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著生態環境問題的出現,生態設計理念正在成為一種主導力量,人居環境更對生態化提出了要求。建設性人居環境以人的自然性生存結構為基礎,以生態化、藝術審美化為參照,直視人的未來性優存的人居環境。針對人居環境生態化的分析與思考,對解決當前存在環境問題具有較高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關鍵詞:人居環境;自然性;生態化
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設計教育不斷深化,審美觀念不斷提高,人們都在不斷的設計著自己的世界,隨著土地利用的有限、節能設計的要求、生態設計的呼吁,生態化的環境設計變得越來越重要,而且影響著我們的人居環境及設計的發展。
伴隨著設計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生態問題不斷出現,西方國家提出全新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觀。人居環境的生態化設計能夠在充分尊重自然的條件下,體現出科學的自然觀和倫理觀。雖然在國內這是一個不斷研究的新課題,但是它沒有形成完善及成熟的完整理論。從一定意義上說把生態設計與人居環境結合起來,是在生態的基礎上把人的需要發揮到最大的想法。因此,對人居環境的生態化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1.對現代人居環境的思考
近代社會主義產生的以人為本,標志著人類認識論上的偉大成就,體現出人們對自身利益的自覺意識。這種觀念曾經起到革命性的作用,促進了人類主體意識的覺醒。從價值觀理論知道,人類的偉大實踐創造了整個現代工業文明,只不過這種文明是片面的、暫時的。值得提出的是,這種違反自然行為的觀念,為人類無止境的改造自然、破壞環境提供了頑固的理論依據,最終導致了全球性的環境污染。現代很多學者認為,人類只是生物圈中的一鏈,人類利益也只是生物圈利益的一部分,人類是生物群落中的一個成員,而絕對不是自然的統治者。由此可見,這種生態意識,已將傳統道德考慮的重點從個體主義轉向了整體“人類—環境”系統,這個系統將充分展現人類與環境的共存,促使人類與環境在新的更高層次得到平衡和發展。
由于人們生活的多樣化,設計的觀念也在不斷的更新,更多的設計及建筑被加在我們的生活中,面對人類生存環境的破壞、對自然資源的浪費以及生活中資源和能源的高能耗,這些造成的生態問題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技術問題,能體現可持續發展理念的人居環境設計被提到設計的前言,并且將會逐漸的發展成為現代環境設計的主流。
2.人居環境的生態化設計
“天人合一”是古人的主張,它是強調人與自然應和諧相處、渾然一體,天地萬物,不可分離。直到現在與自然的和諧都是優秀建筑設計的首要評估標準。 現代環境意識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發展的客觀存在,生態化的要求也成為了現代設計最熱點的研究問題,人居環境的生態化設計是現代設計中極為重要的內容。
生態化設計是健康人居環境的重要內容,是可持續發展設計的重要體現,其基本理念是在設計之初就將自然因素和避免浪費的措施及手段納入設計的全過程,將環境性能作為設計目標和出發點,力求使設計結果對環境的影響最小。從綜合角度出發,應該盡可能的將生態環保節能的理念融入到設計中,對照協調共生原則、能源利用最優化原則、廢物生產最小化原則、循環再生原則、持續自生原則這幾大生態化設計的重要原則,其中人居環境是設計的核心環境,同時還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是否健康。
2.1人居環境之生態化
生態學已成為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橋梁。人居環境設計從本質上說就應該是對土地和戶外空間的生態設計,生態原理是人居環境設計的核心。從更深層的意義上說,人居環境的設計是人類生態系統的設計,是一種最大限度的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設計,一種基于自然系統自我有機更新能力的再生設計,即改變現有的線性物流和能流的輸入和排放模式,而在源、消費中心和匯之間建立一個循環流程,其所創造一種可持續的適宜人類居住的景觀。因此,“景觀從來就不僅僅是藝術,即便是最具創意的花園也是由人所不能控制的自然元素構成,山野風景則更完全是自然元素的產物。”如此,才是最生態化的人居環境。
2.2人居環境之地域化
麥克哈格認為設計手段是“花最少的力氣去適應自然”而不是抗衡。從環保與節能的角度來考慮,人居環境的本土化不僅僅是設計具有當地特色的建筑、環境等外表形式,而是應該將材料的地域化、空間處理的地域化、植物物種的地域化、裝飾圖案的地域化等等結合在一起。地域化設計凸顯的是人居環境的鄉土感和地域美,在尊重本地特色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把傳統文化的美學要素與人類心理需要的空間場所結合起來,最大限度的做到資源節約,營造適宜人居的空間環境。
2.3人居環境之節能化
打造生態化的人居環境,節能是必須的,從節約資源,能源,尤其是非再生資源方面考慮,首先,以滿足實用、珍惜土地資源為第一原則,對建筑內部空間、布局進行合理的組織安排,杜絕豪華、氣派觀念下的“奢侈”空間,采用多層次復合空間構成等手段,在有限的空間內盡量滿足人們多功能的實用需要,使室內空間面積充分地得到利用。其次,通過前期的設計,避免界面材料的復雜與堆雜,在達到不同性質的功能與需求時,最大限度的節約用料、降低成本和資源消耗,并盡量選用合成材料及速生類自然材料為主,并最大限度的珍惜珍貴的自然材料。
3.人居環境生態化的實現
如果用“天人合一”這個詞來表達審美理想的話,那么人居環境的“氛圍”便是最恰當的表達方式,現代科技的發展,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的應用,配以當地的環境,主人的閱歷及愛好,協調設計的風格達到想要的環境氛圍,使人們對環境空間的心理需求愿望變為現實。
工業文明帶來了各種的問題,導致了越來越多的人環境意識中對自然的渴望,與自然的融合、溝通,這種審美理想也是一種文化價值的追求體現,設計生活就是設計光照充足、光影變化豐富、空間層次多樣、視覺空間開闊的人居環境空間。室內外空間環境相互滲透交融,配以生態植物、動態流水、山石魚鳥等自然景觀,讓人通過視覺、聽覺、嗅覺產生心里聯想與審美情感,給人一種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輕松超脫、“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在質、形的設計選擇方面,選取木、石、竹、藤、棉、絲等天然或合成材料做室內界面、陳設用料,不僅在于它們的“綠色”特性,更在于其具有的自然肌理、色彩、質感、觸感給人帶來對于自然的豐富想象和審美需要,也構成以自然色彩為基調的人居環境。
4、結語
在現代社會,設計在不斷的發展,生態化設計理念正在成為一種主導力量。未來設計新趨勢表現在人們將更加重視生態環境和個性化表現,并充分體現健康、環保、可持續發展的設計主題。回歸自然、生態設計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創造人居環境的生態設計是提高人們生活水平最基本解決方法。本文針對生態設計的研究,對解決當今社會中存在的由于各種設計不當而引起的環境問題或指導現代設計具有較高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客觀地研究、關注、把握人類環境意識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創造是宜人居的生態化環境是當代設計真正體現為人的物質與精神生活、生理與心理需要服務宗旨所必需的,也是人居環境設計面對新世紀人類生存環境需求的一個研究課題。
參考文獻:
[1]馬春東.生態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盧向往. 論設計與自然的關系[D]. 河南大學 2009
作者簡介:胡光貴,年齡:56,性別:男,工作單位:云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職稱:研究員;研究方向:公共體育設施及人居環境的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