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峰
摘 要:監督就是發現和查找問題,及時糾正問題,達到規范有序。加強企業內部監督,充分發揮紀檢監察監督責任,不斷提高監督效能,全面促進權力正確行使、工作程序規范、人員行為安全、企業健康發展。
關鍵詞:企業;監督;舉措
監督就是發現和查找問題,及時糾正問題,達到規范有序。加強企業內部監督,充分發揮紀檢監察監督責任,是企業堵塞管理漏洞、規避經營風險的有效途徑,是減少腐敗機會、防止各種腐敗問題發生的關鍵環節,也是確保實現權力正確行使、工作程序規范、人員行為安全、企業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
企業內部監督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多數企業在“三重一大”決策程序、工程項目建設、大宗物資材料設備采購、廢舊物資處理、招投標工作、干部任用等方面建立了相應的監督制度或監督措施,但從監督的實際效果來看,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
(一)監督標準缺乏。監督措施和規定還不完善,監督標準不統一,偏重于事后懲戒,忽視防范和事中控制監督。
(二)監督力量不足。紀檢監察機構不健全,人員配備不到位,一人身兼多職,導致在開展監督工作中分身無術,造成有的工作監督缺失。
(三)合力監督乏力。由于各監督主體條塊分割,相互間溝通協調不夠,缺乏合力監督的意識,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監督。
(四)群眾監督不到位。職工群眾因平時對企業重大決策缺乏參與和了解,對企業的經營狀況和財務狀況知之甚少,對領導人員實行的民主監督乏力。
加強企業內部監督的幾點舉措
企業內部監督涉及生產經營的方方面面,工作十分復雜,要搞好內部監督,必須提高監督意識,整合監督資源,創新監督方式,建立更加有效的權力監督約束機制,從而不斷推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倡廉工作的健康發展。
(一)增強監督意識。一方面企業黨員干部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要自覺增強接受監督意識,堅決摒棄把上級的監督看成是對自己的不信任、不關心;把同級的監督看成是對自己的不支持、不友好;把下級的監督看成是對自己的不尊重、不擁護的錯誤認識,把自己完全置于監督這雙眼睛之下,時刻提醒自己增強自律意識,不犯錯誤或少犯錯誤。另一方面各級紀檢監察、審計等部門要強化監督意識,認真履行監督職責,嚴格執行和不斷完善領導干部述職述廉、報告個人重大事項、誡勉談話、任前談話等制度,及時發現苗頭性、傾向性問題,研究相關對策,制定防范措施,增強監督實效。
(二)突出監督重點。一是注重各級領導干部的監督。各級領導干部是企業的骨干,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理所當然是監督的重要對象。紀檢監察機構要通過領導干部個人重大事項報告、廉政承諾、述職述廉、廉政考核、民主評議、民主生活會、誡勉談話和經濟責任審計等措施,加強對領導干部的監督,最大限度地減少權力尋租的機會。二是注重對實權部門和重點崗位的監督。對那些直接管人、管錢、管物的部門和崗位進行重點監督,認真查找重要崗位權力運行中的風險點,有針對性地制定防控措施,把監督關口前移,確保權力行使規范。三是注重對物資采購、干部任用、工程建設、招投標和財務管理等重要經濟活動的監督。以上環節是腐敗易發多發之地,企業紀檢監察機構要通過調查走訪、召開座談會、發放調查問卷、公布舉報電話(郵箱)等方式,采取隨機抽查、跟蹤檢查、專項檢查、明察暗訪和社會評議等辦法,強化對以上領域的監督,規范工作程序。四是注重對“三重一大”事項的監督。企業紀檢監察機構要按照“三重一大”決策制度的要求,明確決策主體、議事規則和決策程序,進一步規范決策行為。在重大決策方面,重點抓好是否存在不執行、不按規定執行或擅自改變集體決定等問題的監督;在重要干部任免方面,重點抓好對擬任職干部的資格審查、民主推薦、民主測評、組織考察及任前公示等環節執行情況的監督,積極開展擬任干部群眾認可度調查;在重大項目安排方面,重點抓好材料招投標、物資采購等是否按規定程序、工作流程實施,以及是否存在隨意擴大規模、提高標準、違規“超投資”現象;在大額資金使用方面,重點抓好大額度資金使用是否符合政策規定。
(三)整合監督資源。整合監督資源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優化監督資源配置,提高現有監督資源的效率,防止重復監督和無效監督,減少盲目監督。各級黨委、紀檢監察、審計、財務、工會、宣傳等部門要認真履行監督職責,充分發揮黨內監督、專門機關監督、外部民主監督、職工群眾監督、社會輿論監督的作用,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監督體系。同時,要健全各監督機構之間信息通報與交流,建立定期的工作聯系制度、情況通報制度、信息交流制度,形成監督工作有人牽頭、有人配合、有人落實的良好協調機制,實現各監督主體在信息、手段、成果等方面的資源共享。
(四)創新監督方式。一是開展“公示式”監督,按照廠務公開的要求,利用公示欄、內部期刊、內部電臺、內部網站等平臺,及時、全面公開有關信息,接受職工群眾監督。二是注重“參與式”監督,積極參與招標、物資采購、工程建設、干部任用等環節工作,實現過程監督。三是堅持“暗訪式”監督,組成暗訪小組,不定期深入重點單位、重要部門、關鍵崗位及敏感場所暗訪暗查,發揮震懾作用。四是強化“專項式”監督,針對腐敗易發多發領域及職工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及時開展專項治理或專項檢查,增強監督實效。五是深化“治本式”監督,通過查辦案件發現體制、機制、制度以及管理上存在的薄弱環節,堵塞漏洞,實現源頭防范。