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土地開發整理工作是實現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必要措施,對我國生態環境的發展以及人與自然和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想解決好土地開發整理過程中土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必須增加耕地面積,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土地產出率和生產力,實現農民增產增收;全面提升和改善生態環境和旅游環境,最終達到土地資源利用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協調統一。
【關鍵詞】土地開發整理;資源;可持續利用
前言
隨著全國城市化步伐的不斷加快,各大、中、小城市的社會公益事業以及為經濟發展提供基礎的各類建設日新月異,勢必要擴大城市用地的總量,從而不可避免地要占用一部分耕地。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之規定:“國家實行占用耕地補償制度”和“國家鼓勵土地開發整理”。根據法律、法規的規定:建設占用的耕地必須采用土地開發整理的手段來加以補償,以確保耕地總量的動態平衡。如何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指導下,開展土地開發整理與土地可持續利用研究,已擺在各級國土資源部門的面前。
1.土地開發整理
土地開發整理包括土地開發、土地整理、土地復墾三項內容。2003年3月國土資源部頒布的《全國土地開發整理規劃》對土地的整理、復墾、開發作了明確的定義,土地整理是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對田、水、路、林、村進行綜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提高土地質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的活動;土地復墾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對在生產建設過程中因挖損、塌陷、壓占造成破壞、廢棄的土地進行整治、恢復利用的活動;土地開發是指在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將未利用土地資源進行開發利用的活動。土地整理的概念與以前相比,明確增加了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內容。這給土地整理注入了新的意義和內容,使土地整理走上了土地資源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2. 土地開發整理的必要性
土地開發整理的目的是合理利用土地后備資源,形成合理、高效、集約的土地利用結構,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對土地的需求。我國土地開發整理工作的目的:增加農用地特別是耕地面積, 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農用地質量和生產能力;改善生態環境和生產、生活條件,實現土地可持續利用;改善人地關系, 使土地關系適應土地生產力提高的要求。土地作為人類生產活動的最基本要素, 在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根據土地詳查資料,中國田坎面積高達1 246.7萬hm2 、溝渠486.7萬hm2 、田間道路計約666.7萬hm2 。據調查, 農田通過整理一般都能新增5%~10 %的耕地面積,僅此就可新增耕地面積近666.7萬hm2 。實施土地開發整理,即可以對未利用的土地加以開墾利用,又可以對已利用的工礦廢棄地、農村閑散地和中低產地進行復墾、開發和改造,通過追加投資和勞動, 實現土地集約利用,為經濟和社會事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支撐。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類逐漸轉變成大自然的主人, 加速了土地資源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消耗速度, 同時也帶來了耕地銳減、土地沙化、環境污染、能源危機等問題。切實解決人口增多和耕地日益減少的矛盾, 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 客觀需要加強土地開發整理, 改善土地生態環境。
3. 土地開發整理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3.1堅持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統一原則
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的重要意義不僅反映在土地的經濟價值,而且反映在社會價值和生態價值,因此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確保耕地質量和環境質量的共同提高,做到三個效益協調統一。
(1)通過土地開發整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耕地面積,促進農村土地集約利用,緩解人地緊缺關系,為村民提供基本就業條件。
(2)通過土地開發整理,改變以往無序利用、功能紊亂的狀況,鞏固土地利用分區成果,按照基本農田保護區規劃進行開發整理,促進農業機械化操作及規模經營,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為實行土地用途管制打下堅實基礎。
(3)通過對村、田、林、路、渠開發整理,推行現代化農業工程,使村莊集中,路渠改善,林網興建,促進自然景觀生態建設。
3.2 認真編制科學的土地開發整理規劃
編制好規劃是推進土地整理, 使其產生最大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的重要環節。土地開發整理規劃要以系統工程原理為指導, 妥善處理好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關系, 處理好系統內外的各種聯系和關系, 使其發揮整體效益。要將土地開發整理系統與社會經濟系統和生態環境系統組成一個巨系統, 分別揭示其間的內在聯系, 并在擬訂規劃方案過程中加以認真考慮。要依據具有大比例尺地形圖作為規劃底圖, 權屬界限清晰, 用地面積位置準確, 最好圖上繪有等高線和風向圖, 為編制土地開發整理規劃設計提供技術保障。
土地開發整理規劃的核心是田塊規劃, 包括田塊的方位、長度、寬度、規模、形狀和質量組成, 要同農田水利規劃、林帶規劃、居民點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相協調,從而形成一個有機整體。要認真研究溝-渠-路-林-田-村等項目的綜合規劃方案, 并進行技術經濟分析評價。但是在調查與評價中應當樹立科學開發觀念、不宜將耕地的后備資源全部開墾利用, 應將注意力集中于中低產田的改造上。解決耕地不足問題的對策, 應立足于現在耕地,提高其質量和生產力。
3.3 實行有利于土地開發整理產業的優惠政策
要以土地管理法為依據, 撤消不利于土地整理產業發展的政策。進一步完善土地整理的收益分配政策, 推動企業參與土地整理產業化運作, 尤其是對土地整理后產生的土地增值收益進行合理分配, 使參與主體有利可圖。應本著“地盡其利, 地利共享”、和“受益者付費”原則,從根本上理順各部門和相關權利人的關系, 形成“惠而不費,公私兩利”的運行機制。
進一步克服農村宅基地產權制度存在的缺陷, 明確農村宅基地屬農村集體組織所有, 以推動農地整理和村鎮用地整理工作順利開展。加大對土地整理的全面支持力度, 應當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規定, 交足新增建設用地的土地有償使用費,專項用于耕地開發。政府應設立土地整理基金支持土地整理項目, 要多途徑籌措土地整理基金, 如實施土地整理證券化, 使投資者通過股票債券方式參與土地整理活動, 并獲取相應的收益, 以實現土地整理證券大眾化和產權證券大眾化。
要樹立市場機制觀念,將市場機制引入土地開發整理之中,開放公開、公平、公正的開發整理市場,統籌兼顧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政策上應當鼓勵多渠道、多形式激發多種積極性, 吸引多種力量進入土地整理市場。
總結
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石,是發展農業生產的基本條件,土地開發整理是增加耕地的主要來源,是人類在土地利用實踐過程中不斷建設土地和重新配置土地的過程,我們要充分挖掘土地開發整理的潛力,做到社會、經濟、生態效益三者協調統一,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提高土地的集約化利用為手段,以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為最終目標,切實搞好土地開發整理,實現土地開發整理的可持續發展,切實保護和利用好土地資源,造福子孫后代。
參考文獻:
[1]范樹印.探索土地開發整理新路[J].中國土地,2002,(8) .
[2]洪紅,周軍.淺析土地整理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經濟,2008(12)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