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昌富

黃平縣是長江流域重要涵養水源區和天然生態屏障,堅持牢牢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走開放合作創新路徑,力促發展特色生態經濟,確保青山常在、碧水長流,為貴州省建設成為“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作出貢獻。
在保護中建設,構筑“一江一河”生態屏障。黃平以建設朱家山原始森林保護區、舞陽河國家級森林公園為重點,大力實施退耕還林、低產林改造、生態石漠化綜合治理等工程,做大森林資源“綠肺量”。健全縣、鄉、村、組四級聯防網絡,筑就生態環境“安全網”。加快鄉村和城鎮生態系統及以住房為主的居住環境建設,突出實施好村鎮周邊山地、公路可視范圍、水口林的封禁綠化,構建城鄉和諧“大公園”。
多元融資開發,構筑國際生態旅游首選區。把生態歷史文化旅游業作為戰略性支柱產業來培育,爭取早日實現凱里黃平機場開辦入境旅客落地簽證,大力建設國際化“原生態文化旅游窗口”。搶抓建設黔東南州生態文明試驗區歷史機遇,努力將黃平打造成以舊州古城為核心的貴州東線和黔東南北線民族生態文化旅游圈中最具特色的“原生態文化休閑度假勝地”。依托雄厚民間銀飾刺繡蠟染蘆笙工藝技術,重點開發以谷隴為代表的黃平苗繡,以重興楓香、塘都、望壩為代表的革家蠟染服飾,以谷隴、翁坪為代表的銀飾工藝品,以谷隴浦江為代表的蘆笙工藝品,努力將黃平建設成為地方民族特色的“中國苗繡革裝銀飾蘆笙生產基地”。
推進城鄉一體,構筑綠色城鎮“公園縣”。按照“東拓西延、南北相連、城鄉統籌、配套發展”的思路,大力推進綠色城鎮化。重點突出苗族革家人個性文化,加快綠化、美化、亮化進程,集中展示苗族和革家人歌舞文化魅力,把縣城“一城兩區”打造成功能完善、特色鮮明、文明靚麗、生態宜居的“苗疆腹地、山水園林”城鎮,大力提升城鎮形象。以“一路三區”城鎮帶為依托,沿黃谷縣道和余凱、江甕高速路網建三條城鎮帶,極力推進“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
實施工農對接,構筑生態型現代產業體系。以“工農對接”為抓手,做好工業多元化、農業特色化、資源循環化的生態產業大文章。一是構筑資源集約轉換的生態工業體系。重點培育礦產資源精深加工產業體系,依托科技創新,促進黃平富城實業開展資源的綜合循環利用,推進高端產業健康發展。積極培育發展新能源產業體系,依托頁巖氣、風力、水能資源豐富的優勢,積極配合中石化集團加快黃平頁巖氣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設,引資開發建設冷屏山風力發電項目和印地壩水庫、重安江流域水能發電項目,將黃平打造成為“綠色能源基地”,力爭2018年形成產業體系。二是構筑生態效益型的特色農業體系。抓住舊州省級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建設契機,重點加快培育中藥材產業體系,引導和鼓勵農民通過土地流轉參與中藥材基地建設,繼續保持年種植中藥材面積達10萬畝以上,全力培育靈祥中藥材飲片加工企業,引導華東制藥集團落戶黃平發展,走新醫藥和健康養生產業發展路子,把黃平縣建設成為全國中藥材主產縣和民族藥業大縣;加快培育藍莓精品水果產業體系,依托貴州金佰瑞和黃平豐平,抓好5萬畝優質藍莓核心種植基地和藍莓酒莊建設,開發精品果脯、干果、藍莓果醬、飲料、紅酒等系列產品,推進經果林由單一經濟型向生態效益型轉變。大力發展稻田養魚、蔬菜、黑毛豬、林下養雞等特色農業產業,努力把黃平建設成為“凱里城郊生態農業生產基地”,乃至成為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的“菜園”和“果園”。(作者系黃平縣委書記 責任編輯/吳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