統的協調統一和與外部環境的和諧相處,盡量使用可再生資源和高性能材料,提高資源和材料的利用率,以降低費用支出,減少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
2.3 循環利用性
循環再利用是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有效措施,不同于重復利用,是指將暖通空調中報廢的設備和材料進行分類回收,然后分別送到相應的工廠進行再生產,變廢為寶,實現原料- 產品- 廢品- 原料之間的封閉性良性循環。
3 實現綠色建筑暖通空調設計的技術措施
3.1 太陽能節能技術
太陽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既不受地域限制,又綠色環保無污染,被認為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首選資源。太陽能供暖系統由集熱器和循環控制系統組成,其中集熱器包括換熱水箱及其他加熱設備,循環控制系統包括溫度控制器、生活熱水體系和地板采暖三部分,其工作原理如下,首先利用特定的設備直接采集源源不斷的太陽光,將其轉化為熱能,然后在熱導循環系統的處理下將熱量傳至換熱中心,轉換成熱水后再進入地板采暖系統,最后通過電子儀器來控制、調節室內溫度。出現陰天、雨雪天氣不利于直接獲取太陽能時,控制系統會自動轉到燃氣鍋爐設備對其輔助加熱,使人們在冬天也能享受溫暖,同時在其它季節還可以利用太陽能集熱設備提供大量熱水,大大地方便了人們生活。
據統計太陽能供暖系統的成本回收大概需要5 a,而其使用壽命一般在20 a 以上,即我們可以免費利用15 a,這期間節約的資源和創造的經濟效益難以計量。太陽能節能技術在暖通空調系統上的利用實施,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節約了大量的資源,而且大幅度地減少了環境污染,是實現綠色建筑暖通空調的有效途徑。
3.2 地源熱泵應用
地源熱泵技術在解決供熱、制冷方面具有較高的經濟和節能優勢,相對空氣熱源泵來說,優點更顯著,因為地源熱泵系統只影響土壤溫度,并不會造成地面下沉和地下水位下降、水質,是目前較為成熟的、對環境影響較小的取熱、散熱方式。
事實上,位于地下30 m~100 m 的豎直埋管換熱器是地下土壤溫度變化的本質所在。在冬季,地泵會通過熱交換器將地下的熱量提取到地上實現供熱,同時降低了地埋管周圍的土壤溫度;在夏季,地泵則把地上熱量傳送到地下,提高了地埋管周圍溫度。顯而易見,溫度的或高或低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地埋管換熱器的性能,但如果冬季吸收的熱量和夏季排除的熱量平衡,那么它的性能就不會受到影響,也不會影響地源熱泵的運作效果,因此在夏熱冬冷和冬夏熱量相當的地區適用。但在寒冷區域冬季吸熱大于夏季排熱,在炎熱區域夏季排熱大于冬季吸熱,都會造成冷熱負荷失衡,影響地埋熱管換熱器性能,造成熱泵耗能高,效率低。
3.3 冰蓄冷系統優化
冰蓄冷系統的優化不僅可以減少用電量,有著良好的經濟效益,還能降低能耗,實現低溫送風,實現節能。一方面是在用電低谷的夜間將冷量蓄積在水中,在用電高峰期的白天釋放冷量用于供冷,降低了電費支出。另一方面是同等條件下冰的蓄冷量遠高于水的蓄冷量,所以蓄冷池的容積相對較小,熱損失較小,一定程度上節約了耗能。當冷水溫度在1 ℃~4 ℃左右時,可采用低溫送風,減小風機動力和風量,自然起到節能效果,雖然冰蓄冷系統中的冷凍機的制冷效率降低,但是整個系統的COP 值增大,尤其是在夜間室外溫度較低的時候,COP 值較高,此外制冷劑基本處于滿負荷工作,工作效率和設備利用率也較高,即冰蓄冷系統的優化具有良好的節能效果。
3.4 自然通風
自然通風是人類調節室內環境的原始手段,具有節能、改善室內環境舒適度和空氣質量的優點,所以應盡量使用自然通風,目前通風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3.4.1 風壓實現的自然通風
風壓是自然通風的基本動力之一,也是主要手段之一。要想實現自然通風,建筑物外部的風環境是關鍵,所以建筑物要有利于通風的朝向和格局,其次,為了更好地實現風進入室內,應減小氣流的阻力,多考慮建筑的平面、剖面等細節,如盡可能將門窗設計在一條直線上,開口面積盡量要大等,此外由于風向、風速極不穩定,應通過安裝可調節的百葉窗戶、合理地設計開口構造等調節室內氣流,以達到良好的自然通風效果。
3.4.2 熱壓實現的自然通風
利用熱壓差自然通風的原理就是所謂的“煙囪效應”,當內外空氣溫度不同引起空氣密度的不同,進而形成壓力差,引起空氣流動,實現室內污濁的熱空氣從頂部排出和室外清新的冷空氣由底部進入。所以應在建筑物內部多設置如中廳、樓梯間等豎向空腔,并在其頂部安置可調節的開口,進而有效地實現室內空氣的排出,達到自然通風。
3.4.3 風壓和熱壓共同作用下的自然通風
風壓和熱壓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風壓易受外部環境影響,相對不穩定,而熱壓作用容易實現且穩定性較強,當兩者作用方向相同時,會促進自然通風效果,反之就會削弱通風效果。雖然在暖通空調設計規定中,一般不考慮風壓作用,但是為保證良好的通風效果,風壓對自然通風的影響不容忽視,必須予以定性的考慮。
4 結語
隨著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和對健康生活的不斷追求,人們在對建筑物的要求除實用性和舒適度之外,更提倡節能環保,以實現自身生活質量的提高,所以人們逐漸將視線轉移到了智能化建筑核心的暖通空調身上,它是否能更好地發揮綠色性,致力于人們長遠的生存和發展尤為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